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社会体制教育体制 高考:伟大抉择 突破前行——“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纪事
高考:伟大抉择 突破前行——“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纪事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资料图片)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三十周年纪念,不是“过来人”可能难以明白此事何以值得纪念,很难想象“恢复高考”给全社会带来的那种惊喜、激动和兴奋,更难想象决策者当年做出这一抉择之艰难、所需魄力之巨大及其意义之深远。
1966年初夏,“文革”狂风突起,神州大地开始“大破四旧”。“高考”是首批被废除的重要制度。因为按照“文革理论”,“文革”前17年的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中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稍后冠以“两个估计”闻名),因此要废除高考制度,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上大学。“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这种以“推荐”取代“考试”的弊病就暴露无遗了。除了学生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影响“效率”外,更重要的是此举以“公平”之名,实际后果却严重不公。因为“工农兵”有亿亿万万,但上大学的名额却是少而又少,因此“推荐”事实上成为“走后门”的同义语,完全看背景、门路、关系,无权无势无关系者很难被“推荐”。因此在不长的时间内,社会对此严重不满,怨声载道。但由于这是“文革”的“新生事物”不容反对,所以不能批评、更不能改变。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提出反“左”,并在1972年和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谈话时以极大的勇气提出要恢复从应届高中生中招收部分大学生的意见。但他的意见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文革理论”认为此时的主要危害不是“左”而是“极右”,所以仍要批“极右”。1976年的批判所谓“右倾翻案风”运动,恰恰是从对“教育领域里的右倾翻案风”的批判开始的,对“推荐”的态度成为对领袖“忠不忠”的“态度问题”。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文革”被摧残得最厉害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面临新的转机。1977年6月末,教育部组织召开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会上大家愤怒声讨“四人帮”破坏、摧残教育的种种罪行,但是讨论到会议的主要议题高校招生问题时却戛然而止。因为是坚持还是否定“推荐制”实际关系到对“两个估计”的态度,而“两个估计”是经过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或画圈同意的。这时,“两个凡是”在政治上仍占主导地位,对“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然而,弊端丛生的“推荐制”与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又明显不合。在这种两难之中,教育部做出某种变通:1977年的大学招生基本上维持以前的“推荐制”,但以落实周总理1972年指示之名建议招收占总数1%-5%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1977年8月4日,教育部将此基本维持旧方法、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案向国务院汇报。
历史,有时需要一个巨大的力量才能突破前行。
也就是在1977年8月4日这一天,正式复出一个月的邓小平在北京饭店组织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与会的科学家、教育专家畅所欲言,最后建议下决心改革招生制度,恢复高考。听了专家们的意见后,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并要教育部追回上午刚送出的给国务院的报告。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从1977年8月12日起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这次会议长达44天!最根本的症结,仍在对“两个估计”的评价和态度上。9月19日,邓小平为此专门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他明确说道:“毛泽东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文革’前17年培养出来的?原子弹是1964年搞成功的。氢弹虽然是1967年爆炸的,但也不是一下子就搞出来的。”对教育部的顾虑重重,他批评说:“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总之,教育部要思想解放,争取主动。过去讲错了的,再讲一下,改过来。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辞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这篇石破天惊的谈话,后来以“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为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由于邓小平的果断拍板,10月初,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中旬,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校招生的意见,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凡是工人、农民、知青、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从1966年到1977年,十余年间“积压”了大量的中学生,所以考生人数高达1000多万!而“文革”对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使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于是,中共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这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提醒我们,应当“珍惜考试”。不问家庭出身、背景的考试制,把个人的能力、才学放在首位,无疑是对把家庭出身、背景放在首位的“身份社会”的否定。而推荐制的实行,恰恰是使一个阶层可以相对流动的社会向阶层壁垒森严的“身份社会”的倒退。
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对此的确不能忽视。但在恢复高考制度30年后的今天,某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的各种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了废除考试制必然带来的更大的弊病,甚至又想用“推荐制”来补考试之弊。尽管我们不能不承认,考试制是一个弊端重重的制度,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比它更好的、能够取而代之的制度。因此,我们不应该因考试的弊病而否定这一制度,而应该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因为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当然制度总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弊病的。(本报据相关报道综合整理)
恢复高考三十年来,高考改革从未停止脚步
高考,命题和招生朝公平公正方向迈进
