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协调刻不容缓
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协调刻不容缓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2005年是改革之年。这是因为:第一,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从人均GDP来说已经达到超过一千美元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二是可能是进入矛盾出现时期,可能出现社会的不稳定。这两种可能都会存在,我们的目的是争取继续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第二,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就业、人口、资源、环境等提出了挑战。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容易引发某些人的心理失衡和利益冲突。第三,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主体正在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说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生活较很困难,特别是下岗工人、失地的农民。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容易产生很多社会矛盾。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关键问题。第四,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所以,改革仍然处在攻坚阶段,改革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可能要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在改革之年,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三个基本思想:
第一、要把改革作为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根本措施;
第二、要把改革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
第三、要把改革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改革。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提出,要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深化价格改革。同时还要看到,经济体制改革与非经济领域的改革交叉进行。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涉及到社会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司法体制等改革。深化改革涉及的面广,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增加。改革之年的重要特点是,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突出重点。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十分突出,所以金融体制改革应该放在重要位置,中央领导讲过要背水一战。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1993年到2002年十年间,国家财政的印花税收入是1800多亿,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收入1万2千亿,证券公司、中介机构的收入3000多亿。股民损失8900多亿,平均每户13000块钱。如果加上2003年和2004年,股民损失高达1万1千亿左右。大部分是中小股民,特别是下岗工人、低收入工人,进入市场以后亏损了,这不是一个一般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股权分置是证券市场的最大的症结。当前要尽快推出股权分置试点。采取存量与增量改革分离的办法,先分期分批进行存量试点,在存量改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增量全流通改革。要把资本市场改革和银行改革结合起来。中央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已经十多年了,但为什么长期提不高?银行的不良资产为什么1999年剥离了,现在还有近两万亿,为什么老的没有完全解决,新的不良资产又出现了?主要原因是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因此要在明确风险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发展企业债券。管制要放松,监管要加强,信息要对称。
再一个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近报纸上讲,大型国有企业盈利已经超过4000多亿了。有那么多利润是好事,但对此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能影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呢?第一,要具体分析这四千亿是怎么来的。主要靠垄断企业,大约40%靠涨价,40%靠扩张,真正靠自身的只有20%。这个盈利主要靠外部原因,而不是主要靠企业经营的改善。第二,据国资委透露,去年在181家中央企业中,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40家企业损失超过20%。在清产核资中,中央企业申报处理各类资产损失共3177.8亿元,占净资产的9.9%。另外财政部已核准了近千亿的资产损失。第三,这些利润是在过去债转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和贴息技术改造。第四,这些利润都留在国有企业,而没有上缴国库。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有了4000多亿利润就可以放松国有企业改革。如何确定国有企业的战略地位,如何实行政企分开,如何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如何把有限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国家安全和国民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所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是很重,任重道远。
金融体制改革、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都是跟政府改革不到位分不开的。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中,有几组数字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政府的投资冲动,2004年一至二月,地方政府投资同比增长64%。第二,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形成大部分与政府的行为有关,银行本身问题大约占20%。第三,五个部委派出的土地调查组,查出的十万起土地违规事件,其中大部分背后都有政府的背景,因为土地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因此,政府改革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中心环节,或者说是重点。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改革,依靠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
当前,要尽快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机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解决深层次的矛盾要靠改革,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靠靠改革,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也要靠改革,现在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协调机构和机制。实践经验表示,靠部门自我改革缺乏动力,缺乏协调机制,为什么呢?因为改革本身就要调整部门的既得利益,你叫垄断部门自己改革,他没有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强化部门利益。如何建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建议在三个方案中选择。
一是恢复国家体改委;
二是建立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由总理来兼组长,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作为小组成员;
三是在现在发改委的基础上扩大改革的协调职能。
看来,第二个方案既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又便于领导决策。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