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金融改革 关于银行改革的一些意见
关于银行改革的一些意见
文/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金融研究所
最近, 我们邀请天津市人民银行有关部、处的一些同志, 对银行改革进行了几次座谈, 现将大家的意见综合介绍如下。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下, 大家一致认为, 现行的银行体制和工作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势很不适应。
首先,在思想理论上不适应。林彪、“四人帮”长期窃踞宣传、理论阵地, 他们疯狂反对、篡改和歪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片面强调银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作用, 坚持处处以阶级斗争为纲, 不适当地夸大和歪曲了银行在这方面的作用, 人们在工作中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而是有些领导同志怎么说, 就怎么做。因此, 金融战线的某些领域成了禁区, 如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通货膨胀? 银行可不可以发放长期贷款?
其次, 在机构上不适应。现在的银行机构设置不是从经济区的需要出发, 而只是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至今, 专业银行甚少, 就是人民银行也仍是三级管理(总行、分行、区办事处) 、一级业务(分理处) 的老一套。这种机构设置, 不利于经济核算, 不利于银行作用的发挥。如目前各区的工业信贷科协它既管一轻、二轻, 又管机电、’冶金, 在工业企业推行管理专业化的情况下, 各区信贷科都要与各专业公司发生联系, 结果, 公司和信贷员很难配合、协调, 使信贷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影响。
其三, 在规章制度上不适应。业务上的一些规章制度, 如信贷办法、结算制度等, 大多是学习苏联三十年代、五十年代的东西。廿多年过去了, 人家早改变了, 我们还原封不动地坚持着。还有一些规章制度, 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现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企业正在扩大自主权, 有些规章制度不适应了, 例如,·监督五十二种产品出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这种做法等于是在商品流通上搞封建割据, 不仅增加了银行会计人员的业务量, 削弱了柜面监督的作用, 而且不利于企业处理积压, 不利于维护企业间正常的经济关系, 不利于城乡交流, 说严重些影响了工农联盟。
其四, 干部不适应。一是各级领导班子人数不少, 但真正抓业务的不多, 第一把手往往不熟悉业务或不甚熟悉业务。二是业务、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过去懂业务的老职工调出的调出, 退休的退休。现在全行仅剩老职工一千人, 再过五年还得退休八百。新职工文化、业务水平低, 全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业务人员的百分之五十六, 生手、半生手占百分之四十九。三是招工的择优录取还停留在口号上, 实际上仍是学好学坏、考好考坏一个样, 有的走了后门照样能录用。
其五, 最大的不适应, 是银行没有自主权。表现一是“长官意志”多, 有些主管部门不好办的事情, 都推到银行监督身上。目前银行会计柜面监督名目繁多, 有案可查的就有干六种之多, 有些不该管的事池管了, 从根本上削弱了银行的监督作用, 分散了柜台的注意力; 二是按计划办事, 夺走了银行信贷的自主权, 尽管什么是国家计划说不清, 但企业只要有上级批准的计划, 银行就得贷款, 因此, 银行贷款越来越多, 企业积压越来越大。例如农机公司现有库存五千六百八十七万元, 其中百分之五十二有问题, 四百万元需要报废。银行没有自主权, 自然挺不起腰板来, 真有点像“豆腐”银行。
二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 银行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银行在理论上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在实践上实际发挥的作用, 存在着很大差距, 这是因为银行存在着不少缺陷。
关于信贷工作。各区办工、商信贷科的设置与企业管理的专业化互相矛盾。信贷考核也不够科学和严格。信贷经验越介绍越多, 而资金占用越来越大, 资金周转越来越缓慢。企业亏损由财政弥补, 掩盖了一部分银行资金管理不善的后果。工商信贷都是按计划贷放,商业贷款还是存放合一, 贷款的自主权被计划部门、主管生产和流通的部门拿走了。利息都是规定死了的, 基层银行和信贷部门没法运用这个杠杆。在定额问题上, 多年来一直扯皮, 每年用银行超定额贷款弥补企业定额资金的不足, 因此, 所谓“超定额”名存实亡。
