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中国国企首位“洋厂长”

中国国企首位“洋厂长”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同年8月,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这样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我国国营企业首位“洋厂长”。

上任小平讲话催生洋厂长

武汉柴油机厂当时管理混乱、浪费严重,当时任技术顾问的他说: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1984年8月,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作为联邦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派往武汉的第一批3位外国专家之一,来到武汉柴油机厂进行为期4个月的考察,并义务担任技术顾问。

武汉柴油机厂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但经历十年动乱后,这个企业与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格里希分外忧虑。这位自称“完美主义者”的老人忍不住自言自语:“如果我是厂长,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

这一年,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武柴的弊端是当时所有国企的通病,如何整顿,尚无思路。格里希的话让武汉市领导灵机一动,根据邓小平同志“引智”谈话精神,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成形: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柴厂长。

1984年11月,格里希受聘为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走马上任。

国外评论说,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

反响多人反对吴官正力挺

有反对意见说,这是“姓‘资’的指挥姓‘社’的”。

虽然1984年已进入改革开放的第六年,但让外国人掌握国企帅印,反对意见纷至沓来:外国人当厂长就成了姓“资”的指挥姓“社”的,共产党的领导怎么体现?偌大中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偏请洋人当厂长?

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在报上发表文章力排众议:“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改革三板斧劈开新局面

他的做法无法得到员工们的广泛理解,在他到车间巡视时,甚至有人喊:“鬼子进村了。”

为提高产品质量,格里希身体力行,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据武柴最后两位厂长谢长钦和柴玉本回忆,他的包里放三样东西: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游标卡尺检测零件精度,吸铁石吸查机器里有没有掉铁渣,白手套验证机器是否被脏物污染。

为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

高度评价

●胡耀邦同志在《洋厂长的“三斧头”》一文的批示中,这样评价格里希:一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并且说到做到;二是自己懂行,每天以主要时间深入车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赏罚严明,并且当机立断,毫不含糊。

●朱镕基给《格里希在武柴》一书的序中写道:“应该学习他不图安逸,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忘我地为武柴工作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从细小而关键的事抓起,说到做到,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永不满足,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学习他精打细算,勤俭办厂的精神。”

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检部门,并给每个质检人员发一套红衣服,这些“红衣主教”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他还规定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到车间和现场解决问题,不能坐办公室里指挥。

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格里希1985年初提出结构工资制,职工工资随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迁、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当时,这些做法无法获得员工的广泛理解。格里希在车间巡视时,工人会装模作样,当他一走,工人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人在车间门口放哨,一见到格里希来了就喊:“鬼子进村了!”

虽然挫折重重,但武柴终于有了新气象: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1986年,柴油机气缸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居国内领先水平;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产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中央领导重视。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

离任武柴破产老人不知

老人向朋友说:我希望死后能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长江。

1986年11月,格里希离任。1994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他“黄鹤友谊奖”。

格里希在任期间执着于保证产品质量,一些员工却认为武柴作为农机骨干企业,其产品在国内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格里希大为光火:“我的目标是国际市场!”

但格里希苦心经营起来的质量检测体系,因为其离任而立即名存实亡,退休职工陈昌池回忆,格里希走后,质检人员还穿着红衣服,但没有管理权威,武柴产品质量急剧下滑。

1988年4月,洛阳拖拉机厂订购一批柴油机。当武柴将挑选的10多台样品送上检验台时,全部被检验为不合格。

1990年上半年,东南亚国家向武柴订购一批产品。质检部门认为,产品质量不行,不能出口。厂领导却说:合同时间快到了,即使是豆腐渣也给我弄出去。结果,第二年,东南亚地区再也不要武柴的产品。

1993年,武柴开始亏损,1998年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格里希为之深情奉献的武柴不复存在。

格里希早就提出要打破“铁饭碗”。1985年初,他提出结构工资制之时,反对意见很多,一些老工人说,“我们身强力壮时拿的是低工资,现在老了你却讲按劳取酬,我们想不通。”格里希一卸任,这一工资制度烟消云散。

如今,格里希留在武柴的痕迹,只剩下了3栋职工宿舍,那是他为职工们所谋的福利。

2000年6月,年届八十高龄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访问武汉,武汉的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但没人敢告诉他武柴的真相。格里希几次提出要看看武柴,陪同人员都以在修路等原因婉言挡开话题。人们不忍让老人看到破败的武柴而伤心。老人向朋友说:我希望死后能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长江。

评价“早叫的洋公鸡”

有关专家认为,他当初提出的“厂长负责制”等建议意义非凡。

这位老人为武柴鞠躬尽瘁,把西方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成功嫁接。“格里希是一只早叫的洋公鸡。”一位资深记者这样说,“他的改革办法与今天国有企业推进的改革,方向完全相符,只是早提了一些年,但在那时实施起来阻力重重。”

格里希治厂精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武汉名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鑫炎教授说:“格里希当初提出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产品名牌制’等建议,即使在今天也有非凡意义。”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逝世,享年83岁。一年后,武柴卖完全部设备,清厂交地,并安置了员工。1984到2004年,仅仅20年,败落的速度不可思议。

2005年4月17日,武汉市和德国的杜伊斯堡两市,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两尊铜像。在武汉铭文上镌刻着:威尔纳•格里希,1984年至1986年担任武汉柴油机厂长期间,忘我工作,大胆改革,从严治厂,为中国企业改革,增进中德人民友谊作出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