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中国共产党自觉承载文化鼎新使命”等6则

“中国共产党自觉承载文化鼎新使命”等6则

  南振声:中国共产党自觉承载文化鼎新使命 

  中国共产党对当代文化鼎新使命的承载,首先,鲜明地体现在它对指导思想的重视,强调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自觉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从党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十分重视理论建设,注重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重视用先进的思想文化进行社会动员、指导社会实践。其次,鲜明地体现在党的文化自觉上。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根本体现是始终站在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文化自觉的优势。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鼎新无一例外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鲜明地体现在不断深化对文化属性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文化阶级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的原理,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成功抵御了西化战略和颜色革命的侵蚀。在把握文化阶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认识和开拓其商品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独特的贡献。“两种属性”的科学把握和“两个效益”的有机协调,使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24日)

  朱可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的,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它是中华文化塑造的结果。最理想的制度建设,应该是把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与现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追求,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的。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对其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实际。这样,在我们的制度建设当中就要包含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一,继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寻找民族文化传统的支撑;其二,对文化依据时代要求进行培育,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到发展和确立,无不是源于文化的推动,特别是价值观的变迁,是思想的大解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从而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制度生命力的源泉,只有文化及其合乎时代的发展才能保有制度持续性的创造力。(《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张国祚:文化强国应有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有高度的自信。文化自信,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传统文化主体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其哲理智慧、理性价值和人文精神,有很多内容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生命力之光。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思想情操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统一的文化血脉。二是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正是在科学理论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之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为我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都是以善于学习而著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拥有更宽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目光,敢于宽容差异、包容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别国之优长并进行创新超越。总之,文化强国的自信,是源于对“根”的尊重和扬弃、对“魂” 的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43期)

  许嘉璐:中华文化“走出去”适逢其时 

  中华文化“走出去”,自古就有,但那不是自觉的,是随着商品、移民或战争自然流出的。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没有地位的时候,即使自觉地向外介绍,也不会引起广泛注意。当前,中国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高,而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西方文化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它的再生机能已经枯竭,难以给人类作出新的贡献,这为中国文化加快对外传播创造了条件。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各个民族和国家恢复被西方文化冲毁的自身传统,以多元文化交融代替一元独大。这一点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许多学者的共识。还有许多西方学者虽然在努力批判他们自己三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而且得出的结论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华文化,所以还是在“隔山唱歌”,并不真切。因此,中国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我们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世界未来的发展需要。(《北京日报》2011年10月31日)

  申立国: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努力遵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内在的规律性。一是民主发展应该是渐进的。在实践中我们找不到现成的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只能靠实践去探索,既然是探索,就需要渐进发展,激进必乱。二是民主发展应具备相应的条件。要有实践作为基础,没有实践的积累,就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就不可能避免行动上的盲目性和后果上的灾难性。同时,国民素质、文化素养和民主意识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三是民主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稳定为代价。民主是目标,也是手段,归根结底民主的推进要服务和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民主作为唯一目的,以牺牲大局稳定为代价推进民主,本末倒置,有害无益。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其选择是对是错,其本身是优是劣,应该以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归根结底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体制,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红旗文稿》2011年第21期)

  江  涌:美式资本主义面临全面制度困境 

  两百多年来,资本主义适应了各种内外冲击,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然而,资本主义在激发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破坏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节的结果是,创造性好处由极少数人享有,破坏性代价由大多数人承担。过去,发达国家的少数享有创造性好处,而广大落后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承担破坏性代价。今天,随着后进国家觉醒、新兴市场崛起,发达国家越来越难转移破坏性代价,越来越大的破坏性代价由本国大众承担,国内社会矛盾由此也越来越尖锐。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将“创造性破坏”推向了极致,大众分享“自由之名”,而富人独享“自由之实”,成为资本主义体系内矛盾汇集最集中、最多地带,终于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式自由资本主义在贪婪的驱使下,社会的是非、善恶、美丑近乎完全被财富的多寡所覆盖,精英们不择手段、不失一切时机去赚大钱、赚快钱。资本主义已经历了多个“重复之环”——周期性危机与繁荣,似乎成为“不死的火鸟”。而现如今,自由经济失灵,民主政治失效,社会道德失落,“创造性破坏”失败,美式资本主义面临全面制度困境,“进步之箭”正超越“重复之环”发挥主导作用,历史在呼唤用一种新的制度来取代美式资本主义制度。(《环球时报》2011年11月1日)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