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历史跨越——访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历史跨越——访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

  今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上半年,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贵州增长势头良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呈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良好态势。近日,我们就有关问题专访了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

  记者:今年国务院下发的2号文件,是1990年以来首个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文件提出,希望贵州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请问,贵州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后发赶超的实质?

  赵克志:目前,贵州的全面小康进程比全国平均水平慢8年,比西部平均水平慢4年,根据国发2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其实质有四点:一是追赶型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贵州以往历史时期的发展速度,努力追赶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到2020年实现以县级为单位达小康的目标。二是调整型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第一抓手,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跨越式发展,在交通、水利和人才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方面实现强力突破,加快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支撑经济社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实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记者:据了解,贵州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三农”问题将是贵州实现全面小康、跨越发展中的一道难题。请问贵州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什么考虑?

  赵克志:当前,贵州“三农”问题突出,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以“三化”兴“三农”,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协调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一,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将做好“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积极发展蔬菜、茶叶、烤烟、精品水果、中药材、核桃、油菜、油茶等能够连片开发、规模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经济作物,确保“十二五”期间全省粮经作物种植面积从60:40调整为40:60。进一步完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第二,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着力扩大非农产业就业容量。把工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朝着小产品、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的方向,选择发展一批具有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财政、促农增收的产业,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15年,力争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1.5倍以上。

  第三,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推动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统筹谋划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城镇产业体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引导有本事的农民工自主创业。深入推进户籍制度等改革,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记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的命题,也是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请问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贵州将如何“破题”?

  赵克志:目前,我省出口规模小、消费能力弱,工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在此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第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我们将积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打造白酒、烟草、茶叶、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五张名片”,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积极有序地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第二,大力调整城乡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抓好黔中城镇群规划建设,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增强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积极推动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第三,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在不断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新36条”的相关实施细则,抓紧推出一批支持民间投资建设的具体项目并对社会公布,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投资建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坚决取消微型企业申报注册的一切收费,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多办实体。

  记者:这样看来,贵州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已有中央“给力”,贵州正在自身“加力”,是否还需要向外“借力”?

  赵克志:贵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第一,夯实开放基础。全面推行利用外资、招商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代办制,构建简洁、高效、规范的利用外资和内资管理体制及服务机制。加强口岸、外贸基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研究制定外向型人才培养计划,多渠道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人才。

  第二,打造开放载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使园区和标准厂房成为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高标准、精细化办好酒博会、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多彩贵州”等活动,充分展示我省多彩、开放、奋进的新形象,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投资者到我省考察投资。

  第三,培育开放主体。重点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面向战略投资者招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做大做强,鼓励省内企业到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去谋求更大发展,真正成为引领开放、促进开放的主角。

  第四,扩大开放领域。重点推进山地农业、资源精深加工、旅游业、环保产业、能矿机械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对国内外企业的招商引资。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对外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经营。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五,营造开放环境。坚持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全方位打造“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环境。围绕降低商务成本,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围绕聚集要素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城市。围绕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氛围,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和行政服务行为。

  第六,弘扬开放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在区域合作中坚持“利他、包容、共济”,为经济社会全面开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记者:后发赶超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尽管贵州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近年来用“小财政”办“大民生”,解决了许多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下一步,贵州将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又将采取哪些举措在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突破?

  赵克志:近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思考是“两手抓”,即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改善民生,以民生带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

  一是着力在以产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上取得突破,促进群众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落实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3个15万”政策,以产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今年全省有望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今后5年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40万人。

  二是着力在扶贫生态移民上取得突破,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今年起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原则,用9年时间把40万户200万居住在深山里的贫困农民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在小城镇和产业园区。对搬出的移民,60岁以上的,通过养老保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四五十岁缺乏劳动技能的,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青壮年则通过技能培训,使他们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今年省本级已安排12亿元资金,计划搬迁10万人。

  三是着力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取得突破,织牢保基本的安全网。完善低保、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今年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对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进行粮食救助,保障困难群众的口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已改造102万户农村危房的基础上,今年完成40万户改造。

  四是着力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突破,解决群众就学、就医难等问题。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突破工程。去年全省新建9961个学校食堂,让47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人人吃午餐”,今年将继续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村医收入水平,今年村医月均补助标准由去年的400元增加到817元。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