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对当前改革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对当前改革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2006年2月14日高尚全在中央办公厅召开的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
一、对改革形势的判断
当前,对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斗争和反复。出现这个情况,并不奇怪,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因为利益主体多元化了,思想也随之多样化了,这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改革的成果。对改革的形势基本上有两种判断:
第一种判断:总体上是好的
1、改革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符合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显著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实力和国际地位。达沃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和印度,而且决定要在中国召开夏季达沃斯会议。
2、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突现,体制性障碍没有解决。如贫富差距、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改革不到位,有的是因为假改革造成的,只能靠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如对困难群体的问题。
3、今后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也很清楚。十一五《建议》强调了改革,提出要下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另一种判断:形势糟得很
1、改革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违反了宪法,国务院36条是违宪的,“物权法”是违宪的,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2、90年代后选择了一个破坏社会环境的错误道路。
3、市场化改革侵犯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认为房改之后老百姓住不起房,医改之后老百姓看不起病,教改之后小孩上不起学。
4、改革以所谓新自由主义指导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内应。
这次反复比过去几次都厉害,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纲上线上得高,是过去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继续和发展,这次争论反复同新自由主义联系起来,说什么改革是按新自由主义设计的,而且用批判新自由主义来否定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导致了私有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什么是新自由主义,恐怕知道的人很少,连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清楚。
2、煽动性大。煽动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利用群众中的不满情绪来给党和政府施加压力,并否定党的正确决议。对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评价,我们党的历史文件已经作了科学结论,但最近一个所谓“谓我自然网”出现了两篇奇文:一篇署名事后亮,题为“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必经过程”。另一篇署名听光的文章“人民公社的解体给中国的启示”,歌颂“人民公社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在共同的劳动中,农民的思想在不断地与小农思想的斗争中也潜移默化地缓慢地发展着。”
3、范围广、影响深。过去的万言书,只是少数人写,看的人也很少,现在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全国甚至世界。现在许多青年人都参加进来了,网上对郎咸平的支持率如此之高难以理解。北大19岁的旁听生周之金坚决否定产权改革,他说国有企业被一帮别有用心的披着“学者”面目的特务们、骗子们、帮办们不遗余力的丑化、扼杀和出卖,国企现在正面临着任人宰割的惨境。这样的言论,竟然在网上有人支持,说周之金揭示了主流经济精英真误国、假改革的本来面目。
4、缺乏理性,以骂人为时尚。不是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而是断章取义,无限上纲,耸人听闻,好像骂的越厉害越好,点名的人越多越好。谁出来讲改革开放,就骂谁。最近皇甫平有一篇文章:“改革不可动摇”,遭到网上一片骂声,被戴上了六大错误的帽子。
当前,改革的合法性收到了质疑,到了决定我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二、三点建议
1、建议中央最高领导胡总书记出来讲话。讲什么?主要讲: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定不移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要争论,不要搞分裂,不要分左派右派。过去在关键时期,最高领导人出来讲话很管用,如在90年代初,关于计划与市场、姓“资”姓“社”争论时,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打破了姓“资”姓“社”的禁区。在90年代中的姓“公”姓“私”的争论中,万言书不断送到中央最高领导。江泽民同志说:不要动摇,要有理论勇气。在目前这样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争论下去有四个不利: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改革开放,不利于发展,不利于团结。
2、更加关注困难群体,使他们切实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1)基尼系数已达到0.46,应引起更加重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党和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逐步缓解这个矛盾。
2)改革开放以来,绝对贫困群体到底是增加了呢还是减少了呢?据统计,2003年收入600元以下的有3000万人(包括城市低收入工人,如下岗或失业工人、进城部分农民工合自然条件差的农民)。而在改革初的1978年,绝对贫困人数达2.5亿(占当时10亿人口的1/4,现在绝对贫困人口3000万占13亿人口的1/40)。这组数字说明,改革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而不是增加了绝对贫困人口。
3)加大政府对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1)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2)土地的增值收益应更多地留给农民。农村改革的难点是土地问题,失地农民是最大的困难群体,他们耕田无地,就业无门,社保无份。一是要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二是缩小征地范围。苏州的办法:乡镇企业用地采取农民入股,分享收益,每人收入达八千元。土地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3)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3、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改变只靠网上回帖的办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扩大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公民在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和谐关系。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