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叶檀:国企改革会沦为圈钱吗

叶檀:国企改革会沦为圈钱吗

   30年来历次重要改革,都与国企改革密切相关。国企改革成败,国企能否更有效率,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股票市场也有颠覆性影响。

  股票市场一直是、现在仍然是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手术台,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减少负债做大规模。但企业质量的败坏使融资成为毁坏财富的过程,融资蜕变为圈钱。

  今年以来,国企概念股风生水起,从大象中石化、上海重要国企平台光明集团、贵州茅台,到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股价无不闻改革起舞。3月26日,中信泰富宣布从母公司中信集团购买360亿美元的资产,这个恒生指数中最不受待见的成份股表现胜过恒生大盘一倍。2014年以来中信泰富出现了一波大幅上升的行情,股价从10港元左右上升到14港元左右。

  看来市场很看好国企改革概念股。关键是,这是一波炒作,还是奠定未来长远发展基础的基因改良?

  来看具体的案例。4月12日,上海海博股份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光明食品集团等拟以其所持有的农工商房产股权等与公司进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类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资产游戏水落石出:农工商房产股权注入海博股份,完成蛇吞象式的并购,由此海博股份成为集冷链物流、出租车、商业、旅游餐饮与房地产于一炉的大杂烩式的综合性上市公司。

  这一注入对海博股份难言利好。海博股份的主业更不清晰,但对其控股股东光明集团是利好,光明集团的酒业、乳业、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与房地产板块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比例。这家集团公司想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家全球布局、本土经营的跨国公司,并提出了“5+1”国资改革思路。

  这是国企快速做大规模的传统路径,也是当下的主流路径,对于国企的管理制度、产权制度改革反而着墨不多。今年国资领域蛇吞象并购层出不穷,中信泰富、金丰投资、海博股份都是此类案例。证券化提升资产估值扩大融资规模,而后拓展成为全产业链公司,最终实现成为“国际知名公司”的雄心。

  农工商房地产是个激进的房地产公司。据新世纪资信评估公司所出具的最新评级报告,截至2012年底,农工商房产总资产为191.37亿元,总负债为142.3亿元,资产负债率74.36%。农工商房产今年实行的是快速去库存、现金为王的战略。从去年6月至今,至少斥资1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激进购地,公司2013年合约销售额仅为110亿元,创下农工商房产的历史新高。可惜的是,当下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对农工商房地产构成严峻挑战。

  国企整体上市、并购重组、分拆上市都是老戏码,股改前后有过一波高峰,此次又是一波高峰。不仅上海,各地利用股票市场平台大规模整合,安徽江汽集团启动整体上市,贵州茅台拟年内进行局部拆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些国企高管获得不小的股权份额,高管的利益得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能否同步跟进?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的是业绩与期权的挂钩,是信息公开透明,是管理层摆脱官员身份,是国企向市场化迈进。总而言之,如果业绩不佳请高管吐出利益。有盈有亏,有赚有赔,有奖励有惩罚,才是市场。

  经济下行周期,国企再次借助股票市场进行改革,此次若不能提升效率建立回报机制,中国股票市场将被国企拖垮。中国股票市场已弱不禁风,禁不起折腾。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