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农村改革 向阳提心吊胆摘牌子

向阳提心吊胆摘牌子

向阳提心吊胆摘牌子

光南明修栈道促政改

对于四川省广汉市的向阳镇,笔者有一种别样的情结,一则因为曾于1998年2月专访过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对这位虽偏居一隅,但力推“社改乡”和“乡政村治”体制建立的老人敬佩有加;二则因为又于2006年12月再度到访向阳镇,镇党委书记王洪的一席话……

“定盘星”:县委书记常光南

向阳撤社改乡是1980年4月。其时,人民公社在中国已存在了22年,向阳撤社改乡5年后的1985年,人民公社这种体制方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政社合一的组织,人民公社凭藉政权的力量,其本身在那时还是一枚无人敢吃的“禁果”。那么,是什么推动了向阳勇敢地吃下这枚“禁果”,进而引起全国的瞩目?

1979年9月,四川省广汉县选择在向阳人民公社开展了“政社分开”改革试点,将公社机关20名干部分为三块,一块负责党务和行政工作,共6个人,一块负责农副业生产,共10个人,一块负责社队企业,共4个人,初步形成了党、政、经分设的基本组织框架。1980年6月18日,已经挂了22年的“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终于被摘下来,换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建立了乡党委、乡政府和农工商总公司。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组。由此揭开了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社改乡”序幕。

向阳的确是美丽的。一条青白江穿镇而过,虹桥卧波,阡陌纵横,整洁的街道,簇新的农家小院,向阳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川西平原上。采访向阳撤社改乡的经过,寻找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和当事人,成了笔者1998年2月首次到访向阳的首要任务。知情人说“找老书记常光南,向阳改制是由他一手经办的,他是最权威的当事人,他最有发言权”。

原以为寻找常光南要费一些周折,因为据说他很不好接近,尤其不愿与记者打交道,曾经《人民日报》的记者来采访也被拒绝了。不料,几经辗转,在德阳市政协老干部活动室里,常光南欣然接受了采访。这位昔日的广汉县委书记,此刻看上去是一位慈爱的老人,时年(1998年)已72岁。离开广汉后,他先后担任过德阳市委书记和市政协主席,1992年离休。

这是一位在整个广汉和德阳都德高望重的老人。没有过多的寒暄,常光南开门见山地说:“向阳撤社改乡,和当时主政四川的省委书记有关,没有他的支持,向阳不可能最早摘掉人民公社这块牌子。”

(文章节选自王佳宇《第一:中国经济改革源头探秘》2008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