中央工艺美院1977级新生有一定绘画基础,数量也超过往年。(资料图片)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近日,就目前高考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接受了记者采访。他指出,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改革从未停止脚步,尽管争议很多,但应当坚持考试而不是废除高考,高考改革要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推进。
关于公平公正
针对有人提出废除高考的意见,我认为,高考是一种高效率的选拔机制。中国发明了科举,后来演变成文官制度,这是科举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尽管目前的高考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革,但是,废除高考是不现实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到目前为止,找不到一种比考试更好的区分人才、选拔人才的方法。所以坚持高考是毫无疑问的,决不能动摇。
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我认为,应当是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不仅命题要公平公正,招生也应当更加公平公正。比如,部属高校作为全国高校,属地招生名额不宜占得太多。
考试的公平公正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最重要的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比如考试环境的公平公正也很重要,对考生来说,起跑线要公平。考场的管理、试卷、考试加分等都要做到公平或比较公平。
关于分省命题
高考分为招生和考试两个方面,考试改革主要是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分省命题是考试形式的一种变革,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推行。分省命题需要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教育部批准。这些省的考试机构要有命题的能力,要有组织管理能力,要有足够的学科门类齐全的有造诣的命题教师。有的省份由于没有部属重点院校,学科门类不太齐全,自主命题就会有一定难度。
分省命题没必要一哄而上,每个省都搞。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自主命题的已有16个省份,超过一半,考生已超过全国考生数的2/3,应当说达到了一定规模,以后不必扩大太多,自主命题的省份应保持相对稳定。
关于考试评价
命题是科学,应当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目前大部分省份的命题质量不错,但也发现个别地方的个别题目质量不高。命题的质量如何来评判,这要从考试评价说起。
考试评价大体分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评价,也就是宏观评价,是社会各界包括考生、教师、家长等对考试的评价。这种评价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对考试的科目设置、考题难度、区分度等进行评判、褒贬。这些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对高考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专家评价。专家评价一般掌握几个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命题要注重科学性和严谨性,试题的表述要严谨,避免产生歧义;答案唯一的试题,如选择题,要避免一题多解的现象;要避免学术上没有定论或尚在争论的问题出现在试题中等。
其次是公平性原则。比如,空调问题,北方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家庭很多不用空调,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差异很大,城市考生明显占有优势,对贫困考生不利。
再次是地域性原则。上海曾出过一道作文题,叫《面向大海》,对上海考生来说,这题目出得不错,在沿海地区考也没问题。但拿到全国来考,拿到西部省份来考,就不太合适,因为许多地方的考生没有见过海,无从下笔。
最后要体现大学招生与中学教学的有机结合。高考是大学和中学的结合部,既要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又不能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比如,美国的SAT?穴I?雪?穴大学入学考试?雪考试中,考题脱离教材,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照搬这种模式,许多中学在开展教学时可能就不用教材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太明显,所以考试中一定要处理好大学与中学的衔接和结合。
三是定量分析。对每年高考我们都要做定量分析,对考题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进行分析。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各省、区、市的录取率也有所不同,所以难度值仅是一个理论参考值,各地在掌握时也会有所不同。在每年命题时,命题教师会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操作起来有时会有偏差,所以,对考试题目做定量分析,对今后的命题是很好的反馈信息,是保证命题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于新课改高考
今年,实行新课程改革的4个省份——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首次进行新课改后的高考。明年是江苏。这五个省区的考试方案已经出台。2009年,还将有浙江、安徽、福建、天津和辽宁5个省市。明、后年新课改省份的高考方案各不相同。 以后是不是每个省都要搞一个方案呢?大家认为没必要,方案不宜搞得太多。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去年已经制定出来。教育部提出要拿出几个方案,供其他各省选择,而不是每省搞一个方案。考试方案应当多样,但并非越多越好。
在新课改省份制定高考方案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比如,在命题时,必修课的内容容易操作,但选修课的内容不易涵盖,选修课里有许多内容模块,考什么、怎么考,操作难度比较大。高考是统一考试,不论是全国统一考试,还是全省统一考试,它的特点是,适合统考共性,对个性顾及不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目前的思路是,在命题时题量尽可能多一些,让考生的选择余地大一些;既要考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水平,又要考出考生的创新能力。考试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今后还要根据考试实际不断修改,使之更加科学和完善。 (本报据相关报道综合整理)
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大事记
当年《人民日报》有关高考的报道文章。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过问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停滞了10年的高考。许多中国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变化。时至今日,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有三十年。
自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起,到2007年,高考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为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精神,提高科学性与规范性,高考改革从未停止过。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6年,在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同年,考虑到天气炎热,高考比以前提前一个月举行,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日至9日。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