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其他资料 我与改革共命运

我与改革共命运

1113日,中国经济体改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出席了广州市体改研究会举办的“广州改革论坛”,记者借此之机采访了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改革的理论家和实践者。

《决定》起草,“实”字开路

我感到这个《决定》很实在。起草工作一开始,温总理就要求起草的《决定》要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革对策。

记者:听说您六次参加过中央文件的起草,其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三中全会的决定的起草工作都参加了,您能谈谈这次参加起草《决定》与以往有何不同的感受呢?

高尚全:我感到这个《决定》很实在。起草工作一开始,温总理就要求起草的《决定》要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革对策。这些实际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原来设想、规划的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的。如国企改革,虽然1993年已经确定国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国企离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仍差得很远;二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前没有暴露或不够突出,现在变得突出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即城乡协调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问题。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中国加入WTO,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显露出来的问题。由于针对性很强,所以这个《决定》很实,可操作性也很强。

中国改革有六大经验

中国改革的六大经验(1)坚持人民创造财富的观点,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业改革的最终目标;(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坚持改革的渐进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4)坚持产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经济;(5)坚持微观基础重塑与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相结合;(6)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记者:中国的改革整整经历了25年,而您从1982年投身于改革事业已历时21年,您认为中国改革最成功的是什么?

高尚全:我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主要有六方面:一是坚持人民创造财富的观点,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把走共同富裕之路作为启动和推进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使改革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二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体制下平均主义对提高经济效率的束缚,而且也使针对传统体制弊端的改革有了现实的切入点,从而启动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实际进程。三是坚持改革的渐进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这样社会震动小,改革的力度和民众承受的程度基本吻合;四是坚持产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尽管中国明确提出产权多元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但此前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已具有这一取向。五是坚持微观基础重塑与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相结合。中国改革前期的主要任务是以“双轨”推进的方式,在原来“大一统”的经济中发育和重塑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1994年初,中国开始了以构建宏观调控体系为主要目标的重大改革,通过实施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投资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基础框架。这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跨越了新旧体制的僵持阶段,开始进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阶段。六是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994年开始政府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责任政府,目前中国已废止了上千个不适应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削减了800多项政府行政审批权。尽管政府改革在很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在整个经济改革中,大体上保持了与经济体制和结构变化相一致的方向,对改善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宝剑”直指改革难关

我认为突破改革难点的力量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中央改革的决策将会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重新调整利益格局;二是靠群众的参与;三是加强整个社会的监督,包括传媒和专业机构的监督;第四是WTO的规则将对我们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逼上梁山”。

记者:您在1024日的《人民日报》上谈到,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多与部门或团体利益相关,因而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您认为改革如何才能攻克这个难关呢?

高尚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越来越直接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当改革涉及到某个部门的利益时,就会遇到很大阻力,而且这些部门的利益往往是通过他们手中的权力,甚至有的通过法律、法规反映出来的,所以难度比较大。

记者: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突破这样一种困难的局面呢?

高尚全:我认为突破这种难点的力量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中央改革的决策将会推动改革的深入,如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就是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重新调整利益格局;二是靠群众的参与,如垄断行业要提价,现在有价格听证会,让老百姓参与,看看他们能不能接受,这是个重要方法;三是加强整个社会的监督,包括传媒和专业机构的监督;第四是WTO的规则将对我们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逼上梁山”,迫使我们不得不改革,不然我们就适应不了加入WTO之后的新形势。

民本经济激活民众创造财富的本能

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为了共同的目标使各种经济形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的机制。这是单一经济形式没有的机制。在多种所有制情况下怎样发展民本经济?就是要让各种所有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记者:您在很多场合下都谈过您的“民本经济”的思想,在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您所谈的民本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发展将会是个什么关系?

高尚全:民营经济是从经营角度来说的,民本经济就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过去我们谈全民所有,这个口号是好,但我们能落实到全民所有吗?城市职工所有的能让农民所有吗?不能。所以这个“全民所有”是虚置的。我谈的民本经济有四个特点:一是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二是经济形式是民营为主;三是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四是政府管理以创造环境为主。

过去的计划经济是单一的国有经济,改革以来不是看所有制的形式,先进不先进不是在形式,而是要看你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人民有什么好处,对生产力发展有什么好处,要用小平同志的三个标准来衡量,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个体不如集体、集体不如全民”的认识上。现在,非国有经济对工业领域的增加值、社会就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贡献已经明显超过国有经济,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经济,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为了共同的目标使各种经济形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也互相制约的机制。这是单一经济形式没有的机制。在多种所有制情况下怎样发展民本经济?就是要让各种所有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互相之间取长补短。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是共同富裕,是让老百姓富起来,搞了半天老百姓还是穷光蛋,有谁跟你呢?那么怎么样实现共同富裕呢?过去是计划经济,政府、国家作为主体来创造财富,这样肯定效率不高。只有让老百姓自己解放自己,成为产权的主体、投资的主体和经营的主体,这样老百姓创造财富的内在动力才能激发出来。民本经济是主动的,它有一种内在动力来激励老百姓创业,这就不一样了。我们落实“三个代表”不是提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我们说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利益”是什么?就是老百姓要富起来。怎么样让老百姓富起来,民本经济是一个重要途径。

我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

我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才真正成长起来的。

记者:我们知道,您既是一位改革的理论家,也是一位改革的实践者,但您一直都比较低调,人们对您的了解主要是您发表的观点,而对您的成长经历知之甚少。因此,我想请您谈谈,在您的成长中,您觉得受益最深的是什么?

高尚全:我是在党的培养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才真正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恐怕还在干校,或者干个什么职业,也没有什么机遇,所以,我可以说是跟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在改革中学习,学着干,在干当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能力,为大家办些事,对此我感到很欣慰。

记者手记:

坐在我身边的这位长者,敦厚慈祥,神闲气定。如果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如果你是在机场或是别的什么地方遇到他,你一定不会将他和中国的改革联系起来,这是因为他平和得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他说话始终保持着平和的调子,连演讲也没有抑扬顿挫,甚至有意见相左者提问,他也都是用平和的语调回答对方。一派大家风范。有趣的是,当我们聊天谈到他的养身“秘诀”时,他的第一条“秘诀”仍然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但是,这位长者的平和不是平淡,在改革开放25年中,他曾经六次参与过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早在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他大胆地提出了把商品经济的概念写入《决定》的建议。1987年他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针对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僵化的以行政指令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用经济全同替代指令性计划”被吸收到十三大政治报告中。1993年,他提出的“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又被吸收到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1997年,他参与起草十五大报告时,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这位长者的平和也不是“随大流”的“随和”,当有些人提出“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差不多了”时,他旗帜鲜明地表示:“改革不是进行得差不多了,而是到了最关键的时期”。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于容易却艰辛”。在平和中闪烁智慧,在平和中输出理性,这就是我对眼前这位中国改革理论界德高望重的长者——高尚全的理解。

改革理论家:高尚全(简介)

高尚全,19299月生于上海市,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851993年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起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现任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在从事改革理论研究与决策的20多年间,高尚全写了近二十本专著和大量文章,主要如下:

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1956126日)

有效地实现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19871116日)

为什么要提出劳动力市场19931119日)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19981018日)

扩大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2000227日)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1997916日)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2000108日)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0001016日)

加快体制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和民营经济发展20001021日)

推进制度创新,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20001216日)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