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深入学习《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高尚全同志在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上的演讲

深入学习《决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高尚全同志在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我与全国工商联,与民营经济很有缘,记得在80年代,全国工商联召开全国会议的时候,要我去讲话,我当时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我讲的题目就是“民营经济”。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今天很高兴与在座的民营企业家、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民营经济这个话题。

这次主题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新思路、新环境、新空间”,现在看来,民营经济的环境越来越好、空间越来越大,民营经济要有新的思路来适应新环境、新空间,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历次党的三中全会的功绩

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最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理论界的座谈会,有的同志说:《决定》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没有什么创新,也没有什么突破。我感觉,他可能是认为:不就是讲股份制吗?不就是讲现代企业制度吗?人家国外早就有了。国外早就有,因此没有新东西。

我认为《决定》有创新、有突破,主要是从纵向比。我们过去没有提过、没有做过的,甚至不让提、不让做的,现在提出来了,允许做了,我觉得这就是创新点,这就是突破。所以理解创新、突破,要有正确的角度。

我们回顾一下党的历史上几次三中全会。

历次三中全会都是中央作出重要决策的三中全会,好象带有规律性。因为一中、二中全会主要是人事安排、近期的工作,10月、11月份召开三中全会,中央可以腾出手来研究一些长远性的问题,研究今后10年、8年的问题。

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4次重大的决定。

第一次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就是我们从“以阶段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个重大转折点。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成就,同这个转折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现在还在强调以阶段斗争为纲,那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提出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改革已经进行了整整25年,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第二次是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样一个概念。国外当时在搞市场经济,我们第一次提出商品经济,有什么突破的呢?当然有。这需要我们纵向的、历史的比较。

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有了商品经济,我们的改革就开始有了市场取向。当时形成商品经济这一概念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理念很深,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商品经济。我也参加了文件的起草,我是极力地主张写上去的,写了五、六次,又停下来了,到外面请一些思想解放的经济学家来座谈,大家一致认为要发展商品经济。

当然商品经济的概念在经济界早就提出了,比如广东的卓炯同志,再比如顾正同志。但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提商品经济的概念是1984年。

有的同志思想上想不通,给中央写信,说只能提计划经济,不能提商品经济。有的说只能提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我说,既然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就必然有商品经济。后来我们把材料报给中央,中央吸收了这个意见,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概念。《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地应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小平同志对这届三中全会评价很高,说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次三中全会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次是1993年11月召开三中全会。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现在整整10年了。这次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五个框架):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现在我们也就是按这16个字来推进的。当对产权清晰,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说,产权怎么不明晰呢?国有就是国有,集体就是集体,私人就是私人,有什么还不明确呢?还要怎样产权明晰呢?实际上,有的产权是虚置的,不清晰的。

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是要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从计划经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四是提出按劳分配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五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现在我们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从这5个框架来说的,这5个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所以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一体制还不完善,因为改革是无止境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不能说到哪一天就完善了,到哪一天改革就不要搞了。从理论讲,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改革,所以改革也是无止境的、完善也是无止境的。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搞了那么多年,它的市场经济也还不完善,为什么出现“安然事件”,说明它在制度上、体制不完善。我们要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

1993年三中全会的《决定》历史贡献:一是提出了五个框架,另一个是在理论上的创新,提出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家知道,过去谈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提资本,好象一提资本就是资本主义,更不能提资本市场,所以我们过去的文件上都是提资金,我们要用好“资金”——不能说“资本”,更不能是“资本市场”。1993年提出了要发展资本市场,要提高间接融资的比例。劳动市场,过去认为劳动力不能进入市场,因为劳动力有一个主人翁地位问题。我坚持提出了劳动力市场问题。十三大提出了“劳务市场”,1993年《决定》初稿提“劳动就业市场”,我说干脆一步到位,就是“劳动力市场”。中央接纳了这个建议,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3年,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外难道没提过?当然提了。那对我国来说算不算创新?我觉得是很大的创新,很大的突破。不管是商品经济也好,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也好,过去我们没有提出,现在敢于提出来、敢于这样做,就是创新、就是突破。

二、如何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不久前通过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是经过起草小组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有没有创新?有没有突破?我认为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五个统筹”、“五个坚持”是在文件起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针对实际体制当中、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

比如:城乡统筹的问题,现在是城乡分割的体制,城乡分割的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容易的、不好解决的。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来解决城乡分割的体制、来解决二元结构。要以这样一个思路来解决“三农”问题,我觉得这个新的思路,就是一个创新。

经济和社会要统筹协调发展,也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SARS疫情警示我们,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不行,还要注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个坚持也是逐步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以前没有提过的。我曾经参加中共中央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起草,有人就提出了“以人为本”,但后来因为党内此前文件没提过就没有写。这次又重新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观念,这都是新的思路,起草过程中,我也提出了是否提“以民为本”,我说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没有说“执政为人”。后来中央考虑还是用宽的概念。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在以前提过,怎么理解群众的首创精神?我理解是鼓励大家来创造财富,来创业、来发展、来改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讲过,但是我们赋予新的含义。搞市场经济,光靠一个积极性不行,要靠两个积极性。中国这么大,既要发挥中央积极性,又要发挥地方积极性。我觉得,深刻领会《决定》精神,首先要理解“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深远意义。

第二,《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十五大提过混合所有制经济,那时候有的代表说不要提混合经济,因为过去没提过。但后来中央还是提出“混合经济”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外国人认为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因为单一的国有经济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现在我们提出了股份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我认为它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里有不同的所有制成分,它们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一个目标,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也相互制衡。这种机制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

股份制在过去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曾受到批判,有人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是进了一步。股份掌握在国有集体手中,还有公有性,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搞。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过去中性的,到现在定义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且是主要实现形式,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深化,体制上的突破。

