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以创新求突破 以实干促发展
以创新求突破 以实干促发展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2年,是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较大,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黔西南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以创新求突破,以实干促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发展方式。黔西南州水能、煤炭、黄金等资源禀赋较好,开发潜力大。但长期以来,对资源禀赋认识不足,对工业发展投入有限。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视察工作时指出:“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这为黔西南州跨越发展指明了路子。为此,我们注意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后发赶超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战略,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制药等支柱产业。提出“西煤西用”、“西电西用”,大力推进煤电化、煤电铝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以工业理念来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编制24个特色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409.25万亩,培育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家。突出集约高效,大力发展产业园区,着力培育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突出协调可持续,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统筹起来,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十一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创新扶贫模式。过去我们扶贫主要注重资金扶助和面上覆盖,是一种输血式扶贫,一方面效果无法巩固,离开扶助就容易返贫,另一方面又助长了“等靠要”的思想。我们结合黔西南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的实际,着重从产业扶贫和能力提升上谋创新、下功夫。产业扶贫方面,坚持走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子,探索出“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和“者楼模式”等扶贫开发的“四大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扶贫效益的统一。其中,“晴隆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扶贫的成功典范。能力提升方面,“十一五”以来,全州共完成绿证培训4.73万人(次),“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5.72万人(次)、转移3.62万人,“阳光工程”培训5.6万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实施了“五千村干上党校”和“五千村官进大学”工程。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74.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37.99万人(按1196元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6.2%降到11.7%。2011年,国家新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全州贫困人口将增加到138.24万人,占全州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扶贫工作更加艰巨、任务更加繁重。目前,全州除兴义市外,其余7个县均属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等历史性机遇,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弘扬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在探索和创新产业化扶贫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烤烟、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确保今年实现两个县“减贫摘帽”,2015年实现3个县“减贫摘帽”,2020年实现全州“减贫摘帽”。
创新体制机制。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对全州行政审批事项和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州、县、乡三级颁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先后投入3550万元,在全省率先对全州1097个行政村、24个办事处(社区)编制村级规划,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基本草原勘界确权工作,积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土地、矿产资源收购储备制度,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管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贵州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允许我们开展电力直供、以质抵量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开发未利用低丘缓坡实施工业和城镇建设等试点。这就是鼓励我们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消除束缚、全力发展。我们将从建立和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试、敢闯,抓试点、求突破、谋发展,把试点抓成亮点、抓成示范、抓成典型,着力为黔西南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创新党建工作。党的建设是做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抓好党建工作贵在创新。在我州与广西、云南的界河新建的一批水电工程项目中,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移民库区,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耕地面积减少、移民产业发展难、社会稳定形势严峻等新问题。同时,行政区划导致党建工作有薄弱环节。为破解这些难题,2010年,我州册亨县双江镇平华村与广西乐业县雅长乡尾沟村建立黔桂跨省(区)域尾沟平华联合党支部,打破了两省(区)邻村的行政界限隔绝,实现了资源共享、矛盾共解、群众共富,促进了跨省移民库区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总结拓展跨行业、跨所有制设置党组织,创新了少数民族聚集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着力抓好矿区、库区、景区、工业园区和机关等重点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科学发展型干部、配科学发展型班子,进一步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工作方法。过去,我们的部分干部缺乏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等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努力做到“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快”字为先,以鲜明的实干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求突破。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督察机制,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明晰目标、明确责任、科学评价、严格奖惩,做到压力层层传递,形成“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氛围。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推动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整体推进。黔西南的事情等不起、磨不起、慢不起,干工作要争分夺秒,一刻也不懈怠。我们始终坚持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提振精气神,不断增比进位、奋力赶超、实现跨越。目前,全州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风清气正、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和全国30个自治州中的位次也逐步前移,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黔西南正以崭新的形象,昂首迈向新的征程。
(作者:中共贵州省黔西南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