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农村改革 "一场拔河比赛"

"一场拔河比赛"

马国川:看来,当时中央领导层对"包产到户"没有明确支持。 

杜润生:没有,因为思想仍未完全解冻,禁区也没有完全打开,要在党内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间统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和副总理李先念都是很重视农业的,但是对改革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态度,难以一下子转变过来。还是在1979年,一次,农委替中央、国务院起草了一个农村工作的安排意见,我去征求党中央秘书长胡耀邦的意见时,借机谈到"责任制"问题,提出:生产责任制到人、到户,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试验得不错,可增产粮食,减少开荒砍树。可不可以由中央说话,把四中全会提的"不要包产到户",改成"准许包产到户"。耀邦说:决议才通过,中央不好立即出面修改。内蒙古的书记周惠,也请中央同意把土地借给农民,让他们包种。对周惠的要求,我批复小农经济再恢复是不利的。在耀邦所处的位置上,时机不到,处理像包产到户这种带有政治敏感性的大问题,还受着某种约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毕竟是个思想开放的人,后来终于转变为最积极推进农业改革的领导人。 

马国川:在那些改革起航的年头,形势的发展往往超过人们的认识水平。 

杜润生:七省三县座谈会后不到一年,19801月,国家农委又召开了一个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会议开始,分组进行讨论,我安排安徽的周曰礼发言,介绍安徽的情况。他说:到1979年底,安徽实行包产到组的增产效果明显。群众评价,组比队好,户比组好。一些地方,特别是占四分之一比例的后进地区,迫切要求实行包产到户。周曰礼讲了两个多小时。大会分组讨论时,争论极为激烈。在华东小组几乎等于围攻安徽,让我很为难。周曰礼对我说:安徽包产到户,是万里书记主张试验的,问我怎么办?我说:要沉住气,不能不让人家讲话;你们试验结果有利生产,就继续试。轮到我在大会讲话,我讲了对包产到户,要允许地方试验。 

马国川:其实这时候偷偷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农民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实践的胜利和理论的滞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杜润生:整个形势在1980年开始的时候相持不下。弄得各地的干部在表态时左右为难。当时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用这样的话来概括从1979年初到1980年初的形势。他说,乡下一年来的局面是"一场拔河比赛,那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这一边是干部"。 

马国川:这种现象很奇怪,为什么干部和农民要"拔河"? 

杜润生:说奇怪,也不奇怪。很多干部持不赞成态度,主要是由于包产到户仍然不合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是规定"不许包产到户"的。虽然在修改时把"不许"改成"不要",因为大家已按照早已发出的草案学习过文件,这个不大的修改变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像包产到户这样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说服党内领导干部。再跨一步,只有破除多数同志原有的思维定式,才会引起决定意义的变化,这要靠实践深化。 

马国川:您个人又是什么认识呢? 

杜润生:1979年以后,我到过南斯拉夫、北欧各国、法国、美国、英国、西德、日本,看到家庭农场还大量存在。农村虽有雇工经营的农户,两极分化并不严重。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不是对立物,彼此可以相容。1979年初得到安徽、贵州等地大量事实的正面印证,使我将家庭经营引入合作制的信念更加坚定起来。我带着这些认识投入了新的改革试验。 

马国川:形势是在悄悄发生变化,19802月,胡耀邦当选为总书记,一直在安徽鼎力支持农村改革的万里也担任了副总理,接替王任重主管全国农村工作。 

杜润生:事实证明,包产到户能够促进粮食生产,同时还能减轻国家的救济负担。我想,可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其他地方则允许群众自由选择。从这里入手,利用实践经验,先说服领导层,不急于全面铺开。要广开言路,允许反对者提意见,准备经历某些曲折、反复和妥协。从1956年以来,包产到户曾经三起三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相信农民要求包产到户,是不可抗拒的,历史终归会向合理的方向发展。19804月,中央召开长期规划会议,我借机提出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 

马国川:为什么在这样的会议上提出"包产到户"问题呢? 

杜润生:80年代初,大家都关心粮食问题。中央召开编制长期规划会议,副总理兼任国家计委主任姚依林主持会议。他先召集中央几个综合部门的负责人,就会议准备解决的几个问题征求意见。在讨论粮食问题时,姚要我先讲。我说: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交通又不便利,靠农民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建议在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我提出后,没想到姚依林立即表示赞成。会后,姚依林到邓小平那里去汇报,胡耀邦、万里等在座。邓小平表示赞成贫困地区搞包产到户。在编制长期规划的会议上,姚依林就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了与会者。当时不让登报,也不上文件,知道的人不多。但对打开与会的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在同一个月,我们国家农委根据全国长期规划会议的精神,正式向中央作了《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允许在特殊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编制长期规划会议一个月后,邓小平在跟万里的一次谈话中,赞扬了安徽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的大包干,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他还说:"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在我参加一个会后,邓小平和我谈了几句话,他说:看来我们农村经济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点。像贫困地区过去不是有个包产到户吗,可以试试嘛!将来要改还可以改,先吃饱饭要紧。我说:中央农业文件写上了"不要"包产到户,人们受到一点约束,应当解放。邓小平说:贫困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看看再说,情况终归是要有变化的。 

马国川:邓小平的支持对推进这场改革很关键。 

杜润生:是呀。但就是这样,事情仍不能一锤定音。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包产到户"的做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6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陕西米脂县孟家坪的考察中,发现专业承包的责任制。村里二十个劳动力,十二个专包农业,两个放羊,其余的组织基建队,按评工计分的办法包下去。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提出专业承包在经济分工比较发展的地方也可以用,贫困地区将来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他主张包产到户,可以多色多样。目前全国不论什么地方,群众选择什么就算什么,不搞包产到户的可以不搞,但搞了的就不要再反对。我向耀邦建议,将此信转发到全党。这封信转发下去,传达了中央对包产到户放宽一步的新信息。

(本文节选自马国川《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本文节选自马国川《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