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其他资料 民生十年:蹒跚起步

民生十年:蹒跚起步

  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民生型政府”的光环环绕在胡温政府的“头顶”。

  从2002年十六大胡锦涛和温家宝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核心成员开始直至今天,民生问题就一直是重中之重。这在十年前,胡锦涛刚刚上任的第一次离京出行时,就已彰显。2002125日,20天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突然出现在河北省西柏坡,在此行中他对全党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希望。

  中国自古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而《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认识的30年,这一时期政府职能也经历了从“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的过程。胡温这十年,政府关注点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也即“民生型政府”的转型。

  胡温民生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先,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过去的“总量”改为“人均”,体现出中央要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性转变。其次,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即要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思是要平等保护物权、藏富于民。

  胡温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亲民的印象。分别数十次巡视全国各地,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平民总理”温家宝协助农民工追讨工资的故事,成为凸显胡温新政“民本思想”的代表事件。

  不过,尽管形象摆得好,但胡温时期财政支出的民生比例水平依然较低,再加上各种分配不公问题,民生政策到了百姓实实在在的体验上就开始大打折扣。《经济学人》说:“2003年上任后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说他已经访问过中国2000多个县中的1800个,这让他对人民的生活深有了解:‘我知道他们的期待……我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然而,他们的期待也许超出了他的能力。”

  难以扭转的贫富差距扩大趋势

  收入是百姓生存之本,是民生之源。收入高低,直接决定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平等参与社会分配权益的基本保障。十年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GDP以每年近10%的速度前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普遍收入都有很大提升。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1993年,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到2005年后逐步淡出。2006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开始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早在2004年,有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调研工作便已启动。2006年,方案初步拟定,并一度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政府决策层也一直在推进。不过8年过去,收入分配改革一直是“小步徐行”。直到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才明确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人社部也表示方案将争取在年底之前发布。

  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上下,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但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则与同期GDP增速大体接近。据有关统计,从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中,财政收入增长是20.4%,居民收入增长则仅为13.7%。政府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保持扩大之势,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现象并没有改变。即便十年间有两次提高个税起征点、废止农业税等举措,效果也有如隔靴搔痒。

  基尼系数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由于社会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公,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后,到2004年国家统计局最后一次公布这一数据时已达到0.465。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55,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说:“中国贫富差距的产生根源,是在于初始分配的不公,法律上、名义上,所有的资源都应该是全体国民的,但国民作为所有者,却无权处置自己的资源和资产,对自己的资产收益分配方案,不能真正参与意见,没有利益博弈的机制和能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胡温执政十年间,仅留下一个收入制度分配改革的“口头承诺”,贫富差距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反而持续扩大。

  广覆盖无法掩盖的不公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在社会保障中关注度最高的医疗和养老制度改革一直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那部分神经。

  2000年时,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国家对医疗系统的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进行评估,中国仅位列倒数第四。卫生支出中患者的负担比例从1978年的20%上升到了2002年的近57.7%

  20094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制定发布,令人瞩目的新医改方案亮相。今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而卫生部此前发布的核算数据显示,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了34.9%

  再看养老,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6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最后一块空白被填补。今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超过7亿人,70%以上的目标人口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社保审计报告显示,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连续8年上涨,年均增长13.4%,跑赢了CPI。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养老金水平的不断提高却伴随着养老金替代率的下降,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55%。而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更不足机关事业单位的二分之一。

  胡温十年,尽管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愈来愈广,但问题的关键--“不公”却没有得到解决。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试水未成,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调研却开始提上了日程。而中国社科院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服务于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只有20%供十几亿老百姓消费,医药费昂贵、看病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医改成效与人民期盼还有差距。

  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国之大计。实现普遍教育、公平教育,是政府必须面对并着力推进的课题。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我国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200691日,九年义务教育条例开始实施。2008年秋季,形成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惠制。2011年,全面实现“两基”。我国“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总体而言,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多走的是效率优先的路线。无论是中小学的实验学校建设、重点学校建设、示范学校建设,还是大学的‘211’工程和‘985’计划,几乎所有的教育政策、资源配置都是往好学校里集中,而忽略了给最需要的地区配置资源,造成了城市和乡村、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胡温执政期间,我国的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把“促进公平”写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20字方针,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为了解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今年3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不过,直到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教育的差距仍然在扩大。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同一个区域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等发展仍然很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注定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旅程。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