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一段珍贵的回忆--黄奇帆忆小平

一段珍贵的回忆--黄奇帆忆小平

 

小平同志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倡导者、主要决策者和奠基者。13年前,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对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性谈话。虽然13年过去了,但那难忘的时刻永远成了我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1991年1月28日晚,小平同志乘专列从北京抵达上海。这是他老人家自1988年以来连续第四次来上海过春节。2月18日,农历大年初四上午,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一行在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 

位于大酒店顶层的蓝天旋转餐厅,高9米,直径40米,是远东最大的旋转餐厅。餐厅内,金壁辉煌,喜气洋洋;餐厅窗外,申城美景,一览无余。宽大的桌面上铺着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上海地图,另一张是浦东新区地图。地图旁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87岁高龄的小平同志神采奕奕,他的目光随着缓缓转动的餐厅,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着中心城区的景观和浦东广袤的大地,同时认真听着朱镕基同志关于浦东开发情况的汇报。 

当时,参加汇报的还有副市长倪天增,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杨昌基,副主任沙麟、李佳能和我。小平同志饶有兴趣地听了朱镕基同志的汇报后,兴致勃勃,侃侃而谈,纵论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浦东开发开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阐述了许多重要思想,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整个汇报从上午9时开始,到中午11时40分才结束。 

早在1987年,中央在讨论上海浦东开发的问题时,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浦东开发要赶快搞。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小平同志已将浦东开发开放当作中国对外开放棋盘上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1990年初,小平同志视察上海,对浦东开发的准备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怀。回到北京后,他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我还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他建议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对此专门讨论一下,作出正式的决策。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了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奏响了实施对外开放第二个战略步骤的号角。 

为了把这个被誉为中国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交汇点上进行的“跨世纪工程”搞好,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既为浦东开发开放制定了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又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分步实施计划。特别是浦东新区发展是一个高起点的城市化建设过程。这个城市化建设过程应当是金融业自身快速发展,并为新区开发提供资金来源的过程。浦东新区的起步应当是金融先行,以搞活金融为先导,引进外资银行,开放和发展各种配套的服务业。金融上去了,整个城市就活了,资金也有了。这是浦东新区开发建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当时,已有5家国内银行在浦东设立了分行,有两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成立开业,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另外有20多家海外银行申请要求在浦东设立分行或财务公司。 

小平同志一边听着朱镕基同志的汇报,一边看着地图和模型。他沉思了一会儿,深情地说:“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话语,如一股暖流使在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心里特别温暖,特别敞亮,特别振奋。 

在朱镕基同志讲到浦东开发要金融先行的打算时,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这个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小平同志关于金融发展的这段精辟论述,以历史伟人深邃的思维,道出了四层含义:一是说明了金融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二是指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即重点要抓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三是提出了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即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各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地方;四是希望上海按国际惯例办,尽快成为金融中心。这段话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的金融战略,指明了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其意义极为深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在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一直难以忘却。 

1992年初,小平同志乘车南下,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宛如强劲浩荡的春风,在祖国大地引起了巨大反响。 

当时,负责整理“南方谈话”的郑必坚同志到上海浦东新区调查研究。我在陪同他考察调研过程中讲到:“南方谈话”发表后,广大干部和群众极受教育和鼓舞。“南方谈话”内容很全面,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讲的内容都有了,但其中有关金融的一段话的内容没有反映。郑必坚同志问我:是什么内容?于是我把小平同志在上海讲的关于发展金融的话复述了一遍。郑必坚同志说,这段话很重要。在整理“南方谈话”时,我们也在寻找小平同志关于金融发展的论述,但没找到。你这段话对上了。于是,他要我把小平同志这段话整理出来。 

我作为上海一名基层干部,出于对小平同志他老人家的无比敬仰之情,深感这一任务非同一般。为郑重起见,郑必坚同志回到北京后,很快就通知上海市委办公厅,要求把小平同志这段话的内容传真过去。遵照市委的要求,我凭自己当时的记录,很快把这段话写成文字,并由市委办公厅转给了郑必坚同志。 

据后来郑必坚同志告诉我,他收到这段谈话后,先送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朱镕基同志翻阅了自己的笔记本,予以了确认。然后,郑必坚同志又把这段话送给王瑞林同志,请他呈送小平同志审阅。小平同志看了后说,我的确说过这段话,并仔细地在“金融很重要,是经济的核心”这句话中,“经济”的前面加上了“现代”两个字。后来这段话补充进《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一文,收入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 

弹指一挥间,13年过去了。在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上海浦东开发开放金融贸易先行的方针促进了浦东新区和上海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群体。国内所有商业银行在上海均设有分支机构。排名世界前50位的国外大银行也有80%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的存款、贷款、总资产在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0%。金融市场已从过去单一的信贷市场发展成为由全国性的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交易市场以及期货、黄金、钻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等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增加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0,基本确定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经过13年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浦东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生产总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并逐渐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龙头”,在全国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不仅在浦东,也不只在上海。因为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效应,已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将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促进全国经济的新发展。 

13年前,我有幸亲耳聆听了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受到了极大教育和鼓舞。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参与了浦东开发起步阶段4年中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13年后,我又有幸在重庆工作,投身于西部开发开放。重庆是我国西部工商业重镇,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地处左右传递、承东启西的战略腹心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提出了“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要求。这既是中央给重庆的定位,也是重庆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重庆市直辖7年来,努力推进“四个突破”,即交通瓶颈的突破、城市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城市服务功能改善的突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近一倍,财政收入增长了两倍多,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竞争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往事历历在目,岁月悠悠情。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更引起我对他老人家的无限思念和深切缅怀,13年前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和这段珍贵回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鼓舞激励我前进。我将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起满怀信心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实现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一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作者:黄奇帆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稿件来源: 重庆日报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