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

——2005425日高尚全在CBU第十届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今年是改革年,是改革攻坚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今天,我讲三个内容。一是回顾一下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二是要排除干扰,继续坚持国有企业改革;三,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要注意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就在积极推进,不断深化,并一直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6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国家通过放权让利,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这一阶段改革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是实践证明,这一步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些固疾。

第二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前。这一阶段的企业改革主要是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大明确提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强调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确立了国有企业要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

第三阶段: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这意味着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竞争性领域大型国有企业也要走股权多元化道路,更多的国有企业会引入非国有资本,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方向。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国内的非国有投资者,目前总体上不具备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能力。这样必然就要引入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仅能提供巨额投资,而且随着资金的进入,经营理念、技术、全球营销网络、管理等各种资源,都会进入被并购的企业。因此,从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中国将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包括并购方式的投资,使其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从目前我国发生在汽车、金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案例来看,外部资本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以存量购买和增量稀释的方式并购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从股权结构上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格局,实现产权多元化,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按照国际规则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手段引进跨国公司,并不断学习和积累同跨国公司合作的经验。根据商务部一个研究中心提供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科技水平提升速度偏慢的问题。这与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相距甚远,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不少进展。比如前一段报纸上讲了,国有企业贡献很大,2004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影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因为第一,这5000多亿利润是怎么来的,百分之六七十是靠七大垄断企业,其中中国石油利润达1100多亿。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比例:利润的40%靠涨价,石油涨价,企业利润就多了;40%靠规模扩张,靠企业通过改善经营机制内部挖潜的利润只有20%。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第二,不久前报纸登了一个消息,国资委181个国有企业,其中80个企业的资产是损失的,其中40个企业损失了10%,还有40个企业损失了20%多,这个数字不能不看。第三,中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注销了多少呢?申请注销的达3177亿,相当于181个国有企业净资产的9.9%,如果再加上财政部注销的将近1000亿,这个数字就冲销了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的80%。第四,国家给国有企业大量的贷款、大量的技术改造贴息,还有巨额的债转股。第五,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没有上缴国库,留给了国有企业。所以对国有企业的情况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因此而影响改革。181个国有企业中,真正搞股份制的只是少数,所以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发展混合经济,这方面的任务艰巨得很,有的刚开头,有的还没有开头,国有企业绝非可以不改革了,可以停止改革了。

去年关于管理层收购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给很多人带来了顾虑,到底国企还要不要改革?怎么改?比如去年,香港的一位教授在广东企业改革论坛演讲之后,年底我接到广东原来体改委主任的电话,问我是否国有企业改革要停下来了?我说我只听到MBO不搞了,开始是说不宜搞,后来说不准搞,没有说国有企业改革不要搞。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的既定方针,中央的重大决定里都讲到国有企业的改革,讲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讲到股份制,讲到产权制度改革,哪能一个人的发言就把中央的决定都否定了,不可能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对这种顾虑的最好回答。414日,国资委、财政部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改制进行了规范,同时也明确表示,这不是叫停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任务还是很艰巨的。不能因为出现了争论而止步不前。

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怎么看待国有资产流失这个现象。国有资产流失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一般说的国有资产流失,是在产权交易中,发生的低价评估、低价转让等行为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涉及产权改革层面,但具体操作中,缺乏现成的、成熟的、科学的操作规范,也缺乏监督,使得发生许多不规范、不严密、不公开的操作,因此在产权交易中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这是我们常说的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这种国有资产流失,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国企产权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操作程序,以及强有力的监督制度。

但是,即使不改制,也可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这就是体制性流失,即因国企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决策失误以及腐败浪费等因素引起的国有资产损失。这种损失因为不涉及改制,国企产权并未改变性质,因此是隐性的,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说,不发生产权交易,不等于不会产生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体制性流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不是改革带来的损失,而是反映了我们的改革还不到位,机制还不健全,因此要抓紧改革,深化改革,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制定改革中各项规则,从制度上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积极推进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

我国汽车行业厂家众多,去年只有一汽集团产销量近百万,大部分企业规模很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这与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布点自成体系、重复建设项目多,加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零部件企业重复,分散厂点多,规模小,与国际汽车工业采用的全球采购、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的趋势反差很大。

鉴于这种现状,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在世界汽车工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地运用资产重组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大企业要突出主营业务,增强竞争优势,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小企业则必须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而对那些资不抵债、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加大依法破产的力度,让其早日退出汽车市场。

去年6月推出的新汽车产业政策,一个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创造公平竞争和统一的市场环境,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鼓励汽车生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组成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扩大经营规模。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政策目标是没有问题的,符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政策导向下,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内的资产重组掀起了新高潮。但是,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要吸取国内外各行业的经验教训。

1.不要盲目追求规模。为了追求规模而追求规模,最后导致失败的例子在国内外,各行业屡见不鲜。由于这些企业在兼并扩大规模后,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没有跟上,淡化或分散了主业经营,或内部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很难协调,使本来生产经营效益不错的母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下属企业则由于丧失了原来作为独立企业所具有的高强度的市场激励、约束及市场所赋予的灵活性,同时又得不到集团公司有效的组织协调,生产经营也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在这方面,韩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曾经有过教训。由于政府给予大企业一些优惠待遇,使企业竞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最终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企业间的恶性削价竞争,造成严重亏损。

2.减少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过度干预。从过去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来看,政企不分的状况还比较严重。比如在企业的兼并重组过程中,政府通过行政方法硬性牵线搭桥,进行“调整合并”,或者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购并重组排斥或不积极支持,造成了企业兼并市场的分割;或者政府出于政绩、形象工程、甚至领导面子等因素,忽视重组的实效,盲目追求重组的数量、规模和速度,结果是政府该干的没干,干了的也干不好。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功能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因此,必须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把政府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撤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良好环境上。在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中,政府的工作是破除部门和地方利益对企业间兼并、联合的束缚,完善兼并重组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小企业兼并重组的阻力,而不能越俎代疱,强行组建企业集团,为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提供过多的税收、利息减免及资金筹集等优惠政策。过去,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取得政府更多的优惠待遇,竞相依靠贷款扩张经营,并不断向不同领域扩张,不断增加生产设备投资,导致恶性削价竞争,以至亏损出口的现象,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