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其他资料 国防十年:通往强军之路
国防十年:通往强军之路
“中国是个大国,其他国家是小国。事实就是如此。”这番在外交场合常常被礼貌性回避的“事实性表述”,出自中国外长杨洁篪在2010年与东南亚国家的会谈。与中国外交“韬光养晦”的一贯作风相比,杨洁篪的这一表述可谓霸气十足。如此信心,除了来自高速发展的经济外,中国十年间迅猛增长的军事国防实力,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自1993年以来,“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这一战略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方教义和努力的目标,其战略预期是:未来的战争将是局部性的,主要发生于中国周边,规模、时间和手段都有限;而信息化条件则意味着中国军事力量必须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军事元素上抢占制高点,才能在这样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直到过去的十年,在强大财力的支持下,中国军事才全方位地向着这一战略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近十年来,中国军费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稳定在2%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其间中国军费开支与GDP总量一样都维持着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2012年度的军费开支已达6700亿元人民币,为十年前的四倍。财富的增长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军力的增长。曾经将积极防御作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军方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侵略性。
也许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如果说在对于近代史的集体屈辱记忆中,中国的形象是在渊的潜龙的话,无疑,这条龙已经开始重新武装到牙齿,甚至准备在更为广阔的空中和海上呼风唤雨。
陆:更少、更快、更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军队之一。自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实现军事现代化、发展和完善在未来战场的关键区域的军事能力和体系就成为了中国陆军的首要目标。在这一背景下,近十年来,主战坦克、步兵装甲车、装甲运兵车、自行火炮和防空武器等在陆军的装备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较之下,陆军的现役人员数量则减少了十万人,精简到了1985年军事现代化战略开启之时陆军规模的一半。
这些改变背后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陆军在“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能力--如今,决定战争胜败的是快速行动、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并且防御电子战争及空中打击的能力,而人员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不仅不再是制胜之匙,甚至可能成为繁冗与累赘。
在瘦身的同时,陆军兵力结构的优化重组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首先,集团军的兵力数量几乎缩减了一半。与之相应,师级编制的兵力也大幅降低,其中步兵、炮兵和防空师被精简殆尽;摩托化师和装甲师则保留了较大的编制。在师级编制中一枝独秀的两个两栖师则都是新设立的作战单位。
就在大编制单位不断被缩减的同时,旅和特种团等小编制单位在数量上大幅增加,尤其是工程团与特种信号团,其数量分别从零增加到了13个和50个,反映了陆军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大型编制的缩减、小型专业化编制的增加有助于创建一支更加精练、更加敏捷、流动性更强的军队,能够从内陆的任何一个军区迅速地前往中国的任何一处边境,从而及时地就地解决局部冲突,进而为中国在谈判桌上获取胜利制造有力的筹码。在这一过程中,速度对于政治上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两栖师和特种信号团得以飞速发展的原因。
精兵简政的长处还不止于此。更少的兵力意味着陆军部队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从而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现代化装备的升级和人力资源的改善之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年间,陆军持续地通过淘汰过时装备、配置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现代化装备来实现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其效果就是令一个曾经依赖步兵和摩托化部队的作战系统实现了机械化,并通过武器将信息技术植入新的机械化系统之中。
中国陆军格外重视加强装甲部队的战斗力,第三代装甲系统和99型主战坦克的开发就是在这一方向做出的努力。分析人士认为,在针对朝鲜半岛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内的战略要津如北京,部署此类现代化战斗力量,正是中国为应对军事上的当务之急做出的应对之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陆军在这十年间的现代化进程仍是相当不均衡的,与台湾相关的战斗单位发展得要迅速得多。这也意味着,陆军距离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尚有相当的距离。此外,战斗技能、领导能力和士气等分析人士难以量化考察的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部队的作战能力。尽管如此,十年间的种种迹象都表明,陆军已经愈发具备完成打赢局部战争这一战略目标的能力。
海:驶向更深的蓝
尽管被视作“海上堡垒”,但中国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仅由巡逻舰组成,守卫的只是与海岸线相邻近的一方绿水,并且要仰仗来自陆地的支持。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再囿于本土的范围,资源供给、海域主权争议等问题愈发突显,远洋公海的蓝水向海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海军的目标便是逐渐转型为能够独立执行战斗任务、在中国周边投射兵力、保卫国家利益的力量。
