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市场体系 陈芸见证价格闯关:新华社被批“睁着眼睛说瞎话”
陈芸见证价格闯关:新华社被批“睁着眼睛说瞎话”
导语:
20年前,35岁的陈芸是新华社专门跑物价的记者,现在让她回忆起1988年,更多的时候会谈论当年惊骇一时的“物价闯关”和席卷全国的“抢购风”。
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就出现抢购。有的人一下子买200公斤食盐,买500盒火柴,商店被抢购一空。银行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把柜台推倒。当时,只要听说商店要出售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天还没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来到商店门口排队。生产厂家才将产品运到商店,不等摆上柜台,人们就涌向运货车,抢着自己动手往下搬,好像白送一样。卸下车后,如没问题,交钱拉走……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担任财经记者一职的陈芸,亲眼见证了这场的风波的前前后后。
见证人:陈芸
身份:20年前,35岁的陈芸是新华社专门跑物价的记者。87年北戴河会议决定物价闯关后物价已开始悄悄涨了。来自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是:由新华社发布一条物价稳定的消息,安定民心。结果,陈芸负责“炮制”的“稳定稿”没带来稳定,反带来了老百姓对新华社的不满:你们不说实话。
陈芸坐不住了,她与同事一起,花了一个多月,采访了方方面面,写出了一篇详详细细的调查——《关于物价的通信》。
采访时间:2009年9月9日
以下部分为陈芸口述:
“陈云电话询问报道有没有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点选在了价格改革上。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几十年不变的价格体系,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但是,当价格放开之后,却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特别是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的副食品,价格涨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连一些领导干部也感到吃不消了。当时的穆青社长就说过,他家的保姆都不敢上街去买菜,10元钱的大票,买不了多少菜就花光了,眼晕。时任财贸编辑室主任的姬乃甫同志在一次会上听副总理谷牧讲,他是最爱吃虾的,但也吃不起了,一只大虾卖到四五元,一个月也不敢吃一次。
当时的形势是物价飞涨,街谈巷语,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改革超过了群众的承受能力,成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1987年年末,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人为了平息群众舆论,要求新华社发一条“我国物价基本稳定”的通稿。财贸编辑室奉命就此发了一条三四百字的消息,结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不满,一时抗议的电话和来信不断,指责新华社“睁着眼睛说瞎话” 。
我们财贸编辑室的同志觉得很窝囊,也很对不起人民。于是,姬乃甫找我和陈乃进商量,就物价问题采写一篇讲真话的报道。
那时的物价报道还是禁区,除了官方发布信息,很少有记者自主报道的。为了摸到实情,我们的采访重点没有放在物价部门,而是找市民,找干部,找专家,找身边的人。半个多月走访了数十人,没有一个人认为物价是稳定的,没有一个人觉得如此涨价可以承受,但也没有一个人认为价格不应该改革。
这篇报道既要写物价飞涨的实情,又不能否定价格改革,难度比较大。我们三人研究出提纲后,由我和陈乃进同志执笔,最后由姬乃甫同志改定。稿子经过国内部当时的领导张万舒、朱承修看后,送给了总编辑南振中和当时的副社长郭超人,一路绿灯,最后到了社长穆青那里。穆青同志看后大笔一挥,稿子在1988年1月12日就发出去了。
就在稿件发出的当晚还出了一段小插曲。《人民日报》夜班的编辑打来电话,询问此稿是否送审过。当我们告之没有送审时,他们又建议我们送国务院主管物价的副总理审,我们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次日,除了《人民日报》没有采用这篇稿子外,首都主要报纸,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以及地市级报纸、行业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报道。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轰动了全国。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街谈巷议,全国都在说物价。
成都的一位老教授,当天下班回到家里,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我要给你看篇好文章。老伴说,我也有篇好文章要给你看。最后他们发现拿出来的竟是同一篇文章,《关于物价的通信》。
河南有一位中学老师,拿着报纸,在大街上打场子给街上的人讲解《关于物价的通信》,听者如潮。
在大学的课堂上,一位教授向学生推荐说《关于物价的通信》是一部“袖珍经济学”,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一读。
我们收到上百封读者来信,说了新华社不少好话。有人说这是“党和人民心连心的对话”,有人在信中高呼“说实话万岁”。还有一位读者来信说,“如果因为这篇报道你们犯了错误,坐了牢,我们给你们送饭去”。
这些来自群众的心声,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只不过是利用手中的笔,说了几句实事求是的话,关心群众疾苦的话,就受到了如此的厚爱。这使我们想起了穆青社长的那句话,勿忘人民。他还说过,不为人民说话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人民日报》的一位领导同志在四川讲,这篇报道也许就是我国新闻改革的开端。
《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光明日报》编委汪波清等一些大报的负责人,也打电话向我们表示祝贺。
报道还引起了外电的关注,美联社说中国对于物价能够发表这样的报道,看来中共是讲了真话的。
这篇报道也引起高层的关注。党的元老陈云同志,来电话询问报道有没有什么背景。当时在中央工作的胡启立同志,也打听这个问题。其实,如果说这篇报道有什麽“背景”的话,那就是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
没过几天,赵紫阳同志打电话找姬乃甫同志去中南海勤政殿,说是谈谈这篇报道的情况。姬乃甫同志去了之后,讲这篇报道讲得都是实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座的还有张劲夫等十来位领导同志,包括赵紫阳在内,听了姬乃甫的介绍后,都没有对这篇报道提出什么不同意见。
价格改革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的大事,应当受到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严重关注。将价格改革的实情告诉人民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篇报道的最大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这一点。
这篇报道的深远意义在于,用事实说明再正确的改革措施,也不应当超过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在写作上,这篇报道坚持了两点论的思维方式,用事实说话,理论联系实际,达到了矛盾统一的效果。同时,这篇报道也开创了“通信”体新闻的先河,成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