关于计划工作。现金计划作用不大, 货币回笼任务当作指令下达, 但根据不足, 完成完不成银行没有法律责任, 因为在货币回笼上举足轻重的是商业, 而商业又没承担回笼任务。对市场货币流通缺乏认真的研究, 物价指数没有系统的调查和统计, 银行作为统计簿记机关的作用,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于会计工作。在会计监督上, 该监督的东西(体现银行职能作用的) , 有些没有监督好; 不应监督的东西(属于主管部门的事情)倒监督的越来越多。目前会计柜面监督的项目, 如监督零售商业到外地采购、五十二种产品出市等共达十六项之多。在结算制度上,一是现金管理中掌握支票金额起点过于机械; 二是取消实物收据, 一刀切, 给结算带来一些问题; 三是结算与信贷的矛盾, 如代上级保管物资, 信贷部门坚持不贷款, 会计部门坚持凡按合同发货的就顺序扣款; 四是许多规定不落实, 如对企业开假用途问题, 没办法。
关于经济核算问题。一是银行五项经济指标的作用问题值得研究, 如平均单证数量、存放款、利润, 都和主观努力关系不大。二是分行以下为企业, 实行经济核算, 但又实行机关费用预算制, 有矛盾。
关于储蓄工作(1)储蓄网点、储蓄种类太少。日本有两亿人口, 储蓄网点六万五千个‘储蓄种类二十四种, 年储蓄额为我国的四十倍。我国人口九亿, 网点五千个, 种类是老三样。 (2)对储蓄工作重视不够, 宣传费用少, 设备少, 一般储蓄所没有库房, 没有电话, 工作条件极差。(3)储蓄所延长营业时间和出人库、开会学习都有矛盾, 因此, 延长服务时间有困难, 即便延长了也很难坚持。(4)储蓄网点, 现在与文化大革命前比较, 不是发展了, 而是减少了。(5)关于储蓄种类, 对过去看教训多, 总结经验少, 种类单调, 不适合储户的多种需要。
三
银行改革是一件大事, 关系到“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落实,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银行体制非改革不可。至于怎样改革, 同志们提了不少意见。
关于银行改革的指导思想:
1 .要搞清银行的性质。银行是机关, 也是“绝妙”的机关, 应运用信贷、结算、利息.等经济杠杆发挥它的作用。
2 .必须保证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银行是管存放款的, 在存放款上应该能自己做主。银行没有自主权, 谈不上银行职能作用的发挥。过去, 银行贷款的审批权, 被计划部门、主管部门拿走了, 特别是有关军工产品的贷款, 银行只有贷款的义务, 没有过问生产情况的权力, 没有自主权。
3.应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 促进企业经济核算制的提高。银行应关心企业的资金周转、利润、产品销售。银行贷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经济效果。
4.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些事既不要灵活无边, 也不要统的太死, 如农村社队不准办托收, 三十元以上不准用现金等。采购人员买机器, 发现图纸不错, 也想买, 由于图纸价格要三十五元, 硬不准付现金, 非要人家住旅馆、发电报再汇款来, 太机械了。
关于银行改革的具体意见:
1.银行机构应逐步走向专业化。在人民银行统一领导下, 分设工业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预算银行、储蓄汇兑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大中城电, 也可不设行, 而设部, 如储蓄汇兑部。
2.城市银行机构应按经济区设立, 取消区办事处一级机构。信贷部门应恢复专业化,信贷科、专业局、信贷组和专业公司对口。
3.在实行全额信贷的情况下, 可取消核资工作, 企业定额资金可按历史资金运用最好水平决定。定额内的利息, 起码应是平息, 以防止扩大定额的偏向。银行工业贷款可打破短期信贷的框子, 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商业贷款, 应停止存贷合一。
4.银行应有业务经营自主权。贷款时要参照计划、参照合同, 但关键是考虑国民经济是否需要和企亚的经营状况、‘经济效果; 凡不给银行提供经营情况的企业, 银行不贷款。
5. 切实整顿会计柜面监督。在监督范围上应力求全国统一, 以集中力量监督大宗的交易、凭证的合法性和经济合同的巩固。对地方附加的监督内容, 应予整顿, 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6.增加储蓄种类。
7.要加强信贷监督, 加速资金周转。在贷款掌握上, 应严格区分政治任务与业务经营、商品储备和商业经营, 凡属政治任务、战略储备的应拔专款解决。
8.进一步充实金融理论的研究, 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思想武器, 认真总结三十年来的银行工作, 使银行工作适应新形势, 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9.加强体制建设, 还应健全结算、统计等机构, 充分发挥银行作为蒲计机关的作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