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这个讲话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对这篇讲话,人们说过的、写过的话很多,再写似乎是多余的。但是在这里不写一些,看来也不行。因为我参加了文件的起草和定稿,在闭幕会直接听了他讲话,本人又是那次中央工作会议的参加者,似乎应该讲讲当时的印象和体会及以后学习中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我记得这个讲话的题目是邓小平自己定的。在那3页提纲中没有讲话的题目,在3页提纲中也没有后来讲稿中写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连在一起的这19个字。这19个字是在定稿时加上去的。我记得林涧青等写出经过我看过拿到邓小平那儿去的初稿也还没有这19个字。3页提纲第一部分邓小平写了一个“解放思想、开动机器”8个字的标题。下面又写了一句“全党全民动脑筋”,还有一句“实事求是”。提纲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向后看为了向前看”,写了一句“安定团结十分重要”。“解放思想”、“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向前看”这些思想、这些语言在提纲中都有了,但没有合成这19个字。后来在文稿中才写进这19个字,并且出现在两个地方——先是在开始的导语性的部分里,接着在文稿的第一部分,两处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一遍。似乎就在定稿过程中,讨论到导语部分时,邓小平讲可不可以就把这句话做文章的题目。胡耀邦和我都说很好,能把今后工作中最重要的三点概括起来,完全不落套。而且议论了在标题中省略“开动脑筋”4个字成15个字。

  我记不清楚最后拿出去的稿子是什么样子,只是看到闭幕会华国锋、叶剑英和邓小平的讲话都没有标题,大概是为了统一规格,邓小平的讲话也就没有题目。至于后来从什么时候起又把标题加了上去,这件事我就不知道了。这一切都有待于书面材料的“发现”。可见,不但考古是一门学问,“考今”也是一门学问。人的记忆有很高的价值,但是有了文字材料人们才可以去更准确地记忆,纠正记忆中的差错。有的文字材料,当时没有感到有什么用处,要研究问题时就可派上大用场,我保存了20多年的3页提纲,今天的用处就很大。

  回到邓小平讲话的内容上来。第一个部分标题最后定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下子把他何以特别重视解放思想的根本点指出来了。他的这一部分写了那19个字之后,明确地写“首先是解放思想”,指出: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在这里,邓小平突出强调了我国改革的总的精神要使生产关系的改革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做到这一条,首要点便是解放思想。我认为,十五大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把这个讲话称之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完全恰当的。

  同时,我觉得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在一起讲非常好,强调了解放思想,同时又不至于离开唯物主义的基础——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邓小平在讲解放思想时,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对这半年多来开展的讨论和中央工作会议上进行的交锋,需要邓小平来讲这最后一言。他在讲这个问题时指出这一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这样就把解放思想的意义进一步强调出来。对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得很高,他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讲话的第二部分是讲民主。讲民主很容易讲得一般化,而邓小平这个讲话不一样。这一节的内容用现在这个小标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来概括,这样来讲民主,以前是比较少的。他在这一节中又一次把“解放思想”这一条突出来了。在这个讲话中他把“天安门事件”写在这一段里,我觉得特别恰当。中央工作会议上许多人呼吁“天安门事件”的性质必须平反,为的是伸张正义。正义得到伸张,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才会大大提高。他说:

  “群众提了些意见应该允许,即使有个别心怀不满的人,想利用民主闹一点事,也没有什么可怕。要处理得当,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邓小平对这样一种做法非常不满意,那就是有的人、有的机关:

  “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

  这一段话就是在邓小平家里定稿时他说的话,胡耀邦和我都很同意。在这个讲话定稿后的第二天,邓小平还把我一个人叫到他家里,要我举一些实例,写一段话给他,他准备讲到“立案”这一点时,离开讲稿,插进去讲这一段。我写了一段千字文给他,不过闭幕会上他没有这么讲。

  在这一节里邓小平也讲了一段经济民主的问题。他不赞成当时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过分集中,主张大胆下放,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他主张在统一领导下扩大地方,尤其是企业和农村中生产队的自主权。他说有了自主权,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工人、农民就会负责任,想办法,开动脑筋。他还讲了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中央工作会议上许多同志也讲到这些问题,但只有邓小平这个讲话讲得全面深刻。

  邓小平讲话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他交给我的三页提纲中原先有一句话:“向后看是为的向前看。”他这句话说的范围比现在讲的范围要宽,那是我们对待历史问题的一个根本态度,即我们要重视历史,正视历史,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和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训,尤其是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那样惨痛的教训。研究历史还有一个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了过去就把握不了未来。在起草文稿时,把这句话的范围故意缩小了,缩小到主要讲处理遗留问题,只讲一些人的功过和纠正冤案、错案、假案的问题。当时的考虑是缩小了范围,可以使得这个讲话更加集中在当前比较迫切的问题上面,也便于表达团结的愿望,表达邓小平宽阔的胸怀,阐述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邓小平“向前看”的思想和使用“向前看”这样的语言,当时我们特别欣赏,他用这样的语言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前进的目标。邓小平讲话的这一部分中说:

  “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

  “要尽快实事求是地解决,干脆利落地解决,不要拖泥带水。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应当解决好。不解决不好,犯错误的同志不做自我批评不好,对他们不做适当的处理不好。”

  但是邓小平考虑到实际的可能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指出:

  “有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解决”,有些问题“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解决得十分完满。要大处着眼,可以粗一点,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

  同“可以粗一点”提法相一致,邓小平在口头上还说过“宜粗不宜细”这样的话,因为如果要求过细,犯错误的人容易纠缠于一些细节,不能很好地从大处着眼,想通问题。后来有人误解或者故意利用这句话,把它曲解为我们不应该细致认真地去研究历史问题。研究历史就应该力求还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应该粗枝大叶,做漫画式的描绘,更不能掩盖历史,使后人无法知道历史真相,不能深刻地取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对历史对后人极不负责的态度。尤其对“文革”的历史是这样,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也不能这么做。世界上没有“宜粗不宜细”的历史研究。

  我喜欢他讲的第四部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指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对学习什么这个问题,他说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说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和学管理。他提出,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表述了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政策思想:

  “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后来人们把他的这一主张概括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后来也使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提法。

  讲三中全会吹响改革的号角,就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讲话中间。他的思想,首先写在那三页提纲中,然后在定稿的三天中,他对原先的提纲补充了不少,又大大丰富了内容。执笔写稿子的人、定稿时发表意见的人不是一点作用不起,但是讲话中那些精辟的见解可以说完全是邓小平的。有些新思想、新观点在中央工作会议的发言中没有涉及。当时我真有些奇怪:他怎么将事情想得那么深,那么多,那么细。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上的讲话,内容太丰富太深刻了。王惠德、杨西光和我在1214日的发言中只是从中选了几点讲自己的体会,现在写得比那天多一点,也只是讲了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全讲。同时我也想补充说一点,在讲话时要考虑到当时的许多人的接受程度,会有某些话在今天或许就不这么讲的情况。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