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改革开放30年:海南建省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海南建省历程回顾

   在海南省海口市新港码头门前,曾有两棵高大的椰树。

  1992年,因城市改造需要,政府部门打算砍掉这两棵椰树,然而此举招致众多市民反对。这些市民都是当年的“闯海人”。他们从祖国各地远赴海南,初踏海岛之际,见到的就是这两棵椰树。椰树已仿若这些漂泊者的亲人,砍倒椰树,就伤及回忆,也断了念想。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作为最大的开发试验田,承载了无数人的理想。20年间风云变换,海南成为梦想的舞台。

  昔日海岛

  潮湿的海风掠过琼州海峡,扑上海口白色的沙滩,吹得沙滩边的椰树瑟瑟作响。椰树之下,两名民兵怀抱钢枪站岗,眺望着海天交界之处。

  此时,共和国的史书已翻至1979年。在隔海相对的雷州半岛及其更北的辽阔土地上,诸多变革开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改革风潮似乎被沧海所阻,尚未传至海岛之上。

  在海口出生的李兰记忆中,当年的海口城区如同一个小型乡镇。街头上行人稀少,偶尔穿行着几辆人力三轮车,难觅汽车踪影。

  李兰出生于1959年,和众多海南本地人一样,她是在军队内长大的。她的父辈早年参军,随四野一路南下,建国后便驻守在海南岛。

  建国后的海南隶属于广东省,称作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这个地处祖国南天的海岛,一度是重要的军事基地。彼时,日后闻名天下的三亚亚龙湾内,诸多地堡遥遥相望,地堡之间战壕相连,战壕边则遍布着铁丝网与地雷。

  李兰虽然身在军队,甚少踏足海口城区,但在仅有的回忆中,扑面而来的仍是贫瘠的画面。海口城区内,纵横着泥泞的土路,土路边是低矮的平房。平房间偶尔穿插着白色的二层小楼,带有典型的南洋风格。这些白色小楼多为华侨回乡时修建,它们一度成为海口城区最奢华的建筑。

  闭塞的环境与落后的生活,让许多人选择离开。李兰在军队的长辈们退休后,多选择回原籍或到广东与湖南的干休所内休养。

  海南的故事随着历史的脚步在发生变化。1980年,中央已在广东省先后设置了3个经济特区,从彼岸吹来的海风中,开始酝酿着躁动的气息。

  1980年6月底,国务院和广东省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关于海南岛开发的会议。此后,海南的种植业和农业开始活跃,岛上气象欣欣向荣。

  1982年,词作家郑南前往海南采风,一路景象让他兴奋不已。在三亚鹿回头招待所内,他写下了一首歌词,建筑工人沈小岑用甜美的嗓音将其演唱,这就是风靡全国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国人的目光开始凝视海南。

  琼海惊雷

  《请到天涯海角来》再一次热播,是在通往广东湛江的列车上,众多乘客要求列车员播放这首歌。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一路向南,向南,直到海南。

  这是1984年的夏天,海南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关注的起因始于中央出台的一套关于海南的政策,这就是当时闻名的“11号文件”。

  1983年2月起,中央召开关于海南开放开发的会议,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并于当年4月1日转发全国。

  “11号文件”给予了海南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开放海南岛。一时间,“11号文件”被四处传抄,海南岛的地图在全国脱销,一再加印。众多“闯海人”涌向海南,形成了第一次海南热。

  开发热潮让海南的官员们满心喜悦。1984年,海南行政区成立了“海南岛开发建设总公司”,海南行政区的主要领导姚文绪和雷宇分任总公司的正副董事长。

  多年之后,雷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年的海南岛基础设施很差,底子很薄,“我们依靠国家,但不能依赖国家,我们更不能躺在国家的身上,我们要自己想办法,现在办法送上门来了”。

  雷宇所说的办法就是利用“11号文件”中免税等政策,选择进口国内稀缺物资,筹措资金,为开发建设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此后,海南开始进口免税汽车。消息传出,举国震动,人们争相赶往海南,购买免税汽车。

  汽车热潮迅速变得不可收拾。在那个酷热的夏天,汽车像潮水般涌进海南岛。全国各地的采购人员云集海口,一批批免税车跨过琼州海峡,通过雷州半岛的国道,源源不断地流向内地。

  在李兰的记忆中,那一年,海口市众多学校的操场上,停满了丰田牌的小轿车和面包车。看车成了热门职业,看一天车便可赚数十元。

  当雷宇等人意识到此举隐患时,“汽车热”已难以刹车。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海南共批准进口免税汽车8.9万辆,实际到货7.9万辆,花费国家外汇10多亿美元,严重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

