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社会体制社会保障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忆与展望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忆与展望
(一)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回忆与展望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60岁以上人口占到了10%,这是国际上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一个通用标准。现在全国上下、城乡居民都公认我们已经是老龄化国家。
最初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倾向的,是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宋平同志。在1982年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后,宋平同志就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1985年他指示劳动局进行调查,并委托李人俊同志关照此事。那时我在劳动局分管这方面的工作,按照宋平同志指示,我同老局长庄启东、原局长南新民3人带队,会同劳动部等单位同志赴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深圳等地调查,并及时写出了调研报告。宋平同志十分重视调研成果,指示要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研究讨论。随即在1986年9月以国家计委名义召开专家座谈会,张寿副主任主持,人俊同志坐阵,我代表劳动局做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内容的主题发言,系统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把人口老龄化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联系起来,在当时是一个新课题,经过讨论,大家认同了这一主题,并进行了深化研讨。
会议期间,宋平同志在百忙中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到会听取专家意见,并对参加会议的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准备对60岁以上人口进行抽样调查给予鼓励与支持。后来在该项调查成果出版时,宋平同志还写了序言(注1)。在序言中指出“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寿命延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出现老龄化倾向。”会议期间,李人俊同志连续3天听取讨论,并做了总结发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旬,举行这样高层次的座谈会,专门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全国尚属首次,对广泛、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人口老龄化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2000年为老龄化前期阶段,这个时期60岁以上老人从7000多万上升到1.2亿左右,占总人口比重由7%上升到10%左右;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30年,为老龄化发展阶段,60岁以上老人,每年递增3%左右,比重上升到20%左右,绝对数上升到3亿左右;第三阶段,从2030年到2050年,为老龄化高峰阶段,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最高峰将达到25%左右,绝对数可能接近4.0亿,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最高达到20%左右,绝对数可达到3亿以上。在这个时期,“文革”十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都将进入退休年龄,逐步达到高龄人群。
(二)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忆与展望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首要的是如何解决老年保障问题,力争实现老有所养。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1年国家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参照苏联模式,对城镇职工的社会福利采取了由国家包下来的保险办法。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职工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型,保障费用支出数额不大,对财政和企业都没有形成很大压力。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职工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这种以国家包揽为特征的单一保险体制,其弊端日益突出。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根据两个《决定》精神,参照各地实践的有益经验,我们成立了《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模式研究》课题组,在王春正、魏礼群同志关注与指导下,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