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
寻找振兴东北突破口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财经报道》,欢迎各位收看。在上周的节目中我们已经就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寻找振兴突破口的话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再来为整个东三省把把脉,为它们的繁荣和发展出出点子。来到演播室参与讨论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先生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先生,欢迎两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目前,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造船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现在为其46.2%,人均GDP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由原来的16.5%下降到9.3%,降幅超过40%。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辽宁省从全国第2位下降到第5位,黑龙江省从第7位下降到第14位,吉林省则从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
主持人:如此大的反差,难怪国家要把促进东三省的发展作为国策。说到振兴东北,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国企改革的问题,国有经济比重高是老工业基地难以走出困境的最突出的问题。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吉林77.8%,辽宁62.7%,均远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
有关人士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寄希望于国有经济的存量改革,尤其是许多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脱困”、“减负”、“优化资本结构”等措施,实际成了花钱向旧体制输血。
对于这种观点您两位怎么看呢?您认为东北的国企改革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解决呢?
陈淮:应该说刚才计渝老师说的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在过去这些年中我们对国企改革的资源是非常巨大的,从1995年优化资本结构用银行呆坏账的,清理银行呆坏账的办法为老工业减负,以及后来国家充实到社保基金的问题上头,以及我们批准用审批制上市的时候给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的名额,以及债券给的指标都是最大的,现在看起来用这种外部资源注入的办法,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半,但是另外一半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还恰恰在于国有资产国有经济该有企业的存量资产的产权构成调整。
贾康:而且在我们现在已经形成的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我们过去所倚重的国有经济密集区域最大的难度就是人员怎么安排的问题,一到转换机制,结构优化升级换代等等。富余人员是大量发生的,这个富余人员安置方面的压力呢,在老工业基地明显的高于其他区域,而咱们说得直白一点,在中国现在转轨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还是人怎么样相对妥善的有一个安置的问题。
主持人: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必然要涉及人员的调整,在东北,就业问题也非常严峻。
吉林省分管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的副省长李斌说:“一般来说,吉林省每年新增劳动力30万,再加上现存国有企业、集体下岗职工56万人和24万登记失业人员加在一起,今年约有11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吉林省每年新增就业30—35万人,所以还剩余70万人左右等待就业。”辽宁省生长薄熙来曾经说过,哪怕只是维持正常运转,辽宁省也必须在2007年之前每年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
那么对于老工业基地面临的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两位有什么高招吗?
陈淮:我们在辽宁和黑龙江和吉林东北三省的情况看,就是它减少就业岗位的国有经济系统的因素比别人都大,为社会提供就业的非国有经济非公部分远远发展不充分,这是它在这个区域内就业趋势格外严峻最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目前这种情况而下要想比较快地缓解东北的就业压力的话,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于国有部门提供的新增的就业岗位了,要看我们如何在这个地区更多的发展非国有经济,让他们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贾康:要缓解老工业基地就业的压力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从政策方面积极鼓励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包括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这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过去其他地方的普遍经验证明它提供的机会高于国有经济能提供的,这样的一种政策方面的考虑在已经制定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里面已经有所体现,在今后结合老工业基地的情况我们进一步探讨怎么进一步完善它。
贾康: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在近期内不一定表现很明显,在中长期也有这样一个空间,随着我们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随着以后的户籍制度控制方面的逐渐的放松,东北的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其他的区域寻找就业的门路。
主持人:可以说,东三省50年来的进退痕迹刻画在黑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在煤都抚顺、油都大庆,资源枯竭——一种资源型城市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正在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同时有关专家认为,之所以说东北老,是老在思想和观念上,那么东北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走出资源困境和观念困境呢?
历史上,资源优势这一东三省多年的生命线从未像今天这样脆弱。根据大庆油田2001年的综合测评资料显示:油田的综合含水率已经高达87%,一些主力油田的综合含水率达到90%。也就是说,从地下打出100吨的液体中有90吨是水,只有10吨是油。
在东北像大庆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还有不少,对于这些资源型城市来说,转型已迫在眉睫,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振兴东北的核心是转型,从传统工业化模式转向新型工业化模式,从资源、资本驱动的工业化转向技术、知识驱动的工业化,也包括利用丰富的劳动力驱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对于这些城市的转型问题两位怎么看?
陈淮: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对于国家来说有一些转轨成本和发展成本是要中央、国家政府来承担的,其中包括体制身份转换的补偿,包括充实社会基金,包括银行的一些体制性的呆坏账,其次的部分就是资源枯竭的这些地区导入新产业,这是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的。但是另一部分我们看到东北这些城市经济中城市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按照它现有的城市化程度形成城市中的就业总人数应该比现在高得多,就是因为大量的城市中就业岗位简单的集中于工业,而不是人们认为的大量的综合性城市中比如说大量的社会服务业,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城市化最高,另一方面区域内的总就业数与人口数不相称,就有了这个矛盾,所以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在这些城市化程度非常高的区域,我们有极大的发展社会服务业、提高就业岗位和增加资源优化组合程度的机会。
贾康: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个结合机制转换要尽可能把原来一些存在的生产要素,但由于种种的制约因素不能实际资本化的挖出来,比如说地下的矿藏是越挖越少了,大家矿区这块地皮还在,有没有可能结合其他一些可能利用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把这块地皮的运作资本化,这个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商机,市场经济领域的机会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来找到这种潜在的因素。
主持人:我们现在提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组改造也好,核心是一个体制的问题,体制如何能够适应目前我们其他地方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市场化的进程,是不是能够合拍,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是不是需要大量的引进,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经非常发达的企业的格局,企业运行的状态,把它拿出来放到东北就可以运行了呢?
陈淮:其实就是竞争,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需要的呢从企业从个人,所谓的转变观念其实挺简单的,就是接受竞争和优化选择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市场经济秩序,我们的经济就有活力了。
贾康:从我们做研究的角度表述又可以这么讲,要转换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这样一个境界去,然后在老工业经济基地寻找它的比较优势,原来是优势的地方现在衰落下去了,可是它在其他一些方面有可能形成它新的增长点,这时候竞争是一个这种机制运转起来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竞争,那么聪明才智和资源的潜力就有可能出来。
主持人:其实这些年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当中,东北人一直在努力寻找突破,但是在体制上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这次东北三省的省委书记来到北京参加十六届三中全会,他们也为振兴东北提出一些新的举措,并且为老工业基地未来的振兴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提出,振兴东北要以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为突破口;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把黑龙江建成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和医药工业五大基地。
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提出,东北地区能不能建立诸如“自由贸易区”这样的一个区域,具体讲就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能否形成一条带状自由贸易区,贯穿东北,四通八达,通过贸易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起全东北的振兴。
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提出,振兴东北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做强做大优势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努力,到2010年,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把辽宁建成国家高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
主持人:刚才三位书记给我们描绘了整个东北地区未来发展的经济蓝图,那么我想其实在东北地区这三个省中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有某些地方相当相似的地方,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整个东北地区跨区域的形成一些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变化和调整呢?
陈淮:应该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我们国家走出工业化这个阶段,迈不过去的一个阶段,一个门槛,这片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不振兴,我们国家就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
贾康: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样一个指导的方针,那我想这样的一个伟大实践可能在东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怎么样结合着老工业基地实际情况来取得进展的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了,而且确实应该看到,现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振兴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