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近几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党的建设等工作,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推进观念创新,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统一认识,确立发展新理念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的认识上,形成“五个不”的共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变化,但长期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在率先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现的情况下,加快实现上海科学发展和推进“四个率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做到“五个不”:不背过去成绩的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目的的认识上,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过程,我们所推进的一切发展都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解决好“发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路径的认识上,形成坚决走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共识。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开放城市,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拉动弱化,部分传统优势减弱,工业发展遇到资源、环境约束,现代服务业发展遇到制度性障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识到上海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四个率先”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扎扎实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形成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创新的共识。改革开放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特别是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政府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新突破;通过明确上海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重大攻关项目,创新机制,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通过居住证、住房和激励等政策的突破,推动人才配置市场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在集聚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上有新突破。
上述共识的形成,对于制定和贯彻体现中央精神、符合上海实际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坚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是中央的战略要求。市委把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作为关系全市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将浦东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明确提出,浦东要在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在发现和培育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上,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上,在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在有效防范风险上和在党的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上实现突破,通过创新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从解决对上海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安全第一的原则,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按照国家要求,率先在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支持现代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和新业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深化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在大飞机研制等一批重点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
三是坚持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我们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努力推进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实现重大突破,着力在人才聚集、交易服务、创新创意、高端制造等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影响力、带动力。
四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动迁安置房等四位一体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继续重点提高最低工资和各类保障指标,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是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着力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上海世博会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等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六是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我们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有关制度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着力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来。
三、坚持优良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市委十分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认为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学习自身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实现学习价值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
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领先传统工业,制造业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增幅快于投资增幅,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格局进一步转变;进口贸易增速快于出口贸易,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也快于货物贸易,外贸结构更趋优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在大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成果显著,全面完成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取得了新成效。我们着力于提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能力,着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序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在探索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上取得新的进展,在探索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依法治市和基层民主自治上取得新进展。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上取得新成效。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95万平方米,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在举办世博会过程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上海世博会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上了新台阶。
在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点在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纪律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化了认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扩大党内民主上,探索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在加强党内监督上,探索党委主要领导和党委常委接受同级党委委员和党代会代表监督的有效途径;在严肃党的纪律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问题,出台规范意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制定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制度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求真务实,奋勇率先,凝心聚力,服务人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