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文化体制文化总论 用先进文化点亮幸福德州
用先进文化点亮幸福德州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人民的热切愿望。近年来,德州市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创新力、服务力,为建设幸福德州提供了强大动力。
把凝心聚力作为首要任务,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首先,抓好先进文化引领价值取向这盘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结合起来、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卓有成效的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组织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建立完善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长效机制。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深化文明县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做好先进文化塑造城市精神这篇文章。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活力迸发的源泉。我们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新时期德州精神。厚德,就是人文厚重、崇尚公德、重情尚义,体现了德州人用“德”文化营造精神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包容,就是容载万物、宽厚大度、谦恭善良,体现了德州人海纳百川、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创新,就是思想解放、革故鼎新、敢为人先,体现了德州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风貌;图强,就是积极进取、矢志不渝、奋发有为,体现了德州人紧抓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的紧迫感。第三,唱好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这台戏。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优工程,不断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富有德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十一五”期间,每年获省以上表彰奖励的优秀作品均在百件以上。2011年,全市有4件作品获“泰山文艺奖”,一位作家获全国“冰心儿童文学奖”,在全省尚属唯一。
把健全体系作为关键举措,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上下功夫。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普及县乡村三级“两馆一站一院(室)”,实现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在中心城区建有中心广场、世纪广场、艺术中心、长河公园、体育馆、九龙湾景区等一批文化设施,投资3亿元的市博物馆即将投入使用;高标准修建了一批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县级“两馆”有4个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5个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全市132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在全省率先完成建设任务;中心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70%。二是在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上下功夫。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的原则,加快推进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五大惠民工程。全市有线电视城区入户率达到95.26%,农村入户率达到81.12%。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完成“山东省数字图书馆德州馆”网站建设工作,农家书屋建设覆盖率达到70%。三是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规范和激励机制,在经费、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了“我爱我的祖国”、“颂歌献给党”等歌咏比赛活动,参与群众超过20万人次;组织了“向着太阳歌唱”等专题晚会和100多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连续3年开展全市农村文化艺术节。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市直专业演出团体全年组织演出10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把做大做强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着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促进了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等支柱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品交易等优质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文博会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的突破口,加强品牌策划、包装、运营,着力打造代表德州形象、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发挥传统优势,推出更多有思想、有境界、有感染力的原创作品,让杂技、京剧、魔术、曲艺等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发挥项目优势,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以文化要素提升旅游品位,以旅游产品放大文化效应,着力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名城。发挥产业优势,依托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策划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展览交易活动。发挥市场优势,以文化街为平台,培育扶持古玩、字画、黑陶等鉴赏交易产业。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带动战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支撑作用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带动作用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园。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6%。
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着力增强文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推动文化发展,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抓好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组建了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的职责、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创新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为重点,以改革政府投入方式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整合市广播电台、电视台、中波台、监测台等广播电视资源,组建了市广播电视台,使之成为有线网络传输中心的投资主体,真正实现了局台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步伐。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将德州日报长河晨刊与德州广播电视报合并,由德州日报出资控股,组建德州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同时,整合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将文化督查队、新闻督查队、广播电视稽查队合并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完善市场管理,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
(作者: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