  1985 年初,中央和广东联合工作组前往海南处理“汽车事件”,未出岛汽车全部封存。“汽车事件”后,中央派出三拨人马考察海南。三拨人都反映了同一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海南岛上的一元化领导问题。彼时,海南的行政体制为一岛三方,海南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海南农垦组合成岛上的行政体系。“汽车事件”刹车不及,与这种多方体制有很大关系。为开发海南,海南建省已迫在眉睫。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海南省正式宣告成立。13天后,海南省委、省政府举行了挂牌仪式。

  李兰说,挂牌仪式那一天,《海南日报》特意出版了号外,满城人拿着号外奔走相告。街头上舞狮敲锣,鞭炮齐鸣,笑容挂在每一个人脸上。

  初踏海南

  海南建省的消息,在当时轰动了全国。

  彼时,有深圳淘金热的先例在前。一个更大面积的“特区省”,充满着诱惑力。

  于是,一股汹涌的人才大潮迅速结成,潮流涌动的终点是海南。无数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往海南。

  当时,“闯海人”多坐火车一路南下至广东湛江,再换长途汽车至海安码头。每日,码头的渡船都满客运营,售票处早早便挂出“票已售完”的牌子。售票处前人头攒动,焦急的人们一边咬着菠萝干充饥,一边打听着海南的讯息。

  那些上船的人们,则挤在狭小的船舱中,一边忍受着难闻的气味,一边憧憬着未知的明天。人流自新港码头登陆后,便散落到海口的大街小巷。南腔北调口音的年轻人占据了海口所有的招待所。当时海口的人才交流中心内,堆满了登记信和求职表,共计有10万份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由来。

  事实上,据统计,在1988年前后,共计有约18万人前往海南求职。住在招待所内的已是幸运儿,更多“闯海人”选择了在街头住宿。

  此时,李兰已经从部队退伍,来到一家国企工作。她惊讶地发现,几乎在一夜间,海口街头变得拥挤不堪,大量身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枕着行李睡在街头。

  艰苦的条件,并未打消他们的热情。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有一段10余米长的墙壁。墙壁前每天都聚满人群,墙上贴满自荐书和招聘信息。人们习惯称这里叫三角地,称那墙为“闯海墙”。

  除了自主下海南的年轻人外,更多“闯海人”是受单位公派而来。

  1988年海南建省时,在遥远的黑龙江哈尔滨,郭凯正坐在办公室内填写报表。她从广播中获知海南的消息,却未想到一生与之结缘。

  1990年2月,郭凯从广州乘机至海口机场,身上带着哈药集团的任命,她成为当时哈药集团在海南所有在建药厂、药行以及进出口公司的执行总经理。

  从祖国的最北至最南,海南相对落后的生活,刚开始让她很不适应。“街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商店都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郭凯一直奇怪,当年在如此的环境下,她却干劲实足。她说,她是被海南的创业气氛感染了。

[page]

   楼市狂潮

  在积累了大量人才资源后,海南开始寻求经济腾飞的机遇。

  海南建省之初,为鼓励开发,地价低廉。随后,因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海南很快便成为国内外房地产商首选的风水宝地。1991年,房地产大潮席卷而来,全国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云集海南,约占全国房地产公司的15%。

  海南人李兰对这席卷而来的“地产热”感到眩晕。她说,那时的海口主要街道,天天仿若过节。道路两旁的椰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横幅。横幅上写着各式各样的楼盘名称和房间。广告小姐身披彩带,乘着大大小小装扮花哨的广告车招摇过市。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充斥着大量房地产广告。

  在热潮席卷下,海口和三亚等热点城市的房价一路攀升,从最初的数百元升至令人瞠目的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李兰回忆,1992年,房地产最热时,海口一处写字楼开出了每平方米一万多港币的天价。

  彼时,海南民谣称“大老板建大楼,小老板盖小楼,没钱的炒楼花”。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一处尚未兴建的楼盘,转手数十次,即变成了天价地产。

  在炒地者的手中,流传着一种“红线图”。所谓的“红线图”,即土地部门签发的关于获批土地的范围和位置的草图。就是这种简陋的图纸,却在炒地者手中成为空中楼阁的凭证。

  当遇到买家,炒地者便拿出皱巴巴的复印的“红线图”,即便上面看不清方位、面积和地貌概况,但双方已可以商谈。买家说好价格后,便会复印下“红线图”,然后摇身一变也成为炒地者,寻找下一个猎物。

