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金融改革 中国保险市场是否值得耐心等待?——苏黎世的战略抉择
中国保险市场是否值得耐心等待?——苏黎世的战略抉择
入世以来,中国保险市场按照承诺正在逐步实施对外开放,从2000年的1595.9 亿元 (US$233.8) 到2008年的9784.1 亿元 (US$1433.1)。同时,保险业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保险业务持续快速的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保险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保险法规环境日趋健全,保险监管日趋成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法制体系的完善,截至2008年底,有4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从事经营活动,总保费总收入已达到389.8亿元 (US$57.1),分别占寿险市场的5% 和财险市场的1.2%。
虽然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比较小,但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任何国际保险公司都不能忽视的, 中国市场也是每一个希望在新兴市场获得增长的国际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目前很多国际公司正在面对的两个核心问题是,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会不会更大? 这个市场值不值得外资耐心等待?第二,面对国内保险公司的规模优势和垄断地位, 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发挥优势?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是:外资公司在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就是说中国市场这么大,外资的份额却很小,到底还值不值得维持或进一步投资?我的看法是乐观的。
1)第一,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又注意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的保护措施,适当限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也观察到,在保险市场开放的大部分国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被限制在10%左右,如英国10.3%,日本3.68%,比利时3%,瑞典1.12%,法国1.11%,瑞士0.66%,韩国0.38%,美国的财险市场10.73%,寿险市场14.34%。在这些国家看来,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控制在10%左右的范围,主要是考虑到保险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被外资控制的保险资金可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造成的冲击。因此,最初在开放保护期间里,把外资保险公司在的市场份额控制在3%至5%之间,应该说是根据中国保险业的客观情况的战略选择. 而五年之后,随着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深入, 我相信这个比例会逐渐加大, 或许会达到10%左右。
2) 第二,考虑到对国内刚刚起步20年的保险业的保护,外国保险公司在某些方面没有在中国完全享受到“国民待遇”。随着经济整体的发展和法制体系的成熟,我认为监管方面对外资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放开。如果参照其他行业的开放程度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我对保险业的开放空间和速度都很乐观。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2009年白皮书》所提出的中国在保险业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限制和问题。例如,就境内设立分支机构而言,中国法规并未正式区分中资和外资的保险公司,但外资的保险公司不能一次提交多个分支机构设立申请,即便提交也不会被同时审批,这样一来外资设立分公司及其在华的扩张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我个人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对于外资在资金运用和分保方面的某些特殊规定的超国民待遇也应尽快取消。
3) 第三,中国的保险业总体上还在发展初期,与成熟市场和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很大差距。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随着竞争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移,外资公司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引领中国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为他们带来领先地位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研究表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0%,同期的人寿保险市场的平均发展速度为27%,财险市场为15%,而相比于亚洲经济8-11%的保险深度,中国的保险深度仅仅为2.9%, 因此,我还是重申我在“为经济的再次腾飞保持耐心迅速行动”中讲过的,外资公司对中国市场还是要有耐心,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机会和空间还是相当乐观的。根据2009年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白皮书,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受访企业对未来一年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为5%,但是在未来的两年和五年乐观情绪分别上升到27% 和52%,说明长期的乐观情绪是相当普遍的。
第二个问题的核心是:面对一个有五千年历史和独特中国文化的市场,面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外资到底怎么样发挥其竞争优势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相信苏黎世有很多专家在研究,我本人不是保险专家,但是我愿意分享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的想法。
1)第一,商业保险,特别是财产保险,在中国的运行和西方不一样,外资公司要尊重这个事实并且找到相应的发挥技术优势的手段。有些研究表明,商业保险在西方的运行以商品经济制度和正式的组织制度为基础,有效的法律规范为保证,以注重经济保障功能、风险观念、团体主义、制度信任等基本价值观为支撑。当商业保险传入中国时,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商业保险在中国运行的文化基础还不完全具备。而且,恢复重建商业保险之前,中国就有社会保障制度、家庭保险制度、互助保险制度存在。这些制度不仅具有商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还有服务保障、精神慰藉、情感支持等功能,更有确保这些制度功能发挥的组织基础、规范基础和相应的价值观基础。因此,中国人对商业保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西方人不同。这可能是很多外资财险公司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家庭,但家庭保险市场却几乎没有发展起来;这么多的投资和在建项目,财产保险始终没有一个令国际承保人可以接受的费率等等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外资保险公司不能一味地照搬国际市场的应验,应该理解中国的文化、制度、规范和价值观,采取适应这个市场和文化的态度和行为,首先在一些特定市场找到突破,比如说出口产品责任险,董事责任险等等。应该说,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化,从而引起文化变迁,并继而为商业保险制度和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2)第二,寿险在进入中国时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寿险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国的寿险公司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AIA在上海重新登陆的时候中国平安刚刚成立,今天他们的市场份额悬殊巨大,到底为什么?研究人员通过在上海的深入调查发现,外资保险公司将寿险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引入给中国的消费者,同时向他们介绍了西方寿险所提倡的价值观和行为等风险管理理念;而中国的寿险公司,则是根据中国文化将寿险化解成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理念和产品,从而创造市场.这说明文化在保险领域中不仅仅是一个外部因素,而是能够影响经营的一个有效资源和战略资源,对创造市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虽然这两个研究分别针对财险和寿险的,但他们的发现都明确提出了文化和社会基础在保险领域的重要意义。在其他行业,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本土化"的呼声和行动,但是在保险行业,怎样才是有意义的本土化,才是有市场价值的本土化,我认为这对每一个外资保险公司来说是真正的挑战。换言之,我认为成功的本土化是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基石。
中国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才走到今天,苏黎世在中国仅仅成长了3年,同样见证了中国不断的扩大保险业开放的这一过程。虽然中国的保险市场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保险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到2013年,中国将是世界第五大寿险市场和第七大财险市场,这是每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保险是一个需要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事业,特别是中国文化与保险发源的西方社会有着极大的不同。我认为如果苏黎世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时刻,能够以足够的耐心,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并根据中国文化和市场运行特点利用你们的技术优势和国际资源,成功地本土化,顺利渡过的磨合期和限制期,那么苏黎世在中国的保险市场必将取得不可估量的成绩!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