这样的努力在近年来收到了回报。2008年底,南海舰队派出舰艇编队赴亚丁湾打击索马里海盗,这是中国海军向海外投送兵力所迈出的第一步;2011年2月,一艘执行反海盗任务的护卫舰被分派前往利比亚,为撤离中国公民的船只提供支持和保护;2012年9月,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被更名为辽宁号,正式进入海军编制,成为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拥有航空母舰,将兵力投射范围扩大到远离本土之外,正是成为蓝水海军的先决条件。
当然,罗马并非一日可以建成,中国海军从绿水迈向蓝水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自2000年以来,海军的舰只数量从5000艘增加到了10000艘,基洛636级常规潜艇数量从3艘增加到了10艘,宋级潜艇数量从1艘增加到了16艘,护卫舰数量从40艘增加到了53艘。不过,尽管在相对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但舰只的绝对数量仍显不足,在亚丁湾反海盗问题上的捉襟见肘就证实了这一点:26艘驱逐舰中的5艘、53艘护卫舰中的8艘不得不反复执行任务。由此可见,外界关于海军中只有25%的舰只部署了现代装备的评估并不过分。
与兵力结构同时改变的还有海军的武器系统。通过本土生产和海外采购,中国海军已经建立起了现代海军的强大内核。海军战略潜艇质量的提升就是一个例证。基洛877级潜艇的购入及元级潜艇的制造令中国海军潜艇的消声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元级、宋级和基洛级潜艇还能够装备反舰巡航导弹。中国海军还拥有3艘战略弹道导弹潜艇:一艘夏级和两艘晋级核潜艇。尤其是晋级核潜艇“首次赋予了中国海军可信赖的二次打击能力”。
海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在于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打造一支现代化的专业海军部队需要三管齐下:专业的士官队伍、通过军事学院选拔的军官,以及良好的现役士兵的受教育及晋升渠道。十多年前海军将义务兵服役期由四年缩减至两年,将士官的最长服役年限由15年增加到30年,并赋予了士官更多的原先由军官或新兵承担的工作。为了吸引量少质优的人才,军官的数量减少了,但为之开发了更为丰富的训练项目。
在诸多的训练项目之中,军事演习最能够衡量和改进官兵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在过去的十年间,军事演习的效果更加接近实战,并且更加具有对抗性。三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海)每年都至少独立进行一次舰队级别的大型演习,有时还会进行多个舰队的联合演习。
正是由于在人力、物力方面的长期积累,中国海军终于得以首次远行至亚丁湾执行任务,而亚丁湾的任务还给予了中国海军造访外国港口、与外国军队进行联合演习的机会。对于缺乏实战经验的中国海军来说,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也许这会成为他们驶向更深蓝色海面的起点。
空:出击之路尚漫漫
中国空军成立之初的任务仅仅是成为领空的守卫者。1990年代起,中国空军终于启动了任务多元化的进程。但直到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空军才开始彻底地着手进行从防御--拦截到多重任务(包括防御、攻击、运输、情报侦察和电子战)的转型。为了承担起全新的任务,中国空军在十年间增加了飞机的种类,并且大幅减少了用于拦截的飞机所占的比例。如今空军中飞机的种类已经涵盖了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侦察机、指挥控制机、空中预警控制机、电子战机,以及电子情报机。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经过军力部署的调整,轰炸机和加油机的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意味着受资源所限,空军只得将大部分的攻击任务都局限在第一岛链之内,而不得不放弃或是将第一岛链之外的攻击目标让与二炮部队。
一些外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空军的加油机、电子战机、电子情报机、空中预警控制机和指挥控制机虽门类齐全,但数量却远远不足。从乐观的角度看,这表明中国已经播下了空军现代化发展的种子,并设立了具体的目标。但现实中悲观的一面是,中国空军的现状距离追赶上西方和俄罗斯的空军水平还为时尚早。
二炮:两手抓两手硬
二十一世纪以来二炮部队的发展和现代化过程同样是以“信息化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这一战略目标为准绳,同时增强常规导弹和核导弹的打击能力。为此,二炮部队彻底更新了自己的导弹库。如今二炮部队的常规武器库完全由现代的、使用固体燃料的公路机动导弹构成。此外,二炮部队的常规导弹系统在精确度上也大大增强,提高了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
另一方面,二炮部队双重使命中的另一半--核导弹--也处在同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之中,不过与常规导弹相比落后之处在于,中国的核威慑装置依然在使用固定的液体燃料。
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门,二炮部队的革新不仅仅局限于研发新型导弹,更在于在过去十余年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兵力部署的结构,使以中程弹道核武为主的兵种发展得更为全面和丰富。如今的二炮部队已经做好了应对常规性战争的准备,它已经建成了长达5000公里的隧道网络,用于给机动导弹系统提供保护,从而能够用多个目标迷惑敌人,降低遭受敌人先发制人打击的风险。此外,精确度最高的短程弹道导弹和对地巡航导弹都储备了大量的预备弹头,确保了打持久战和进行连续发射的能力。高机动性、高幸存率和大量储备三重保险使得敌人一旦与中国交火,将在数百公里之内无所遁形。
二炮部队核力量的幸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得益于5000公里的隧道网络,一部分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弹头将被保存起来,在必要时用于进行第一次核打击。
对于中国核能力的现状和预期目标,西方的分析人士众说纷纭。有些认为中国会利用美俄削减核武库的机会一举跨入超级核武大国的行列,有些则担心中国已经秘密地积累了数量更为庞大的核武器。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中国的核武器发展--乃至整个国防军事能力的进一步现代化--在接下来的十年将受到全世界更为密切的关注与分析。面对这样的关注,中国是会将之视作来自西方的敌意,还是能够持有更为平静的态度,也许将决定这个初具规模的军事强国是否会为世界带来更为紧张的对抗。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