  一张“红线图”,可以串起十几个买家。最终,链条终端的买家将天价资金交付银行的公共户头,真正的买卖双方才能见面,中间的炒房者则在收取中介费后四散离开。

  当年的海南,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然而这出荒诞剧终于在1994年戛然而止。

  彼时,海南被圈占而长期闲置荒芜的建设用地达2.38万公顷;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被占压在荒地、空房和烂尾楼上的资金达430多亿元。人口700余万的海南,所积压房地产竟占全国的1/10。

  1994年,中央实施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海南被抽走绝大部分投资房地产业的银行贷款。一夜之间,数百亿元被冻结。

  几乎同时,大量房地产公司倒闭或者撤出,留给海南的是众多的烂尾楼。随着楼市崩溃,连锁反应开始发生,大量项目因缺乏资金下马,更多企业退出海南。

  此前在1992年,郭凯已经离开了哈药集团,下海经商。1994年时,虽然主营的是进出口贸易,但她仍感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寒冷。因为多家公司倒闭,郭凯一度为三角债头疼不已。

  海南的烂尾楼一度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本世纪初,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才逐步开始烂尾楼的处理工作。

  截至2007年底,海南的闲置建设用地绝大部分被收回或盘活,占闲置总量的98.13%。

  旅游胜岛

  楼市狂潮后,海南陷入了“三年低迷”。自1995年开始,连续三年,海南的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海南开始在反思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海南。他提出,只要真正抓好热带农业和旅游业,海南就可富甲天下。

  此后,海南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生态旅游和热带农业成为重要产业支柱。

  2000年,央视到三亚拍摄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橘红色的太阳跳跃出海面那一瞬,一名小男孩拉着小女孩,踏着银色的沙滩走到海边。众多国人在21世纪第一个清晨,听到了海南的名字,带着熟悉和久违的味道。

  此后,随着两个黄金周的火爆,海南的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人,选择游览天涯海角,去触摸椰风,品尝海韵。

  三亚亚龙湾的名气越来越大,被誉为亚洲第一湾。李兰说,上世纪90年代初时,她曾去亚龙湾游玩。当时的亚龙湾海滩上仍林立着大量仙人掌,“两个看门小伙子腿一横就算是入场口,花5角钱就可以进去”。而今的亚龙湾让李兰感慨不已,碧海银沙配上高档的公寓酒店,一切宛如天堂。

  “闯海人”郭凯也是在新世纪时与旅游结缘。2000年,她和丈夫前往博鳌筹办商业会议时,被博鳌边的万泉河美景深深吸引。

  那是2000年秋天,郭凯泛舟河上,两岸徐徐展开的是水墨般的山水和黎族古朴的村舍。在和丈夫商议后,出身进出口贸易的郭凯投身了旅游这个陌生的行业。

  郭凯前期购置了近百条橡皮筏,几年内陆续投入数千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打造出“万泉河漂流”的品牌。这一品牌很快得到游人青睐,万泉河成为海南著名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1年2月27日,万泉河边的博鳌小城也变得天下闻名。当日,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举行。博鳌亚洲论坛成为首个永久定址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

  两年后的1月7日,建设多年的粤海铁路通车,加上于1999年通航的美兰国际机场,海南与世界的沟通越来越紧密。更多的游客涌向海南,并把海岛的美丽分享给世界。

  阳光海南

  2008年,海南建省20周年。

  4月26日,一如20年前,《海南日报》再次出版号外。

  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的三角地内,当年的“招聘墙”早已不见踪影。每逢黄昏,总有“闯海人”携子女踱步于此。

  海口城区较20年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新区的滨海大道两侧,新式楼宇林立,玻璃窗上闪耀着大海的光芒。城区内的小白楼早不复当年的显赫,破旧的小楼掩映在高楼的影子里,墙体上带着风雨的痕迹。

  新港码头前的那两棵椰树最后还是被砍掉了,那里拓展了一条更宽的大路,新的椰树已被种下。虽然树没了,当年那些“闯海人”,却已真正地在海南扎下了根。

  李兰已离开当年就职的国企,投身于一家私企,高额的薪酬让她购买了一套160余平方米的新房。

  “闯海人”郭凯则在旅游业外找到新的精神家园。她发掘出黎族的传统黎锦手工艺术,黎锦也成为海南旅游时最热门的纪念品。因为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采访她并将她命名为“天涯织女”。

