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市场体系 一位老“供销”回忆在供销社的岁月

一位老“供销”回忆在供销社的岁月

风雨40年回首已是天翻地覆

“明年2月份我就要退休了。算起来,在供销社系统我已经干了40个年头。这40年的感受,要是细说起来,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60岁的康军芳现在是我市槐底供销社主任。从1967年5月13日正式加入供销社以来,康军芳既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前,我市供销社怎样竭力满足人民群众供应、服务农业生产,又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供销社是如何积极转变自身职能,努力发展壮大的。

早期农村物资流通“经纪人”

1967年,时年19岁的康军芳已经从高小毕业三年了。这三年的时间里,他在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岗南水库做过一年多的统计员,还在村里务过农,期间他搞高温积肥搞得很好,乡里还专门在他们村开了总结表彰会。1966年,康军芳入了党。

“后来,谈固供销社缺人手,分配给村里一个亦工亦农的指标。大队开会研究后,就把我推荐上去。可说实话,刚开始我还不乐意去呢。”原来,康军芳当时一门心思想参军。虽说不情愿,可上级的安排却要服从。想通了这一点,康军芳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供销社工作上来。

康军芳回忆说,那时候实行计划经济,农村里的物资流通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供销社的门市部,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生产资料,供销社都要按照人口、土地的多少来进行合理分配,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购买,而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则由供销社直接分配到生产队中。

“刚进供销社那会儿,我主要是站柜台。乡亲们来买东西的时候,就跟到邻居家串门似的,没有讨价还价,更没有缺斤短两,虽说是个半大小伙子,可我从没和顾客红过脸,下班走在街上,好多人都会乐呵呵地跟我打招呼呢。”

那时候,供销社不仅承担着商品销售的任务,还担负着农副产品收购推销的任务。康军芳回忆说:“我们社主要是收购附近农民自家散养的鸡蛋和生猪,有时候业务员还会到周边县里收猪,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十多头呢。而且还办了一个屠宰场。猪收上来之后,都放在综合门市部出售。算起来,供销社可算是农村里最早的‘经纪人’呢。”

农业生产“后勤部”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康军芳告诉记者,那时候供销社就是农业生产的“后勤部”,不仅供应化肥、农药、中小农具、农用塑料薄膜等农用物资,还成立了修配部专门替农户维修各种机械。

1975年5月14日,康军芳正式被任命为槐底供销社副主任。从那时起,他开始告别“站柜台”的日子,成了走南闯北联系物资的“忙人”。

“要说辛苦那时侯真是辛苦,基本上所有的农用物资都是统购统销,不够的部分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于是,北到东北三省,南到湖北、湖南,为了能联系到农药、地膜,起早贪黑、风餐露宿。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有一次,我和业务员到湖北宝康县进复合肥,硬是在土石道上颠了一天才到厂家,到那以后,骨头都快颠散了。”

康军芳告诉记者,虽然总是出差,差旅费也不多,可那个时候却一点都不觉得苦。“不是我自夸,那时真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一天到晚长在社里,干劲特别足。”

随着农村农用机械的增多,维修保养又成为农民的一个心病。这时候,供销社又成立了修配部,并配备了专门的修理员,不仅能维修农药喷雾器等农用器械,还能修理自行车、缝纫机等家用机械,特别受农民欢迎。

康军芳回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供销社在农村一直都风风光光,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得经供销社往外销。要是赶上谁家要买大件物品,社员就跟‘香饽饽’似的,人们都愿意到我们这来打探消息,想尽早把东西买到手。”

适应改革实现完满“转身”

改革开放后,市场逐渐搞活,到1989年,几乎所有商品都结束了“凭票购买”的历史。凡是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与此同时,农村里也开始出现一些个体户。虽说当时供销社仍是农村商品销售的主力军,可是其地位却开始受到冲击。

康军芳回忆:“1993年之后有那么两年,供销社的日子特别难过,市场搞活了,可整个供销社系统经营的步伐却慢了下来。门脸旧、商品品种少、服务水平滞后制约了供销社的再发展。部分供销社甚至出现了亏损,职工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变,必须得变,不变就没有出路。已经成为槐底供销社主任的康军芳开始带着社里的职工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发展的优缺点。调查后,大伙儿发现,槐底供销社地处育才街和槐中路交叉口,虽然有地理、交通优势,可周边门店林立,也大大分流了客户。

据康军芳介绍:“那时我们就想,个体户们能在市场中存活,供销社有这么多年经验,更应该在市场中活得长、活得好。从1993年开始,我们把原来的生产部拆掉,改建了家属楼,首先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并修建了沿街商铺,开始收取租金。”

到1999年,槐底供销社不仅拥有了4处出租门脸,还在裕华路上经营着一家饭店,年营业额达40万元。截至目前,虽然饭店由于路网扩建拆掉了,可槐底供销社除了自己经营着一个烟酒批发部外,还向外租着4处门脸,年收取租金17万元。全社21名职工工资完全可以保证自筹自支。

明年2月份,康军芳就要从现在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说起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职业,康军芳感慨良多。他告诉记者:“从19岁开始,我一直在供销社工作,几十年过去了,虽说供销社发展有起有落,可不能否认的是人们的生活质量确实提高了,不管是从公、从私,我都打心眼里满意。”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