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农村改革 建国初期的水利工作
建国初期的水利工作
马国川:从历史上来看,每一个王朝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尤其是在新王朝建立的初期,治水更是安邦定国的大计。
钱正英:亚洲许多国家都重视水利,但水利对中国更加关系重大,这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治水分不开,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要求和愿望。
马国川:在建国前,中国的水利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钱正英: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一百年,国势极度衰落。从江河格局来讲,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以后,黄河由夺淮入海改从利津单独入海,黄河南北的淮河和海河都摆脱了历史上被黄河夺走出路的干扰,但原有的水系已被破坏。1860年和1870年长江大水,向洞庭湖冲开了藕池口和松滋口两个大口子,形成了四口入洞庭湖的局面,江汉平原灾害有所缓解,但洞庭湖淤积、围垦,防洪压力越来越严重。长江、黄河在一百年中格局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照说水利应该相应地跟上,但是那个时候水利建设基本上停滞,水旱灾害频繁。从20世纪数过来,1915年珠江大水,淹了广州;1920年北方大旱;1921年江淮大水;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大旱;1929年黄河流域大旱;1931年江淮大水,淹了武汉,南京也淹了半个城;1933年黄河大水,黄河两岸都决了口;1935年黄河南岸再次决口,同时汉江和洞庭湖的澧水发生大水灾;1938年国民党挖开花园口;1939年海河大水,淹了天津;1942年至1943年华北大旱,广东也大旱。连年的水旱灾害,每次受灾人口都达千百万。可以说,严重的水旱灾害,已经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
马国川: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代领导人是如何重视水利工作的?
钱正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都非常重视水利。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还不到两个月,周恩来接见了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的部分代表。我当时未曾有幸参加这次会议,但事后听到他们不止一次地兴奋描述。总理说,战争尚未结束,国家正在草创。他用"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勉励水利工作者要为人民除害造福。1950年8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讲话中说,国家建设计划中,不可能百废俱兴,要先从几件基本工作入手。他着重谈了农业方面。他说:"首先是实行土改,解放生产力,然后求得发展。中国本不是缺粮的国家,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现在进行的土改,就是要使农民从旧的生产关系桎梏中解放出来。这项工作需要两年左右时间。配合土改,我们要着手做以下几件工作。第一,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
马国川:土改完成后,第一就是兴修水利,可见总理对水利的重视。
钱正英:每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方针任务,每一条大江大河的治理,都是总理亲自主持审定。在"文革"前,每年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他都要另外安排时间,听取水利工作的汇报。他说:"水利计划很复杂,要专门研究。"即使在"文革"那样艰难的岁月,许多重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总理的直接主持下,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马国川: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钱正英:国民党时代多年战乱,水利失修。1949年夏季,长江和淮河的堤防决口,江、浙、沪的海堤在台风袭击下几乎全线崩溃,千百万灾民嗷嗷待哺,全国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所以,新中国水利的重点是修复堤防,同时也开始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例如:为了打开原属淮河流域、被黄河夺淮所堵塞的沂河、沭河和泗水的出路,苏鲁两省人民在战争刚结束就协作开辟了漫滩行洪的新沂河和新沭河;1950年冬,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开始全面治理淮河。为了安排长江洪水的调蓄措施,修建了荆江分洪区。又例如:黄河下游从来不敢引黄灌溉,但以黄河人民胜利渠为开端,开辟了黄河下游的灌区。在威胁首都安全的海河支流永定河上,开工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可以拦蓄官厅以上百年一遇的洪水,解除京、津地区洪水威胁,保证京山、京汉两铁路的安全,还供应北京城市用水用电。
在兴修官厅水库时还有一个故事。那时正在"肃反",有一天我们水利部的保卫处长带领公安部的人来找水利部"肃反领导小组",要抓官厅水库的总工程师高镜莹,说他是里通美国的反革命分子。证据是高镜莹给他的美国朋友写了封信,说我们现在修官厅水库了,而且寄了两张工地照片。这封信在邮检时被查出。我是水利部"肃反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我们认为高镜莹的信是非常自豪地正面宣传我们的工作,所以不同意抓人。于是将此案"挂"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保卫处长又带着公安部的人来找我们,说这案件可以销了。为什么销呢?高镜莹的美国朋友被美国政府抓起来了,说是"通共"。你说有意思吧。高镜莹一直不知道有这回事呢。
那个时候,意气风发,有许多创新的东西。当然也有缺乏经验的东西。
(本文节选自马国川《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