我观察世界经济发展,资本社会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资本社会化对生产是个极大的促进。美国之所以有今天,我觉得和资本社会化是分不开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股份制,恐怕也没有铁路,为什么?单个资本建不了铁路。通过股份制,把资本社会化以后,就有足够的资金来建铁路了。现在国际竞争那么激烈,我们要走出去,靠单个的资本不行。要靠股份制、靠社会资本、靠上市,把企业做大。国有企业是这样,民营企业同样也是这样。浙江跨海大桥,投资118个亿;没有哪个民营企业能啃下这个骨头呀!所以由17个民营企业联合起来,采取合股经营、组团投资,这就是资本社会化。靠单个资本肯定不行,给你这样的环境,你也进不了,只能靠资本社会化,马克思曾经讲过,资本社会化是对个人资本的扬弃,所以我们说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有理论根据的。

第三,《决定》提出,现代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现代产权制度是产权理论上的一个发展、一个深化。1993年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现代产权制度,如果没有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建立不起来。《决定》提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必须归属要清晰,责权要明确,保护要严格,流转要畅通。首先,这个产权是谁的,如果产权是张三、李四都不明确,那就不是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建立不起来;其次,责权要明确,有什么产权,有什么责任,都要明确;其三流转畅通,产权是一种要素,要素如果不流动,那是死水一潭,只有在流转中才能实现有效的配置。其四严格保护。如果不保护,大家没有“定心丸”,一部分财富可能被挥霍,一部分资本可能外逃了,都对国家没好处。现在有一种现象,资本先外流,然后又作为外资回来投资,享受外资优惠。为什么呢?因为产权没有严格保护。

流转畅通,现在遇到的障碍就是到底怎样对待资产流失的问题。最近我听说某市一个纺织厂,资产1.5亿,一个民营企业家以5000万收购了。我问市长:“用5000万的价格出售1.5亿资产,你是怎么考虑的?”他说:“如果不流转,一年亏损5000万,三年1.5亿资产就完了,现在拿到了5000万,可以安置职工。不然三年以后安置工人都解决不了。流转以后,民营企业机制转变了、投入增加了、设备更新了、新技术采用了,市场好了,它给国家上缴税收也增加了”。

我们过去谈德国一块钱企业,觉得很傻,怎么能一块钱卖掉一个企业?德方考虑,如果不卖,包袱会更重、损失会更大,因为企业老化了,污染、亏损越来越大。现在一块钱卖掉,以后就不需要背包袱了。

东北有种“冰棒现象”,就是说不流转就化掉了,化掉的损失可能比流转中损失更大。当然并不是说要把国有资产贱卖,国有资产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通过评估、拍卖,这是现代产权制度所要求的。

第四,《决定》对非公有经济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创新。我认为重要的这么几点:

一是《决定》提出,非公有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这是很重的份量。

过去对非公有经济是歧视的,认为是同资本主义相联系的,是被批判的,后来提出是“有益的补充”,十五大提出“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起草过程中,还有一句:“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我提出生力军可以不用讲,因为在有些方面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主力军了。比如对GDP增量的贡献,非国有经济已经占到2/3;就业贡献,非国有经济是主力军,国有经济下岗的人里面60%以上靠民营经济来接纳;投资的增长率,民营经济的贡献也占了主要;在外贸方面,非国有经济占了近60%,所以在这些领域,民营经济不是生力军,而是主力军。所以提“重要力量”已经足矣。

二是要清除歧视非公有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歧视,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上,如果不清除,就难以大发展。

三是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其它行业和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政策的放宽,而是一个理念上的创新,过去计划经济理念都是“允许性”规定,“允许性”理念就是企业要办事、个人要办事,都要经过政府“允许”、“批准”,否则就是非法。这样的理念就剥夺了创新的空间。比如技术创新,需要审批,而审批者未必懂技术,他到底是鼓励创新还是抑制创新?现在理念上的创新体现在凡是法律不禁止的,都是可以干的,这就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我们要从这一点上来认识其深远意义。

四是提出了国民待遇的问题,投融资、税收、土地、外贸等,都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五是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

六是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七是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第五,《决定》提出,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经济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这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政府要为经济主体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经济主体包括非公有制企业,这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和空间。

三、大力发展民本经济

我再简单说一下民本经济。为什么提倡民本经济呢?我觉得民营经济是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为了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议。国有也可以民营嘛。

中央重要文件都表述为个体私营经济、非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没有民营经济。我提出民本经济,就是立足于民,“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民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主”。

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因为纳税人的钱,通过财政去投入,因为机制和体制不灵,往往亏损,财政要补贴;另外老百姓的储蓄由银行贷给国有企业。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特征。我觉得搞市场经济就要突破这三位一体的体制,要使人民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经济就发展了,国家税收就多了。我多次考察浙江,我觉得浙江初步形成了民本经济的格局。浙江过去是人多、地少、资源少、国家投入少的地区,现在跑到前面。去年的财政收入是1200多亿,我希望浙江的今天成为全国的明天。

使老百姓富起来,原来思路、体制已经不适应了,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有突破、要有创新:

一要突破只有国家花钱、政府投资是搞社会主义的观念;树立人民是创造财富主体的新观念。

二是突破只有国强才能民富的观念;树立民富才能国强的新观念。

三是突破单一的财产观念,树立全社会财产的新观念。原来政府的机构都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现在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资产、人民金融资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有资产了,我们要有全社会的财富观念,全社会的财富是38万亿,我们的眼光不能光盯在11万亿国有资产上,要盯在38万亿上,把38万亿做大,变成380万亿、3800万亿,那时我们在国际上说话才真正有份量。

今天的演讲,系我即兴发言,讲错了我自己负责,也欢迎同志们批判。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