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农村改革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2006年2月18日高尚全在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的演讲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想讲几点看法。
第一点,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城镇化作为一个战略,是在党的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当中提出来的。因为这个建议我参与了起草,我记得第七部分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城镇化。当时是什么背景呢?一个背景就是我们农村人口要转移,因为我们要工业化,要解决“三农”问题,八亿农民搞饭吃那不可能,农民富不起来,国家强不起来,这点共识都有。另外一个背景,我们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不解决不行。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城镇化。
起草过程当中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于城镇,认为我们转移主要转到城镇,这是限制的做法。另外一种思路,认为转到城镇可能还不行,要城市化。因为城市还有一个规模的问题,还有一个效益问题。集中到城市的话,可能效益好一些,因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少一些,所以提出城市化。两种意见,一种是城镇,一种是城市,又不同了。
后来,中央考虑后提出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这两种意见不是对立的,所以最后提出了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大中城市同小城镇发展城市化道路。最后就提出了城镇化这个战略。
第二讲一讲城镇化。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来以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来要发展城镇化。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大家知道,解决“三农”问题,就“三农”解决“三农”是不可能,还有好多因素。所以,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要结合起来,我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大家知道,要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民不能建设小康,那么小康社会是空想。
后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从“和谐”两个字义来分析,“和”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人生出来就长了口,有了口就要吃饭,所以要解决民生问题,大家要吃饭的问题。谐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一个言字,右边一个皆字,意思就是大家都有话讲。一个是民生问题,一个是民主政治的问题,这两大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和谐社会,要使人类有饭吃,离开了农民行吗?离开了解决“三农”问题行吗?不行。所以我们提出城镇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这样的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第三,建设和谐社会也好,小康社会也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我认为主体是农民。当然国家要支持,各级政府要支持,但是主体是农民,把农民内在动力、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有这样的积极性,有这样的创新能力,新农村才有希望。你要寄托在国家身上来建设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机制不一样,如果主体不在农民,主体是政府,你要建是被动的。主体是农民,“要我建”和“我要建”的积极性完全不同,“我要建”的积极性有内在的动力,他要去想办法,要去创新、要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才更有可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
第四,各级政府都要对新农村建设有更大的投入,为农民、为农村、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们现在存在一个矛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对于公共需求,对于公共产品全面快速的增长,但是供给跟不上,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医疗也好,社会保障也好,都跟不上。所以,国家的投入、政府的投入要给农民、给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去开会,看了两个新农村,一个是南洋村,把许多农民集中起来,花了1.13亿人民币,建了40栋房子,12万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亿多。不能都靠国家,要靠农民,农民集资大概5000万,贷款3000万,其他土地批租。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不是去帮他建,不是代替他。每人至少60平方米,我访问了一个五口之家,300平方米,现在住了180平方米,还有120平方米出租,他的生活很富裕了。因为它是一个城郊,有这个条件,土地可以批租。所以,他可以建。我们中国的城郊,各个地方千差万别,你不能一个模式,所以我们建新农村要多种模式,不能一个模式。
第五,要更多地关注失地农民。城镇化以后农民失去土地了,失地农民是最大的困难群体,他们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处于困难的状况下,这方面要解决,不光是社会稳定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第一,给农民的补偿要补足。现在补不足了。第二是尽量减少征地的范围。第三采取其他更有利于农民的办法,比如说苏州实行股份制的办法,土地入股,然后征地以后作为股份投入,一个农民一年可以存到八九千块钱,买断了以后就不行了。第四政府要打破土地垄断市场,不要政府官员一批就行了。关于失地的农民,这些弱势群体,要特别关注。
第六,要建立城乡协调机制,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民的长效机制,光是短期的不行,要有长效的机制。
第七,要政府转变职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建设新农村当中,城镇化当中,政府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政府怎么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它的服务职能是什么?怎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呢?我概括了三条,一要解决一个矛盾;二是搞好两个服务;三是创新三个理念。
解决一个矛盾,当前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政府要在财政上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叫公共财政。政府财政不是去搞项目建设,我就是要搞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补偿。为什么提到这样的高度呢?因为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政府的注意力和财力集中到这里,不能政府搞GDP,搞形象工程,这样就可以升官了,在干部考核制度上要有一个转变,不是考GDP增长多少,形象工程搞了多少,而是看你服务搞得怎么样。
搞好两个服务:政府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老百姓在起跑线上都能够公平竞争。现在有不公平之处,有的享受义务教育,有的没有,有的有公共卫生,有的没有,所以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对我们社会更加公平都有好处,因为在起跑线上不平等竞争,是不公平的。二是要为人类全面发展提供服务,人类全面发展一是物质上的需要,另一个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刚才说的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等等。
创新三个理念:一是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我们过去把两个主体颠倒了,政府作为创造财富主体了,把老百姓,纳税的钱集中起来,然后投入,国家投入以后,老百姓不仅没有得到回报,而且还要补贴,这种体制不能继续下去了!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浙江的现象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浙江人多地少、国家投入少,他的经济发展却跑在前面?为什么人们的财富、创造富裕的水平在前面?为什么社会那么稳定?因为老百姓是创业的主体。在浙江搞“法轮功”很难的,因为大家都创业了,哪有时间练“法轮功”呢?没有。所以,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二是非禁即入的理念,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大家都可以进入。过去计划经济的理念是什么?凡是老百姓要做事情,都要经过政府批准,两个不同的理念。既然要让老百姓来创业,使农民来创业,凡是法律不禁止的,老百姓都可以干。如果这个空间不打开,还要政府这样批、那样批,创新就没有空间了。
三是政府只能干法律允许的事情。这就是依法行政,政府不能有随意性,不能一会儿让农民种树,一会儿种草,一会儿又种粮。你一定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这样,“无限的政府”变成“有限的政府”,而且变成职能政府了,有了监督了,效益可以提高,腐败减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到了七个问题,提出来,可以供大家讨论。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