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吉林篇
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吉林篇
主持人:欢迎收看中国财经报道特别节目――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自从8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三度考察东北,并提出“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之后,有关振兴东北、复兴东北的讨论日趋升温。昨天我们节目关注的是黑龙江省,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吉林省。提起吉林我们就会想起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一汽”,大屏幕上的这幅画面就是我国生产的一辆汽车下线的情景,如今吉林省用“一花独放”来形容的还要算是汽车工业了,但是,“一花独放”会不会是永久的呢?探寻吉林省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吉林省的振兴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本栏目的记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奔赴吉林省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
记者的调查采访首先选取了有着吉林省老工业基地之称的吉林市,吉林市,占吉林省国有工业比重最大,仅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在东北部署的58个中,吉林市就占到7个半,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历史,“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将给东北、给吉林又一次承载辉煌的机遇。
市民:不能失去,必须要抓住,这次失去了就不容易得到了。
市民:给点政策,改革逐渐深入,东北还是有希望的,我们还是有希望的。
“振兴东北”犹如一剂强心针,正激活着东北的每一个细胞。尹先生,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这天他的第三家旅游公司又抓紧开业大吉。
民营企业家尹维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我个人认为它不能单纯地工业改造而改造,它肯定要抓住各种机遇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我们吉林是东北线上一个具有独享性旅游资源的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我想未来恐怕发展的机会、机遇、空间都会很大。
的确,神秘的长白山、雾松、滑雪等一些具有独享性旅游资源将随着吉林的复兴而风采尽显,而在吉林省如今可以用 “举足轻重”来形容的还要算是汽车工业,尤其是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老大”的“一汽”,据了解,2002年吉林省的工业产值是2000多个亿,其中长春市占了一半是1000多亿,而一个“一汽”就是800多亿,又占了长春的2/3。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02年一汽实现242亿元,占吉林省的36%;去年我国汽车整车生产300万辆,“一汽”产销量为60万辆,“一汽”的未来5年目标是整车生产突破200万辆,吉林省也把“建设国内最大最强的汽车工业基地”作为近期的发展目标。
吉林省常务副省长王儒林:作为省委省政府也要举全省之力把汽车工业作大做强,汽车产业链条比较长带动作用很明显,如果汽车产出是1的话,可以带动相关产业2.5,以这样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化工方面、电子方面、钢铁方面,特别是汽车售后服务,像发达国家搞得好的,能占它利润的60%左右。
预计到2010年整个吉林省的汽车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400亿元,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值占总配套比重达50%。由于“一汽”龙头的带动很多企业为“一汽”作零部件配套,而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这如今也算是吉林省的一大特色:配套配出的支柱产业。
吉林瑞宝车灯厂是一家专业生产车灯的企业,作为“一汽”卡车生产的一级零部件提供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已发展成为一个生产多种汽车车灯的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值超过了5000万元。
吉林市瑞宝车灯厂副厂长:我们在技术改造上投入1600多万,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我们原来的企业大概也就2000多万,可以说是我们又建了一个这样的企业,主要投在研发能力方面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改进和工艺工装的改进。
在吉林市专门给“一汽”作为一级零部件提供商的生产企业有近百家,占吉林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1/5,产值近百亿,占GDP总量的15%左右,是仅次于石化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吉林市副市长肖万民:因为“一汽”,包括中国几个大汽车厂,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要缩小配套企业的数量,要尽量实行模块化、总成化配套,要跟上它的整车发展必须整合我的资源,寻求国外零部件企业到吉林来投资、合资、独资和“一汽”配套。
这位一心甘愿把配角演好的市长,正在为吉林的配套争取订单。在接受我们的采访前,他刚刚从一汽回来。
吉林市副市长肖万民:它每年采购量达到了340亿元人民币,这么大的采购量是我们很好的大市场,能拉动我们一些产业,这样我们就寻求一些零部件,在我们吉林市找一些企业给它配套,带动我们一些机械加工行业和机电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吉林省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到2005年吉林将建成以汽车、石化以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对于汽车业来说,则是以强大的龙头企业“一汽”带动整个产业突破,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是不是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寻求突破的一个有效选择呢?我们来听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先生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温铁军先生的看法。
陈淮:今后一段时间的制造业发展,特别是以汽车为典型产品的制造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比较长时期一个热潮,这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很好的产业基础,依靠这些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一个线索应该说很重要,我们原有现有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但并不是惟一的,因为毕竟一个区域经济,我们应当调整成综合性区域经济,以城市资源优化重组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城市经济,特别是如果我们不能发展起现代城市,而只是发展起一个工业生产基地,那么今后在市场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的就业问题以及城市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资源枯竭的问题,会再次爆发出来。
