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让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

让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

让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

———“广东文明论坛”第十一期观点摘要

编者按: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主办,南方日报和广东电台协办的“广东文明论坛”第十一期昨日在梅州举行。专家们围绕“让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本版摘要刊登其中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激发创业活力成就万事百业

张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法学部教授)

艰苦创业精神是把引导人类社会前行的劳动创业活动和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培育坚忍不拔的品德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创业活力,成就万事百业,勇于创造、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创业已成为广东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从广东实践来解读艰苦创业精神,有着两层深刻含义。一方面是指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把艰苦奋斗作为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继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发扬勤劳节俭的传统,反对铺张浪费的恶习。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进取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意味着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不断开拓。

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创业早已成为南粤大地的全民自觉行为,艰苦奋斗处处体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创业成果遍布城乡。艰苦创业热情与改革开放活力同步,成就了广东30多年来的辉煌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艰苦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30年来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发展成现代化的经济大省,从大胆进行改革探索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外向主导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产业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结构,始终以艰苦创业精神来创新、创造,从而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艰苦创业目前已成为广东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但是,在对待现代化建设大业、发家致富的家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等等需要培育创业精神的地方,人们还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观念。例如害怕艰苦创业的“二世祖”文化,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面对困难情形时,缺乏不畏艰险的精神,不是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而是一味地等、靠、要。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调整、提升和完善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目标也十分远大。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需要我们继承弘扬艰苦创业精神。

创业可以理解为“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创业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这就为全民创业提供了最好的注释,创业是人人可及、人人可行的,大业、事业、家业、企业,百业皆可创。因此,要使社会成员“想创业、能创业和创成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业,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发展能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富有、社会稳定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育是培育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教育,认知艰苦创业的必要性、可及性,学习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要鼓励扶持创业活动,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以解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安心创业。

防止决策失误造成人力财力损失

李爱平(中共梅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要珍惜民财,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少花钱多办事,把资源配置得更好。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决策失误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艰苦奋斗其字面意思是“不畏艰难困苦,进行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斗争”。但是,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表现为不怕苦、不怕死、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苦奋斗主要表现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艰苦奋斗体现的是一种不畏困难、节俭简约、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

如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更要体现在科学、民主决策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艰苦奋斗是成就大业之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作为领导干部,要把艰苦奋斗体现在科学、民主决策上,体现在对全局工作的谋划上,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防止决策失误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要珍惜民财,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少花钱多办事,把资源配置得更好。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决策失误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坚决不搞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模式———“绿色崛起”,正是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体现。

强化发展意识和实效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重在“奋斗”,贵在有所作为。在新形势下,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党员干部要强化有所作为的思想,强化发展意识和实效意识,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克服因循守旧、萎靡不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努力冲破各种不合时宜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要紧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情况、新规律,以新的视觉、新的思维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以客家乡贤为艰苦创业楷模

邓锐(梅州市侨联)

艰苦创业精神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与时俱进,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意志和品格。千百年前,在交通条件极端落后,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梅州先民从中原披荆斩棘,辗转迁移到南方人烟稀少的偏僻山区,艰苦创业,开疆拓土,刀耕火种,落地生根,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梅州文明。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遗留等原因,目前梅州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作为梅州市民的我认为,当前,我们开创事业的最大障碍是观念问题,是树立信心的问题。我们要以客家乡贤张弼士、曾宪梓、田家炳等为楷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意识,站在时代的前列,具有超前的意识,排除万难,百折不挠,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梅州。

增强理财观念和成本意识

陆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要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增强理财观念和成本意识,切忌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以最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收益。

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人曾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艰苦奋斗精神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道路,奠定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广东人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继续推动广东新一轮的大发展。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现阶段广东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广东作为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均衡等。因此,广东人必须立足省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促进科学发展。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强省之路,是发展之路、赶超之路。不仅要把艰苦奋斗看作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开拓精神,也要把艰苦奋斗作为广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精神。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建设和谐广东的需要。建设和谐广东需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更多的财力用到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上。一方面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广东建设得更加富裕,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另一方面要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增强理财观念和成本意识,切忌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力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以最少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收益,把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办好、办实,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广东的建设。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弘扬民族正气、净化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人人忠于职守、人人乐于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农村为年轻人提供舞台和机会

张晓山(五华县田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目前,在大中城市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广大农村人才匮乏,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这就需要大学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既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路子,又为农村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2005年,我从暨南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工薪待遇,毅然回到山区帮助父老乡亲发展农业生产。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办了田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资源,成功开发了“田信”牌系列农产品,不仅自己收入颇丰,而且解决了农民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带动了农户发展农副产品的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后来我又被任命为长布镇太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上发展致富的路子。从学生到老板,从老板到“村官”,角色的转换,我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还带领群众致富,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奉献着自己的丹心,历练着自己的人生,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对青年人来说,农村拥有着广阔的舞台和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只要能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就会在农村得到很好的历练,不仅自己所学有用武之地,个人事业有成,而且必将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为农村的发展注入青春气息和现代力量,成为广大农民的主心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敢闯敢冒创业创新

