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序----渐进式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序----渐进式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这无疑是一部关于“改革”的专著。
对什么是“改革”,很多人不是很理解。在不少人眼里,改革只是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有些人则是忌讳“改革”这个词语,似乎“改革”“稳定”是对立的。在改革的专门研究领域,侧重于实务性的操作理论要远多于改革理念、改革思维、改革战略等的探讨。而当我们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看待改革的时候,就会殊途同归的发现一些普遍性、本源性的规律,形成了有关中国改革的理由,以及关于途径和归宿的见解和判断。
狭义“改革”的哲学思维改变着对阶段性微观改革的偏执和误会。这部关于改革的专著因此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30年过去了,改革经历了艰难的探索,确立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经历了经济增长的幸福,也经历着各类不适应的病症痛苦。其中一个巨大的财富,那就是有关中国式改革理念的探索、培育和启蒙。这为中国几千年历史经验形成的“变革”与“革命”二难悖论添加了新的注脚。
30年培养了这样一些人,他们经历了、参与和关注了改革的全部过程,他们在为改革鼓与呼的同时,在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绩感到骄傲之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面对改革存在的问题,他们不是吹毛求疵、冷嘲热讽,不是事不关己、偏安一隅,而是积极的参与进去,用他们的观察、实践和思想。他们像推石上山的西西里弗,将改革的事业看作自我人生的宿命。改革不仅是他们的现实生活的支点,更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经济、社会转型的阵痛,改变了许多人坚守的理想,也抛弃了他们的理想主义。一些人则坚持了下来,他们的工作,不是从私利出发,公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撰写改革的文章,发表改革的观点,绝不是为了晋评职称、沽名钓誉,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能够发表而杜撰和复制。忽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在让许多顶着“经济学家”的帽子、却不能真言和直言的学者们的时候,也让在一片叫好的泡沫中的“忧思”的真正的改革经济学家进入到实际应该令人尊重的位置。
绪程同志就是如此。如果他仅以出书、赚钱为目的,我相信,他早就可以这样做了,而且能做的很好。他不是缺少商业智慧的人,在他现在任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他的管理和杂志的经营相当有成果。改革之初以来,他在研究机构工作过,做过政府干部、企业领导,脚踏实地从事着实际工作,然而也从不耽于对于经济发展、改革的观察与思考。但确实令人遗憾的这些文章从没有整理出来作为专门的书籍出版。对他来说,这些观察与思考是发自内心的,也无功利的目的。所以这样的文章的价值也就具有了真正的阅读价值,不是那些为了评职称、应付考核所做的文章可比拟的,。
这些观察是十分全面的,从经济增长模式到产权制度,从产业转型到社会转型,从微观生产到宏观调控,从金融股市到外贸汇率,从经济到文化与社会,从历史到现实的纵向比较以及从中国到国外的横向比较,也从经济运营层面的表象,进入到制度层面的探索。这些文章大多数是2003年后完成的,因而更具有了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回过头来看绪程同志彼时的预言与判断,它们的价值不言而喻。部分哲学、历史方面的探讨文章,也紧密围绕着对现实、对改革的提示,与其他各类文体的文章相辅相成,有机的成为一个思想主体,可以看作本书中其他文章的哲学、思想基础。
200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的成绩更为突出,而改革的步伐也平稳前行,并形成了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事实上,从国企改革、改制,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从城市化到解决三农问题,从粗放型经济到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和升级以及GDP的质量,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在一步一步、渐进的深化,而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则吹响了从经济转型到整个社会转型号角。
对渐进式改革的正确认识,要求把改革看作一项事业,而且是长期的事业。不能把改革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变法,靠一两个精英的一式两招取得一些暂时的、眼前的成效。推动中国这辆大车前进,不惟是启动它的发动机的问题,整个的零件、车厢、车轮都要创新,都要跟得上。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会使它步入歧途;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决不能倒退回去。
这一阶段的经济高速增长不同程度的遮掩了改革存在的问题,使有些人以为经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高调的片面经济发展论阻碍着对改革全面性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也导致了发展困难的堆积。
在理性的、不是人云亦云的理解改革面对的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忧思者注定是孤独与寂寞的。但,在众人的边缘,这些忧思者的真挚,是民族、国家希望的代表。
2004年读到绪程同志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时,就有相同的体会。如今,该文中较为系统的提及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而改革的攻坚难度也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大。
纵览本书,可以得出,其立论的最后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忧的一面的认真思考,探索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现实方向。显然,作者是不希望将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混淆的人。这也就是渐进式改革的现实与理想的真正内涵。但至今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观点上,仍然有人质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明智的选择;他们要么想退回去,要么想把中国带入悬崖。
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和应有的过程,是能够达成共识的经济学家们真正应该集中关注的问题。如今改革步入“深水区”,要从经济的领域逐渐转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无论难度有多大,人心齐则泰山移。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