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政治体制行政体制 亲历者口述:深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破天荒

亲历者口述:深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破天荒

亲历者口述深圳在全国率先公开招考局级领导干部,深圳大学教师陈野“考”上副局长

1986年,深圳破天荒面向社会公开招考4名正副局长。随后,深圳再次在社会上公开招考市劳动局、房管局、工商局、司法局等8个局级单位的正职或副职,两次共招考正副局级干部19人。

当年49岁的陈野参加了司法局副局长的公开招考。在面试现场,陈野即席赋诗两首,感叹当时深圳给他一个凭借真才实学参与竞争的公平机会。

公开招考局长引起热议

1986年2月22日,《深圳特区报》上刊登了一条篇幅不大的消息《我市改革人事制度的新尝试,两个局公开招聘正副局长》:“经市委批准,市委组织部决定明天起,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我市审计局、标准计量局正副局长共4名。”领导干部一向都是组织任命,这则看似不太显眼的新闻,成为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首批公开招考的正副局长到任后,社会招考局长成了当时深圳人热议的话题。这一年10月,深圳再次登报,宣布在社会上公开招考市劳动局、房管局、工商局、司法局、信用银行、投资管理公司、信息中心和科技发展中心8个局级单位的正职或副职。有了成功的先例,这一次的招募立即吸引了众多有抱负的深圳人毛遂自荐。报纸招考信息登出10天后,就有670人报名,大大超出市委组织部的预料。

当时49岁的陈野是深圳大学的一名法学副教授,除了教授本科的课程外,也给深圳干部专修班的同学上法律课,深圳公开选拔局级干部的消息也在课堂上热议。“我给学生们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学生们说,现在深圳公开选拔司法局副局长,你也可以去试一试,说不定能书写出‘大器晚成’的故事呢。”干过公安、检察工作的陈野回忆,在学生们的鼓舞下,他报名参加了公开招考。

招考要过“十关”

陈野回忆说,当时应聘司法局副局长这个职位的,一共有80多名。当年的招考流程,陈野现在把他总结成“审查资格、笔试、考察工作表现、领导访谈和面试”等10关。

“审查资格过后是考试,当时一共考法律、时事政治等3门课程,没有任何考试资料,压根就不知道当时要考什么,每科及格分是60分。我当时在深圳大学教书,每天基本上要上6节课,没时间复习,只考了182分,很幸运地过了笔试关。”他说。笔试过关的,只有20多个人。

笔试过后,市委组织部接着考察陈野在工作中的表现,在群众当中的印象等等,组织部的领导还找他进行访谈。通过之后,则进行体检。让陈野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时的体检非常严格,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细,整整体检了一天,“我当时的理解是,要给特区干工作,必须有开荒牛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陈野笑着说。

体检之后,再进行一轮筛选就迎来了面试,这个时候,陈野的竞争对手只剩下一个人——同为深圳大学的一位老师。陈野记得,面试他的既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有法律方面的专家,面试不但提出了专业问题,也提出一些深圳经济特区司法行政工作管理方式方面的问题。面试之后,由市委市政府决定是否任用。

陈野觉得,深圳的经验,不但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选拔方式上也是个创新。此后,全国不少地方仿效深圳公开招考干部,基本也按照这个流程走。

感激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加面试时,陈野即席赋了两首诗,一首是《应招聘有感》,其中有两句是“伯乐诸君相骏马,九方皋氏赛良驹。天公不劝自抖擞,人才继踵拓新蹊。”陈野感叹地说,“我在诗中,把深圳这种公开招考干部的方式,比作‘伯乐相马’。我对深圳给自己一个可以凭真才实学去竞争的公平机会,充满感激之情。”

陈野说,他本身是一个例子,1961年从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曾在武汉市检察院担任检察官,并兼任公安、检察、司法业余大学校长。1984年,他通过层层招考选拔,到创立仅1年多的深圳大学任教。“公开招考干部这种方式,当时在内地还是不可想像,但在深圳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了。”他说。

1987年1月,陈野走马上任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长。这个时候,正值深圳司法体制改革和律师行业发展变革如火如荼之时,陈野和司法局其他领导,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借鉴香港和国外律师事务所的成功经验,促使全国第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成立,创立了相关章程,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1998年,陈野退休,任深圳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

延伸阅读

深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走在前列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不乏创新之举。

本世纪初,中组部确定深圳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单位,深圳市委在2001年的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一次抛出了“1+10”的改革方案,在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同时,还就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处级领导职位竞争上岗以及市管单位领导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等方面,研究制定了10个配套文件。深圳可谓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排头兵。

根据当年改革方案,深圳在党政机关,对三分之一的副局级空缺领导职位实施公开选拔,对中层空缺领导职位全面实施竞争上岗。2001年的改革任务还提出,试行市、区常委会人事议题的无记名票决制,以及党政部门和区、镇党政“一把手”候选人的票决制等。这些改革内容,在今天看来仍有示范价值。

2010年3月,深圳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启动,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将得到大力推广。深圳将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突出岗位特点和干部实际表现,让干得好、能力强、作风实的干部考得好、选得上、出得来。

案例简介

全国首次公开招考

局级领导干部

1986年,深圳在社会上公开招考我市审计局、标准计量局、劳动局、房管局、工商局、司法局、信用银行、投资管理公司、信息中心和科技发展中心等局级单位的正职或副职。成为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破天荒之举。

专家点评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立勋:

公开招考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6年,深圳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局级干部,这在当时中国干部人事工作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深圳率先试行干部公选的创新实践,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史上的破冰之举。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选干部,变“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变“伯乐相马”为“公开赛马”,颠覆了几千年所沉淀的“朝中无人莫做官”的官场文化,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消除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神秘感,同时也给广大有识之士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干部升迁,机会均等,要想取胜,须凭能力与实绩,找关系不管用,这对于培育新型的官场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圳率先试行干部公选的创新实践,公开的意义大于选拔自身,它让民主渗透了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它为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找到了实现形式,它为坚持党管干部和落实群众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它为坚持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找到了最佳契合点。

深圳率先试行干部公选的创新实践,从源头上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产生,在阳光下运行。让野心与野心对抗、权力与权力抗衡、利益与利益竞争是政治学的经典主张,公开选拔、公开使用和公开监督干部就是最有效的权力制衡,是防止权力寻租、规范官员准入和官员升迁的源头治本之策,对于扼制“跑官”等腐败行为的产生、净化官场和官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