  成名后的郭凯说,“闯海人”要对海南做更多的文化贡献。

  20年的时光转瞬而逝。窗外的海口,椰树摇摇,阳光满城。(记者王鹏)

[page]


口述:我记载了海南建省历史

  1988年海南建省,我从部队转业到海口工作,就任海南省新组建的文体厅常务副厅长一职,那一年,我45岁。当时海南省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虽然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很落后,但是大家工作热情很高。

  海南省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当时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行政机构改革都走在当时全国前列。文体厅就是改革中的一项。当时,全国只有海南省设立了文体厅这个单位,它把之前海南行政政府的5个局合并成文体厅,主要负责文化、体育、广电、出版等方面的工作。新成立的文体厅的办公楼,是一座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老式3层小楼,之前是一家体校的教学楼,我们3个厅长挤在一间办公室内工作。

  海南建省之初,全国各地大量人才涌向海南。我记得,当时在海口市的沙滩上,有不少年轻人露宿沙滩,等待工作的机会。海南最欠缺的就是人才,后来曾有一个统计数据,建省之初60%的干部都是外地来的。

  我分管的工作主要是文化宣传和新闻出版。1988年,一个文化名人前来海南游历。他环岛一周后,发表了一番言论称“我没想到海南的文化这么落后,简直像文化沙漠”。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时任海南省省委书记的许士杰对此公开驳斥,他说海南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艺术资源极为丰富独特的地区,只是近几十年开发滞后,有待深度开发。

  许书记这番话让我感到肩头上责任之重。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我记得海南电视台刚成立的时候,曾有一个顺口溜,叫做“省级的牌子,地区的水平,县级的设备”,可见当时文化宣传的落后。后来随着大家的努力,海南的广电事业发展得很好。除了广电外,我主抓新闻出版工作。海南刚成立的时候,出版资源和市场占有十分有限。为解决这个问题,海南的众多出版社走在了改革的前沿。当时,海南出版社每个编辑部都成立了一个公司,出版社是总公司,率先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改革创新带来了市场繁荣,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出版的大量图书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热潮。虽然出版了大量书籍,但其中关于海南历史的书很少。那时候,每天都脚步匆匆,从未想过出一本记载海南建省前后历史的书。

  1991年,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病重,我前往广州去探望他。我和许书记在上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结识,算是忘年之交。在医院的病榻上,许书记对我说,他希望我在海南一直工作下去,替他看看海南未来10年、20年的变化,并写一本记载海南建省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书。

  这个遗愿我一直记在心头,我在海口一直工作到2003年,直至退休。2003年的海南,面貌已经和过去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海口的感觉像一个乡镇,如今,海口给人的感觉仿如放大了二十倍,现代化程度让我们这些亲历者惊叹。繁华之余,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

  2003年之后,我来到北京,在儿子家居住,但是海南已在我心里扎了根。每年冬天我都要回海口的老房子居住。我和家人说,我就像一只候鸟,离不开家乡。事实上,我的老家在湖北,但在海南工作那么久,海南早已和家乡无异。

  退休之后,时间一下宽裕起来。我一直放不下许书记的遗愿,虽然没有立刻动笔,但在心中时刻想着《海南建省》一书的蓝图和架构。我深知自己水平有限,不一定能把这件事干好。但这是长久以来的心愿,又不能不竭尽全力。写作之前,我到国家图书馆、广东图书馆、海口图书馆和国内数家档案馆查阅了几千万字的文献和史料,力求内容准确。

  2006年春节,我正式开始动笔。半年后,《海南建省》一书完稿,当时海南的几家出版社特别想出这本书,但考虑再三后,我还是选择了人民出版社。因为我想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海南,一个在努力改变自己面貌的海南。海南建省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众多的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可圈可点的业绩。我觉得,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海南弥足珍贵的财富。

  2008年,《海南建省》一书出版后,有学界的朋友告诉我,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海南建省重大历史史实的专著,这让我深感欣慰。

  今年我65岁,我们这些老海南都希望还能再活20年,看看海南美丽的明天。未来我打算完成一本100万字以上的关于海南历史的专著。书的大纲我已经开始构思。我打算在书的结尾写这样一句话,海南,是中国最美的一张名片。
海南大事记

  1950年

  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1951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成立。

  1952年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59年

  中共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和海南行政公署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办事处成立。

  1984年

  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7年

  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8年

  海南建省。海南省实行省直接管辖市县的体制。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