温铁军:我们知道全球化条件之下,整个国际的经济是按照层次来划分的,那么最低层次的我们一般叫做什么呢,能源原材料输出,这些能源原材料输出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尽管有富国,但仍然是属于低层次的,第二个层次叫做一般产品制造业,像我们广东、浙江这一带,基本上是以一般产品制造业为主,这是倒数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叫做重化工和社会制造业为主,那就是说它必须是产业结构完整,并且工业基础、工业实力相当雄厚,比如说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包括韩国。中国什么地方具有这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这种优势呢,恰恰就是像东北,特别像吉林这种地方。
主持人:吉林省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的确让人感到欣慰,然而相对于这驾“高速奔驰”的快车,众多老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步履还显沉重,这也是吉林重振的关键所在,我们的记者在吉林市采访时发现了一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极具代表性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企业在等着破产,在等着死掉后再来另寻生路,用吉林市主管工业的肖副市长话说,政策的限制,这是让他在国企改造和改革中最头痛的一件事,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吉林省吉林市副市长肖万民:我们为什么这么难呢?就是一个企业必须等到它停产之后,在三年之后才能破产,这样一破产银行所有贷款都形成呆账,因为你停产半停产期间不能破产也不能核销呆账,这段时间银行不具备贷款也不能贷款,也不能破产,政策形成的靠、熬、熬,熬,最后耗死了。我想在企业能剥离有效资产,在好一块,死一块的时候引进增量激活存量,死的一块银行尽量给核销掉,人的问题上政策尽量给点钱,解决人的问题,这样盘活一部分存量资产,救活一块死掉一块。
肖万民副市长说,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向国家要钱,而他最想要的是政策,政策放宽了,才能吸引投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公司在吉林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下,2002年9月14日以整体购买方式,有偿受让吉林吉诺尔电器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破产后用于职工安置的全部资产,今年5月20号正式生产,每个月平均产量达1万台电冰箱,由于产品和管理等各项考核指标的突出,总部已授权生产“科龙”的中级产品。
吉林科龙电器公司黄金龙:我感觉这边最大的优势是这些劳动力素质高,我招了很多技工,工人技师水平高,只要你告诉他做些什么,他就能给你干出什么来,这是最大的优势。
吉林市政府对像“吉林科龙”这样引进民营资本、知名品牌以及资金、市场、技术、人才和管理来改造破产的国企的方式叫“攀高枝”,吉林科龙的示范效应,使一些曾经处于死亡边缘的钢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困境中的企业起死回生,政府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开放作法,不仅有了新的财税收入,还解决了很多下岗职工就业、一部分职工养老金发放和医疗保险问题。用肖万民副市长的话说,尝到了甜头,吉林市下一步就是要把现有的800亿存量资产拿到国内国际市场上找婆家。
从98年从事《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配套改革研究》课题的吉林大学宋冬林教授认为,“结构调整关键看体制,而体制的问题又取决于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还有赖于决策者的制度设计”。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导宋冬林:我不知道你们去没去过黑龙江看一下桦林轮胎,一个非常好的企业,他的设备工艺水平都非常好,但却濒于破产,就是领导班子,我们也有一些好的,搞得非常好那只是个别的,我们怎样形成一个好的制度,使得那些真正有创业激情、有市场意识的企业家能作为领导人,他真正把企业当成事业来做。
主持人:正如刚才新闻片里所说的,很多企业是由于政策的限制而最终被耗死的,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从机制上应该怎样做才能盘活企业的优质资产,让能活的活起来,不能活的彻底死去呢?对于这个现象我们来听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先生的看法。
陈淮:我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人们动不动就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共和国的长子,没有人否认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的贡献,但是呢,这个历史贡献我们今天需要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能成为包袱背起来,如果成为包袱,实际上人们在不断要求强化旧体制环境呢,还是在呼唤新体制氛围,我们在过去几年看到东北的社会问题出了一些,恐怕和我们努力推进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当然政策也有不完善有关系,但是也和当地体制氛围不能接受新的改革有关系。
主持人:有专家认为,东三省人均受教育程度明显的高于浙江温州地区,但是人的观念、人的思想解放程度,特别是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都远不如浙江温州人。许多人一味“等、靠、要”,已经成为阻碍东北振兴深层的难题。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观念的改变还有赖于决策者的制度设计,我们再来听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先生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温铁军先生的看法。
陈淮:不是思维,体制氛围,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把他搁在美国,打工刷盘子,他观念转变的好着呢,对不对。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思维,哪有那事啊。
温铁军:人为什么要等、靠、要,是因为他整体上这个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比如说30年工龄,40年工龄,最后你说让他不等、靠、要,无论是你给他几千块钱,几万块钱买断工龄,然后他连交劳保的钱都不够,不足以让子女上学,不足以让给自己养老,他怎么能不等、靠、要呢?国企改制中最大问题是什么?是他错误的把那个承包制,当成了承包。
主持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但是没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次温家宝总理重提振兴东北无疑是给东北重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东北并不会因此一蹴而就成为投资者的乐园、新的利润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这应该是一次再也不容错过的机会。好,节目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有关专家在研究了吉林的情况后,为吉林的发展提出的5点建议。
专家观点:
第一,创造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第二,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是转型。
第四,加快东三省经济分工和合作。
第五,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和开放型社会。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