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综合 充分开放:内陆地区快速崛起的现实路径

充分开放:内陆地区快速崛起的现实路径

  沿海与内陆的协调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如何实现内陆经济规模与质量双跨越,缩小东西差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战略难题。四川不靠海、不沿边,是一个内陆大省和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党的十七大以来,四川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果断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不但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困难,而且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施充分开放战略。四川是我国历史上开放最早的内陆省份之一,以成都为起点的“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显示了古蜀人民追求开放的执着和顽强。但“盆地意识”的影响也相当深入与普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四川深刻反思以往的经验教训,清醒认识和把握有利时机,制定与实施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充分开放战略。

  实施充分开放战略的5年,恰逢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这给四川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和挑战,在危机面前,四川的干部群众“艰难攀高、高位求进、再创新高”,实现了全省发展的新跨越。全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额由2007年的197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083亿元,增长2.58倍;引进外资由2007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0亿美元,增长4.5倍,引资总量在中西部第一;2009年以来,四川连续3年在全国前十位的经济大省中,经济增速居第一位,GDP从2007年的965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1万亿元,增长了1.17倍。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推动开放快而有序。四川以充分开放为首要战略,综合施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之成为全省党政干部共同意识、共同方针和共同举措。一是高层推动,战略引导。将充分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全面的工作抓,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临一线,带队招商,直接推动,建立了强有力的对外开放领导机制。二是依托重大活动,务实搭建综合和专业化投资促进平台。将西博会建成了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近五届西博会累计签约投资项目2.6万亿元,贸易成交额70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广交会”的全国第二大贸促会。三是有效整合部门职能,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体系。各部门联合形成“内外统一、职能统筹、权责分明、资源共享、部门联动、合作促进”的合力动力。四是科学分解引资目标任务,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各级党政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实施充分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将招商引资目标进行分解,省市、市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各部门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

  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构建投资利益热土。开放经济的竞争实际是区域比较优势的竞争。为抢抓机遇,四川不断深化资源整合,统筹项目布局,夯实区域比较优势,建设西部投资首选地。

  一是突出要素保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四川针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特点,注重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首先,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人口大省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电、钒钛、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积极承接精深加工产业。再次,变产业基础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结合全省产业门类齐全的特点,抓住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同时,变区位优势为空间发展优势。四川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全省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交通枢纽,建设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基地,用好国家加工贸易新政策,积极承接两头在外产业,推动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区域分工,突出区域发展优势。结合全省各市州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了各区域发展重点,推进产业空间合理布局、集聚发展。注重推行生产要素差异化配置,加大对土地、能源、政策等资源的整合力度,促使有限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集中,形成集约向外合力。构建重大招商项目信息报告制度、协调会审制度、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及合理分享机制、招商项目流转机制等,避免各地区无序竞争,推行整体招商。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成德绵南资汽车、攀西钒钛稀土产、成乐眉雅绵硅、川南沿江重化工、川东北天然气化工、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等工业产业带,区域产业特色日渐突出,竞争优势逐步显现。

  注重招大引强选优,提升招商引资质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科学招商,围绕重点产业,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理清产业重点脉络,做好产业链研究分析,选准招商引资突破口,不断扩大招商规模、提升引资质量。第一,突出高端项目招商。围绕“3+4+1”重点产业,结合省内各地实际和发展需求,确定重点突破的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引领性、关键性和突破性的重大高端产业项目,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项目在引进项目中的比重,带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第二,突出关键企业招商。研究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动态,积极对接需求,重点引进。目前,来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19家,强有力带动了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第三,突出龙头产品招商。着眼提升产品层次和竞争优势,弥补延伸产业链条,梳理对产业突破发展带动性强的龙头产品,着力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产品、核心部件、成套设备等龙头产品项目,以龙头产品项目带动重点产业的突破发展。

  精心谋划内外开放,纵深拓展开放空间。四川坚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深化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形成了“以内促外,以外带内,外引内联”的开放特色。

  第一,抢抓发展先机,加强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紧抓“东资西进、产业西移”的机遇,建立并利用泛珠三角“9+2”等区域合作机制,高效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并挖掘灾后重建的机遇,与对口支援省市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主动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积极培育成渝经济区区域共同市场,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经济增长极和经济中心。

  第二,三向拓展,变开放“后方”为开放“前沿”。按照“三向拓展”的思路,以国际化的视野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突出南向,重点开拓东盟、南亚市场。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扩大资源性产品和紧缺商品进口,提高在东盟、南亚的市场份额,以越南、印度为重点推动境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加强东向,巩固欧美、东亚、日韩等传统市场。扩大轻纺、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深化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开拓欧美、日韩高端劳务市场;以软件外包和金融外包为突破口,重点开拓日韩、欧美和港台等三大服务外包市场。畅通西向,深度开发俄罗斯、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第三,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鼓励企业“走出去”。科学规划“走出去”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布局,加强国别市场投资产业指引,发布国家投资障碍报告,制定重点国别投资合作产业导向目录。建立“走出去”信息库和分级帮扶体系,每年选定一批境外投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推进。完善“走出去”政策扶持体系,用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以及政策性、商业性保险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企业“走出去”活动组织,依托国际知名专业展销会,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国际经贸活动,同时加强与境外机构和企业的联系,邀请采购商来川采购,不断拓展企业“走出去”的渠道。从2007年到2011年末,四川境外投资企业数量从108家增长到278家,贸易出口从33.6亿美元增加到290.5亿美元。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优化开放基础条件。实施充分开放战略,就必须要高标准、高要求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硬件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发展条件。

  一是强化行政效能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四川省委以“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投资四川、辐射西部”为目标,坚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投资环境的便利化,优化审批流程,逐步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科学配置资源,切实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服务。注重省市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实行“签约—落地—投产—达效”的全程跟踪和服务,如富士康项目,从双方签约到第一期园区完工仅用了3个月。加紧启动“筑巢工程”,引入世界知名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机构,打造高端国际社区,为吸引世界顶级企业落户提前完善配套服务。

  二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开放支撑条件。优先加快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自2007年以来,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双双突破6000公里,居全国第2位,成都跃升为全国“航空第四城”。同时,大力打造产业承接优质载体,推动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思路,全省精心规划建设50个专业园区,各地区集中资源,确保园区建设质量与进度。这些通过关联、成链、集聚、集约、合作等新模式发展的专业产业园,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质载体,为加快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积极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不断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四川省在实施充分开放战略中,充分挖掘“中国西部之心”的综合优势和文化底蕴,吸引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川建立分支机构和国际会议度假地、人员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境外中介机构渠道,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创新与外商交往方式,拓展客商和项目信息。目前已有9个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位居中西部首位。

  (执笔:杨 钢 蒋 华)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