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今后改革6大走向
今后改革6大走向
在今天上午由深圳商报独家媒体支持的“中国改革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作主题发言时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但决定改革本身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指明了改革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动力、必由之路。
高尚全指出,中国20多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改革在各个领域的进展是不平衡的。相对而言,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市场主体改革,由此使得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难以有效解决,并且逐步累积起来。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和改革进展不平衡有关。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阶段,只要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一定能够逐步解决。
针对中国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高尚全提出了今后改革的6个基本方向。
政府须改变直接单纯追求GDP增长思路
方向之一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高尚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从指导思想和战略安排上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指导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出发点。
建立和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虽然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但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政府必须改变直接地单纯追求GDP增长指标的思路,把直接创造GDP的任务交给市场,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要切实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并致力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治理“重复建设”重在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方向之二是清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高尚全说,清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障碍,关键是要根据体制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大力削减行政权力对市场运行的过度干预,不断扩大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范围和领域。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积极推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为非政府投资、公民创业和自主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要努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资决策机制,并鼓励民间投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经济领域中大量的“重复建设”根源在于政府投资行为不当,由此造成的“痼疾”,虽然政府长期坚持治理,但难以见效。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在治理中,没有明确把焦点集中在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上,往往出现“大砍”非政府投资的情况,而政府投资作为“重复建设”的主体则常常受到“保护”。其结果不仅是问题没解决,反而抑制了市场竞争。因此,治理“重复建设”必须明确指向政府投资,切实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方向之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高尚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关键。中国目前农村人口比重仍在70%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5亩,这意味着在既定的人口结构条件下,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不可能使农民同时也是大多数中国人走向全面小康。因此,农村改革不仅仅是涉及农民、农业和农村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城乡关系、体制结构、发展战略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建立公平分配体系要解决三大问题
方向之四是建立健全相对公平的分配体系。高尚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健全相对公平的分配体系。中国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政府的适当转移支付、消除城乡人口的体制性歧视可以减弱这种差距扩大,但没有城市化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仍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就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真正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效率与劳动者权益的平衡问题。二是行政性垄断行业或部门的收入过高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改革日益越出“纯”经济领域
方向之五是在宪法框架内稳步推进政治改革。高尚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高度集中统一的特征,这种特征意味着即使单纯的经济改革也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层面。25年的改革已经使现实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诉求日益越出“纯”经济领域,不断触及社会的、政府行政管理和政治层面,特别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心的改革正在涉及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改革的综合性日益增强。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后期,社会不同层面的政治诉求需要新的整合机制,社会要求新的基本价值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对政府权力与责任的有效监督、以个人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正在成为启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政治改革在宪法和法治框架内的逐步展开,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强化依法行政和法律监督
方向之六是强化依法行政和法律监督。高尚全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当前特别应强化依法行政和法律监督。
强化依法行政应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必须明确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二是要加强行政执法主体的行为规范,执法机构设置、执法内容以及执法方式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防止其滥用权力。三是加强司法监督。
20多年改革实践有6条经验
如何保证今后的改革顺利进行?高尚全说,20多年多方面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有6条改革经验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对今后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有着重大意义。
改革经验之一:坚持人民创造财富的观点,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高尚全说,中国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确立人民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广大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把走共同富裕之路作为启动和推进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就使改革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改革经验之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高尚全说,25年的改革,我们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打破传统体制下平均主义对提高经济效率的束缚,使针对传统体制弊端的改革有了现实的切入点,从而启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实际进程。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范围和深度扩展,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必然形成一定程度的分配差距。从理论上说,这种差距如果根源于平等竞争,对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加社会财富是必须的,在这个意义上,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坚持和维护公平必然导致效率的提高。然而,由于体制转轨中权力介入市场导致的不平等竞争和分配差距过大,不仅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改革经验之三:坚持改革的渐进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高尚全说,中国改革推进的主导方式具有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在传统体制的外围和薄弱环节,通过“放开搞活”突破传统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培育和生长出新的体制因素和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体制内,通过“微调”的方式,为新体制不断扩大成长空间,为传统体制的转轨创造条件。这种双轨推进的方式并非完全各自独立进行的,双轨之间的互补、比较、竞争、渗透与摩擦乃至冲突,是改革得以渐进深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放开搞活”,中国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形成了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对传统体制内的国有企业改进效率提供了示范,从而推动了传统体制内改革的逐步突破。通过不断地“微调”,传统体制在计划、财税、价格、投资、政府职能等方面逐步向市场体制靠拢,从而促进了新体制力量的日益壮大。这种渐进性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双轨”推进方式,保证了经济增长主体由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平稳过渡,使改革与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实现了市场取向的长期改革目标与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标的统一。
改革经验之四:坚持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经济。高尚全说,中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中,最深刻的突破在于通过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重塑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尽管中国明确提出产权多元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但此前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明显具有这一取向,并为产权制度变革准备了条件。中国目前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混合经济形态,各种产权融合形成的非国有经济产出比重已经达到2/3,并且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共十五大以后,产权多元化改革开始成为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内容。在产权多元化和发展混合经济已经成为现实和社会共识的条件下,以保护个人产权和改革国有产权经营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变革已经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这一变革的推进,将进一步扫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混合经济形态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混合经济的基本方向,《决定》关于产权制度、混合经济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明确表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形式的发展。
改革经验之五:坚持微观基础重塑与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相结合。高尚全说,中国改革前期的主要任务是以“双轨”推进的方式,在原来“大一统”的经济中发育和重塑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随着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演进,90年代初非国有经济在工业领域便超过了国有经济比重,同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基本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地位基本确立,从而为构建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创造了条件。1994年年初,中国开始了以构建宏观调控体系为主要目标的重大改革,通过实施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投资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基础框架。至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跨越了新旧体制的僵持阶段,开始进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阶段。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都要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产权结构多元化、经济主体独立化、收入分配公正化、政府管理法治化。
改革经验之六: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高尚全说,中国由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前期,主要是通过行政性分权和扩大市场准入政策,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具体操作和直接干预,扩大市场主体权力,为新体制因素的发育和成长创造适合的体制环境。与传统体制下集权的“放”和“收”调整模式明显不同的是,改革中的分权不是局限于体制内,而是包含了向体制外和市场的分权。这种分权的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新合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1994年形成宏观调控体制框架为标志,政府改革的重点开始逐步转向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责任政府。中国目前已经废止了上千个不适应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削减了800多项政府行政审批权。尽管政府改革在若干重要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在整个经济改革中,大体上保持了与经济体制和结构变化相一致的方向,对改善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10月31日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