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打造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打造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的新天地

  山东临沂是千万人口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抓发展、倾心尽力保民生、齐心协力促和谐,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示范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路子。

  一、培育区域发展增长极,实现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经济发展是保民生、促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历史原因,临沂市县域经济薄弱,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短板。为此,市委、市政府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财政扶持、金融服务、人才引进和组织推动,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科学跨越发展。

  把培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企业作为跨越发展的切入点。实现跨越发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核心支撑。临沂市依托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经济园区,通过培育主导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打造了机械、化工、医药、食品、冶金、木业、纺织“七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产业集群”。“十二五”时期,规划培育千亿级产业6个、百亿级骨干企业2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和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均超过1000家。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我市通过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止201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长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把矿业经济、临港经济、镇域经济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增长点。一是加快铁矿、金矿、石英砂、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与核心技术、市场需求、战略合作者等生产要素的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发挥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培植临港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仓储运输等产业,加快建设海洋产业联动示范基地,把临港经济区建成联通县域与世界的“桥头堡”。三是做大镇域经济。按照“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工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园和文化商旅园,着力提升城镇经济实力。依托各镇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工业重镇、商贸大镇和旅游名镇,推动产业与镇域经济的深度融合。

  二、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6成以上的财力用在民生上,最大限度地为老区人民谋福祉,努力建设“民富民安、宜居宜业、公平公正、和谐和睦”的美好家园。

  在完善社保体系中解除群众后顾之忧。我市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着力构筑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7月1日,全市城乡居民养老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了一年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每月人均637元提高到1228元。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大病救助水平市级达到2万元、县区不低于1万元。近3年累计投资28.7亿元,建设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3.1万套;市财政连续3年投资9亿元,用于奖补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42.9万户。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美好家园。我市投资400多亿元,打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并用现代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小城镇,以12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为突破点,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的先行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在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我市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不凡业绩而荣获中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等称号。

  在健全服务网络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多措并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医疗事业。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交费”就诊模式;新农合参合人数和参合率保持山东省首位。二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本实现客车和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在全省率先发展城市绿色公交;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0%。三是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在山东省率先建立市行政服务大厅,全面推行“联审联批”和“代办服务”,审批提速超过88%,位居全国前列。在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临沂荣登政府效率奖榜首。

  三、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平安临沂”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五项活动”、“三项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平安临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五项活动”化解基层矛盾。市委、市政府通过集中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社会治安基础建设年、村“两委”换届回头看、防范处理邪教和安全生产突破年“五项活动”,着力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使大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有效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类信访量同比下降24%,各类治安案件下降21%。

  “三项治理”优化生活环境。我市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活动,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相衔接、从城市到农村各领域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保障城乡居民的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饮用水治理,建成满足中心城区300万人口生活用水的大型饮水工程,搬迁安置极度缺水山区村庄的3294户农民,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确保了饮用水质安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搞好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大植树造林、水系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和森林保护力度,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形成了区域发展的生态屏障。

  “五个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市、县区群众工作部、镇街群众工作站和村居群众工作室“四级网络”;完善诉求接待受理机制,建设市、县区、镇街“三级服务中心”,对群众诉求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重大事项,凝聚工作合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设立化解社会矛盾专项资金,确保社会管理领域财政预算资金每年增长5%以上;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将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发展千分制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推动社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作者:张少军,中共临沂市委书记; 张务锋,临沂市人民政府市长)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