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第一,西部12省区市的国土面积为6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以上;耕地面积3695.59万公顷(55433.83万亩),占全国的28.4%;人口为3.5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07%,其中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的80%以上。第二,西部地区陆地边界线长约1.8万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十几个国家接壤,其战略与国防地位非常重要。第三,西部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上游,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我国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西部12省,自治区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仅相当于全国的17%,显然有着相当大的增长空间,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

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为重要依据的。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于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时机,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了一个时间表。他说:“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推进以东部沿海地带为重点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然后逐步转向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85月,江泽民提出要“逐步加快开发西部地区”19996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并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论述。1999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2000年的工作时,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可以看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2000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可以看作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全面展开。此后,西部大开发战略被纳入我国新世纪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成为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2000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把划入中部地区的内蒙古和划入东部地区的广西列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范围之中。这样,现在讲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是指12个省区市,即: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五省区市,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000年开始,按照西部大开发制定战略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区域重点和支持政策,在西部12个省区市全面推开了大开发。

1.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就新世纪上半期我国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而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21世纪最初的10年,是西部大开发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这是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段即新世纪前10年的阶段性目标。

2.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

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党和国家确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方针。总的来讲,就是要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水平,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具体而言,则是“六个坚持”:第一,坚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坚持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第三,坚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重点地区优先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第五,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第六,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3.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快人才培养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开发的强大动力。这五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水利,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西部开发的突出位置,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二是交通,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扩大西部与东部、西南与西北的运输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并促进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三是通信,继续加快西部地区通信干线和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通信容量,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发展通信网络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四是电网,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五是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小城镇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六是突出抓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重点为:一是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是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三是实施各项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工程,加快长江、黄河上中游风沙区、草原区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

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有特色的农牧业、绿色食品、中草药及生物制药等;三是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的支柱产业;五是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加快发展科技教育,要坚持科教先行,重点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工作;实行干部交流,加强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5)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增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建设。

4.西部大开发的区域重点

1)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沿亚欧大陆桥,以陇海兰新铁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银川、西宁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充分利用其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条件,支撑西北地区的开发。积极发展依托优势资源的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旅游业,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食品、医药行业,以及有优势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借助交通干线连接城镇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兰州白银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及库尔勒地区、宁夏沿黄地区、青海东部及格尔木地区、内蒙古河套地区、“三西”能源重化工基地。通过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生态平衡,推动同中亚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长江上游经济带。沿长江黄金水道,以长江航道、上海至成都公路、沿江铁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支撑川渝地区的开发。积极发展交通、商贸、金融、信息等综合服务业,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中药和生物制药、旅游等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加速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和发展。发挥农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沿江、沿路的区位条件,促进市场发育。加快发展成渝地区、攀(枝花)成(都)绵(阳)地区、长江三峡地区。通过建设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扩大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3)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沿西南出海通道,以南昆铁路、重庆至湛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南宁、贵阳、昆明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支撑滇黔桂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交通、商贸、旅游等产业,改造提高机械、电子、航空工业,加快利用水能、有色金属、磷矿石、煤炭等资源,建设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和东输工程,积极开发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加快发展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地区、贵州贵阳附近地区、云南昆明附近地区。加强与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5.西部大开发的支持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000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确定了西部大开发四个主要方面的支持政策。

1)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主要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如国家发行的建设国债资金、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等,要向西部地区倾斜;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西部开发资金,各有关部门在专项资金安排上要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等。

2)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包括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具体内容包括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消除行业垄断、地方封锁和保护;对投资西部地区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积极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等。

3)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包括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具体内容有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领域;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一些领域的对外开放可在西部地区先行试点等。

4)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包括吸引和用好人才、发挥科技主导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卫生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具体内容有在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在西部地区兴办科技型企业,要简化工商登记,提高股权、期权和知识产权入股比例;加大国家对西部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等等。

20018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制定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同年1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实施意见》分为20个部分,共70条,对于在西部地区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实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进行调节,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有关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吸引和用好人才,发挥科技主导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等等方面,细化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意见》还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在本部门主管范围内,进一步发布有关政策细则或具体实施意见。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统一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意见和有关细则。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体制机制,包括国家政策扶持机制、金融服务支持机制、企业发展激励机制、资源合理开发机制、政府协调服务机制和规划有效实施机制。

6.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2000~2005年,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予以重点支持,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中央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5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7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100亿元。到2007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的重点项目已经达到80项以上。

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5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自身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9301亿元,占全国各地加总额的17.1%,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894元,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实现3061亿元,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西部城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53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近5000公里,新增电力装机4552万千瓦,新增民航运输机场10个,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重大建设工程相继建成。宁夏沙坡头、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塔里木河、黑河等专项治理工程进展顺利。西部地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600万公顷,实施生态自然修复面积2800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52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765万公顷,退牧还草1933万公顷,易地扶贫搬迁120万人。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村村通电话、农村能源、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稳步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必须清醒地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投入、人才开发、法制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还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农”问题和城乡就业矛盾尤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十分艰巨,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仅占全国的3%左右,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在进一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第一,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国家“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功能定位要求,从西部地区实际出发,“十一五”期间,一是要重点加强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和西陇海兰新线上的关中经济带的开发,形成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带动西部地区的整体推进;二是以西部地区的各省会城市为核心发展城市经济圈,使其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三是加强西部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四是加强西部地区的如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重要边境口岸的开发,建设口岸经济加工区,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经过“十一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使西部地区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与文化产业等六类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特色资源加工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老工业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控制被淘汰的生产工艺、设备转移到西部地区;合理调整全国产业分工格局,支持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优先安排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批准的重点项目,

第三,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在西部大开发的资金保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加快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国债配套贷款项目的评估审贷速度,提高贷款审核效率。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强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增加对西部地区信贷投入。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发行企业债券,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

第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东中西协调互动和扩大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市场化的跨地区企业协作机制,积极引导、支持东中部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参与西部产业的发展,把东部、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互利共赢的新型区域经济关系,开创东中西部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更好地利用外资加快发展,逐步放宽西部地区保险、旅游、运输等服务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条件,全方位、多形式地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努力开拓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第五,提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四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五是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