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综合 谷牧的特区往事

谷牧的特区往事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于116日逝世,享年96岁。《中国新闻周刊》第42期刊登庞清辉的文章,回忆谷牧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往事。

1978年初,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负责对外开放工作。 5月,从来没有出过国的谷牧带团去西欧考察访问,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

回国后,感受到巨大差距的谷牧随即向邓小平进行汇报。当时,邓小平表态说:引进这件事反正要做,重要的是争取时间。可以借点钱,出点利息,这不要紧,早投产一年半载,就都赚回来了,下个决心不要怕欠账。

不久,谷牧接到日本对华友好人士木村一三先生传来的信息说,日本政府有一笔向发展中国家贷放的海外协力基金,利率低,搁置时间长,本息偿还期长,中国可以长期使用,但是须由中国先张口。经过几轮磋商,当年91日,谷牧访问日本。临行前,谷牧的老母亲很不解:你去那个地方干啥?因为老母亲知道1941年谷牧在沂蒙山区与侵华日军殊死搏斗时,在右胸留下了日本人的弹孔。

那次访日,谷牧促成了中日第一笔为数500亿日元的贷款协议,年利3%,还款期30年,打破了不用西方国家政府贷款的思想禁区。 我奶奶在电视里看到了,拿拐棍敲着地板说:汉奸,汉奸。 谷牧的儿子刘会远回忆说。

原蛇口工业区副党委书记彭顺生,讲述了一件当年引进外资的往事。 “1983年,日本的三洋公司在蛇口办厂,按照当时的规定,三洋生产的电视机只能卖给广东省的商业厅,然后由商业厅到国内市场进行销售,但是三洋一直要求自己直接销售。 为此,1986年,彭顺生在中南海参加谷牧主持召开的 《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会议时,向谷牧汇报此事,他一听特别不高兴,说我们卡住了人家。 

对于当年吸引外资的最初形势,谷牧自己回忆说:刚开始全国总共才批准了6个合资项目,是餐馆、养猪场、照相馆等项目,协议外商投资金额才810万美元。

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78年。年初,谷牧在准备西欧考察之前,委托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组成经济考察团到港澳调研,考察团的报告吸收了广东省委的建议,提出借鉴港澳经验,建设宝安县(深圳特区前身)和珠海县的大胆构想。

这份报告获得中央的肯定,与中央后来决定创办深圳特区有直接的渊源。经李先念批示,2月初,谷牧召集国务院有关部委开会,决定给予大力支持。同意批给袁庚深圳东南部的蛇口2.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主管部门原则同意先划出300亩,让驻港企业进行开发、建设、经营,并给与地方纳税方面的特殊政策,享受特殊待遇

与此同时,广东省委于19791月下达文件,成立深圳市,并提出三个建成的奋斗目标。而这只是深圳在大办特区之前的一个过渡性方略。在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中,蛇口先行一步,其蛇口模式的诸多创举屡屡获得中央的高度评价。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深圳与蛇口在创建之初就发生了很多管理上的矛盾。

袁庚和梁湘(原深圳市委书记)都坐不到一起,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彭顺生回忆说,中央最早希望招商局在蛇口先杀出一条路,深圳却想堵死蛇口,当时往蛇口拉一条水管都很难。但是谷牧对深圳市的态度非常坚决,必须要给蛇口一定的自主权,当时如果不是谷牧,谁也管不了这个事。 

1979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广东省委对在深圳、珠海、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已形成共识。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 ”19795月,谷牧率领一个工作组,来到广东、福建调查。 20多天的调研结束后,谷牧勾勒出了特区政策的轮廓:经济计划以省为主;赋予这两省较多的机动权;财政上划分收支,新增收益较多地留给地方;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区域办出口特区,优惠税率,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

特区有更多的自主权,没有谷牧的支持根本不可能。那个时候在深圳打电话要排队,装个长途电话都要中央领导来协调,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王今贵说,那时有什么困难他就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回中央报告完再来解决。他是当时中央和特区的桥梁。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