魏安雄(《南方》杂志副编审)

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动力观,更加开放的发展观,海纳百川的人才观,不进则退的风险观,使广东成为各类人才创业的天堂,成为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乐土。

广东人自古以来就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品格,一部岭南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是凭着艰苦创业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有些广东人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缺乏一股闯劲和吃苦劲。在全国再次掀起创业热潮的今天,广东人要顺应潮流,让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

其一是要敢闯。就是勇于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不患得患失、浅尝辄止,而是知难而进,敢于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冲浪弄潮。广东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重要的经验就是敢闯。我们只有大力弘扬广东人的“敢闯”意识,放开手脚,做到凡事快人一拍、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当然,“敢闯”,是实事求是的闯,闯的是那些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是那些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是那些矛盾错综复杂、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区”,不是乱闯、瞎闯,是从实际出发的闯。

其二是要敢冒。就是面对风险和困难,披荆斩棘,奋力开拓前行。历史上广东人就具有坚毅的冒险精神,他们“航海梯山,视若户庭”,耻于安守家业,宁愿背井离乡,到外面的世界拼搏创业,也不愿守着狭小舒适的家园而碌碌无为。他们四海为家,冒险克难,硬是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开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今,温州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的敢冒精神,值得我们广东人学习。敢冒就是要敢于突破,既敢“破”又敢“立”。对于广东人来说,“破”就是要破除“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的落后意识、“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消极意识以及落后保守的小农思想;“立”就是进行新的探索,贯彻大政策,创造小气候,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寻找结合点,探索出有广东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其三是要创业。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市场为取向,闯出一条致富之路;就是要卧薪尝胆,埋头苦干,办厂、经商、跑码头、闯天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要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对于认准了的事,绝不半途而废。失败了,不怨天,不尤人,放下包袱,一切从头再来。破产了,不灰心,不丧气,另起炉灶。为了实现创业目标,要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肯干。没有放不下的架子,没有抹不去的面子,靠的是一股愈挫愈勇的韧劲,就像醇厚的广东客家酿酒,后劲十足。只有自强不息执著追求,才能经受住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经受住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

其四是要创新。长期以来,广东人敢于冲破各种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表现出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他们具有一种大海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饮头啖汤”的超前意识。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凭着这种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广东人的聪明才智在体制改革的创新试验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创造了许许多多可以载入改革史册的全国第一。正是这样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使广东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个个机遇。创新是一个省、一个国家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广东人在新的世纪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的关键所系和希望所在。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动力观,更加开放的发展观,海纳百川的人才观,不进则退的风险观。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环境创新,使广东成为各类人才创业的天堂,成为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乐土。

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基石

魏宇文(嘉应学院博士、教授)

在新的形势下,艰苦创业精神就是一种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在鲜花和掌声中,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很多,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天平失衡,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严重滋长,甚至走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要全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必须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中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权力放纵,防止虚报政绩求官逐利,防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广东干部群众没有艰苦创业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干劲,没有一批老干部勤政廉政的作风,就没有今天广东的辉煌。近年来,广东面临第二次创业,以中部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山区的发展,并带动和扶持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广东经济的全面腾飞。面对如火如荼的经济发展机遇,广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作风,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新的挑战。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领导干部更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这是勤政廉政、执政为民、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石。

走出认知误区弘扬传统美德

梁芹生(嘉应学院副教授)

在新时期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必须走出三大认知误区:

一是“小节论”。有人认为:吃喝玩乐是人之常情,是生活小节,不必小题大做,更不必无限上纲。殊不知,量变会引起质变,千里长堤会溃于蚁穴。

二是“过时论”。有人认为,如今时代不同了,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过时了,辛苦一生该享受了。殊不知,放眼世界,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人均国民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并不高,我国有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仍然短缺,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企业至今还屈指可数。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没有理由趾高气扬,我们没有资格骄奢淫逸!因此,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没有过时,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必须大力弘扬。

其三,“时尚论”。时下,有人错把骄横当资本,错把奢侈当光荣,错把安逸当享受,错把淫乱当时尚,一味追求贵族化,一心崇尚高消费。殊不知,这是一种可怕的浮躁,这是一种可悲的虚荣。俗话说,“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退沙”。一粥一饭我们当思来之不易,一分一文我们都要谨慎珍惜。

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任何企业的壮大与兴旺,都与艰苦奋斗有着密切联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