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高尚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三点认识
高尚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三点认识
——2009年12月12日在中国民营经济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很高兴参加中国民营经济六十年学术研讨会,对民营经济这个名词现在好象叫得顺,实际上民营经济是一个经营的概念,而不是所有制的概念。从经营角度来讲,经济也可以是民营的,集体经济也可以是民营的,所以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为什么叫顺呢?因为当时回避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但是中央的文件一直是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名词。我讲三个观点:
一、如何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还要继续深化,特别是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建国60年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作为改造的对象,后来允许民营经济适当的发展,作为有益的补充,然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五大对所有制部分做了详细的论述,我参加了这部分的起草,所以对这部分比较清楚。十五大首先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次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多元化。其三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提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其五提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其六提出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后来又有发展,到2003年中共中央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里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本来的提法叫“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我也参加起草了,我提出重要力量就可以了,“和生力军”可以不要,因为有一些是主力军了,不是生力军了,比如就业问题、出口方面的问题、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都起了主力军的作用。后来中央也同意了,正式文件中就不再提“生力军”了。后来中央十七大又提出来“两个毫不动摇”,把非公有制人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非公有制经济有今天是因为我们党和政府是不断的深化认识的结果,没有这个深化认识,没有相应的方针政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更不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过程还没有完,还要继续深化、继续发展、不能停留,更不能倒退。最近我收到一封信,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给我写的信,他把60年感言写成四篇文章,希望在我们的杂志上能够刊登一下,我看了以后,发现怎么还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他主要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第一,私营企业主1956年改造的时候只有16万人,现在发展到497万,增长了30几倍,这个群体算什么?这个群体应当说是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因此阶级斗争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应当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第二,他说现在这个群体,这个资产阶级有诉求了,经济上要进入垄断行业,政治上要与共产党分庭抗礼。
第三,讲到现在公降私升的趋势,说明什么呢?公有制的经济地位的底线已经突破了,因此就要抓阶级斗争。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来抓阶级斗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第一,违背了中央历来对非公有制经济非公人士方针的政策,第二,会造成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苦头都吃过了。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一方面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坚持下去、要发展,还要创新,千万不能倒退。这是第一个观点。
二、如何对待国进民退
我记得在国退民进的时候人家是作为一个问题来批判地,我认为问题不在进和退,市场经济就是有进有退、有生有死,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但是问题是国有的是社会主义的,非国有的不是社会主义的,这个意识形态现在还存在。奥巴马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了某些国有化措施时,有人就说了,奥巴马也在搞社会主义了,是搞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进与退、生与死是正常的现象,根本问题是是不是有垄断、是不是有竞争、是不是有偏爱和歧视。进与退不要跟意识形态上联系起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贬低,但是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能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偏好,也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歧视,问题的实质在这里。
我记得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了常务会议,邀请了9个专家学者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我也参加了。因为当时有个什么背景呢?国有经济效益有了好转,1-10月份国有企业盈利4000多亿,当时觉得国有企业很好了,不改革也可以搞好国有企业。我对这个问题讲了几条意见:第一,利润是怎么来的,当时我查到一个数据,其中67.7%是靠垄断,仅中石化一个企业就1000多亿。第二,大企业的资产损失也不少,央企181个企业里有80个企业资产损失了,不是都盈利的。第三,央企注销的资产很多,当时国家财政已经注销了1000多亿,还有3700亿打了报告,希望财政能够注销,加起来4700亿,比国有企业利润还多。第四,我们没有算这个账,国家对国有企业作了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贷款、大量的技术改造贴息,大量的债转股,这就有1200亿。当时鞍钢债转股有64亿。第五,利润一分钱也没有上交财政,没有上交国库。全民所有制企业老百姓没有分享一分利润。所以,我们不要盲目的乐观,我们要认真分析。我想领导可能听进去了,后来我见到李荣融主任,他说你这个发言都是有数据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靠垄断的大概占多少,而且造成了分配不公、差距拉大。有的国企还要给职工盖住房。
三、国有经济是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00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起草过程中,我在起草小组大会上讲过,我说如果这个理论存在的话,有几种现象怎么解释?第一,苏联垮台的时候,它的强大国有经济没有支撑苏联共产党继续执政,没有支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为什么?第二,1972年资本主义国家,当时国有经济都比较高,30%甚至到35%,但没有人说这些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越南的国有经济比重较我国低得多,但没有说他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第四,浙江地处沿海,国家投资少,国有经济比重低,主要靠民营经济,浙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程度在全国是领先的,社会很稳定,要找一个练法轮功的人都很困难,因为大家都在创业,你能说他不是搞社会主义吗?这里,引起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到底为了什么?恩格斯曾经讲过的一句话,“自从俾斯麦致力于国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因为俾斯麦把铁路、烟厂收归国有,不是为了人民,是为了集团利益,所以这不是社会主义。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不在于国有经济的比重有多高,而在于三个“民”(民生、民心、民意),这三个“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说明这个道理,要得民心就要把民生搞上去,要尊重民意,使老百姓有参与权、有表达权。
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现在有人专门算公有制的比重,说私有的超过了公有,出现了“公降私升”的趋势,就认为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了,是阶级斗争的反映。现在看来这个现象能避免吗?我认为不能避免。最近贾庆林同志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彰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人口中90%以上是非公有制解决的,全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的。为什么说“公降私升”是必然的趋势?因为:(1)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居民收入会逐步增加;(2)政府从经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落实,居民收入会提高;(3)非公有制经济还要发展,外资还要进入;(4)中央提出要鼓励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居民财产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公有制为主体,更要注意质的提高,要从功能上、从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其优势;二是与时俱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把“主体”改为“主导”。不能说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了,就不是搞社会主义了,就要抓阶级斗争了。
要大力发展混合经济,使资本社会化,现在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在两个道上跑,通过混合经济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形成这样的格局。对公有制的理解,比如我们对各种基金应该属于公有制的范围。
以上这些都是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问题、思想问题,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不断探索、打破禁区,因为各种思想都会反映出来,当然不会成为主流。在11月27号常州开会的时候,原来我有一个发言讲民营经济,上飞机之前我觉得这个题目一般化,现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思想理论上到底有没有障碍?我认为还是有的,所以后来我在会上发言的主题讲“千万不要再折腾了”。这个问题在2005年跟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谈话当中讲了,我说现在有人说: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了,新自由主义主导了中国的改革,高等院校、研究单位的领导权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手里,好象又要搞政治运动了。我说我们过去搞运动、搞“极左”的东西吃了很大的亏。台湾朋友说,你们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搞建设,因此台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提高了,但是现在他们反过来了。大陆在改革开放,台湾在搞“文化大革命”了,因此经济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没有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所以我跟那位中央领导同志说:不要再折腾了、不要再搞运动了,搞的结果是将来老百姓没有饭吃的。这位领导同志思想很敏感。他说:过去我们吃了很大的亏,所以现在我们不搞运动、不搞大批判、不搞折腾,现在不能搞,将来也不能搞。
去年12月28号,中共中央在大会堂召开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讲到“不折腾”的时候,会场掌声雷动,因为老百姓不希望再折腾,这是民心所在。我今天的发言讲错的地方同志们可以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