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她就是一个劳动人——专访刘桂仙的老伴郭培基

她就是一个劳动人——专访刘桂仙的老伴郭培基

2009年8月28日,我们在刘桂仙奶奶所开的第二家饭馆——“悦仙饭馆”采访了刘奶奶的老伴,郭培基老人家。

做梦一样开起了饭馆

网易女人:刘奶奶是1980年开的餐馆,我们也看过,刘奶奶就说当初开餐馆就因为家里孩子多,吃不饱,80年还有这样的情况吗?吃饭还很困难吗?

郭爷爷:我生活上是个困难户,工资低,孩子多,要吃补助,当时是按月发生活补贴费这样的情况。另外,我小孩长大了上班了,找工作难。当时来讲知识青年有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家不好安排他们的工作,老伴跟我就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开个饭馆,一来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二来让孩子们都有事做。

网易女人:据说是刘奶奶她自己提出来要开餐馆,您当时立马就答应了,就同意了?

郭爷爷:在商量的情况下,我们俩人不分彼此。我老伴儿是给人家做饭的,给谁做饭谁都跟她说,小刘儿啊,你这菜这么好吃,我吃国宴吃的不少,没你这么好吃的菜。这个说说你要上英国去开饭馆没问题。那个又说了你在北京开个饭馆也没问题,于是她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开个饭馆没问题。

网易女人:可是当时要弄到营业执照也挺难的,听说奶奶为了营业执照的事,跑了很多地方?

郭爷爷:我老伴儿写了一个申请,开饭馆,到了街道街道盖了一个章,同意。跑到有关部门找,没有领导,没有领导班子,她跑到那去跟人家说,人家说没听说过私人能开餐馆,开不了,我们都不知道,也没听说过。不像现在有工商科,哪哪都有。

网易女人:所以当时主要是找不到相关的部门才办不下来执照。开饭馆还有一个粮食和油,当时都是凭票供应的,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郭爷爷:我们找到粮食部门,买粮食商店说了我是经理,但是我得听领导的,领导不回话我无权卖给你。找到了东城区也是这样,找到了北京市北京市还是这句话,说我没权批。消息也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外国大使馆那边,来了好多人采访,那个时候既没有营业照,什么也没有我跟人家说什么呀?八字没一撇,没法说。人家问你是郭先生吗?我说我不是,我是上班的,就走了。那个时候我还在上班,等我上班回来了,有一个炊事员长的胖胖的,他说哥们儿,我听说你要开饭馆了,你是炊事员,我也是一个做饭的,我也想开,咱们俩商量商量,我看看你怎么开法,咱们聊聊天吧。炊事员聊天嘛,他是一个炊事员,我也是一个炊事员,他就说你怎么个开法呀,怎么个做法呀,他一切都问,这个房间怎么样使用,我拿出一个房间来,我开个门面,卖饭嘛,做早点,蒸包子,炸油条。聊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我还没起床呢,广播站上广播了,我一听说的是我,而且细一听,都是我讲的话,这个炊事员原来是记者,拿我讲的话组织了一篇文章,就这样报道了,直接指向了粮和油。

这个广播我就不知道连续广播多少天,一日三播。第九天的时候,来了一个50多岁的人。那是一个礼拜天我记得,我在院里正做家务事呢,这个人就来了,来了说老郭呀老郭,你别让他再广播我了,我给你粮食和油,我给你拿来了,你看看这是粮食和油。这个时候没等说几句话,写文章的假炊事员真记者就来了,开玩笑说你这个炊事员,咱们哥们儿写这个文章怎么样?你看粮食都来了,油都来了,你这个饭馆开不开呀?他这样问的,我还能说什么呀,开。

网易女人:解决了粮油问题,当然得开了。当时您和奶奶也没想到这个问题能这么容易解决吧?

郭爷爷:这跟做梦一样。我老伴儿找胡同那些人,怎么找人家也不开口,没法开,今天去明天去,办不下来。报纸伸了一把手,粮食部门又来送春风,送粮食。刘桂仙和我开的这个饭馆,是真的,但主要还是共产党的领导在帮我们。

网易女人:给您托了一把手,餐馆开起来了。

郭爷爷:这样才能开,前面说了,没有邓小平的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这句话,谁要提出这件事来,文化大革命都得给批判对象,弄不好他就是一个反革命。有了这一个大前提,在一步一步走的时候,方方面面的领导不知道他们做了多少十分恰当的工作,不如说是共产党把我们托上了,开这个饭馆。是我们开的,实际上是共产党各阶层。

网易女人:正好还是赶上了好时候,正好80年的时候。

郭爷爷:时代是应该这样走的,这个时代的力量,历史前进的力量有多大呀。

守业更比创业难

网易女人:您还记得开张第一天的时候啥情况吗?

郭爷爷:我们准备10月1号开张。9月30号我去上班,我老伴儿在家里头,她在想,在安排,在琢磨明天我怎么样开张,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也是第一次,从来没有自己开张做买卖。她就在想我行不行啊,这样好了,试一试,我买点菜,让街坊邻居我也不要钱,让街坊邻居给我说一说,这个饭馆成不成。

但是当时有很多记者啊,就盯着我们这胡同口。一个姓王,他说大妈您要开张了?不,我不开张,明天开张呢,今天我试一试。我老伴儿来讲是这样想试一试,街坊邻居不要钱尝尝,批准一下我能不能做这个买卖,试一试是这个意思。作为王记者来讲,试一试就是开张了,这个时候快12点了,王记者说我得写报道。那个时候有公用电话,他想了我再回去安排稿,写稿来不及了,拿起电话来,有个饭馆要开张,我得写报道啊,人家说不行都排版了,马上就要印刷了,他说别,你把别的消息去掉,你把这个事给我登上,这就是开张那一天的报道。

[page]

网易女人:当时来的人多吗?

郭爷爷:7点30我下班了,走到家,一进胡同口就感觉到不是静悄悄的样子了,这个胡同口整个都满了人。

网易女人:全部就守在这里吃饭?

郭爷爷:抱着孩子的,三人一群俩人一伙,推着自行车的,一直在往这边走,我说怎么回事啊?我骑车下班,我也推着走,等到了门口,那边一进门,那写报纸的大胖子一看我来了,就损上我了,就拿话题子捎带上我了,老郭老郭,你们家开张了,你还上班呢?我都这值班来了!我这值班呢,当服务员呢,你还上班,真不像话!我说没说开张啊,快进来吧!进了屋,他说你这个餐厅都满着呢,四个小桌一间屋子就叫餐厅,说那还有问题解决不了等你解决,什么事啊?有三日本人,没吃饭他不走,也不会说中国话怎么办?我说给他做饭吃不就完了?你们家米都没了!

网易女人:那怎么办?

郭爷爷:是啊,那怎么办啊,我说这没问题,日本人爱吃面条,我擀面条吃。他们说你们家面都吃完了,我说至于嘛,不就三人嘛,街坊借两碗面,擀面条吃就完了。跟街坊借两碗面,这碗这么大,我给和面,擀面条,后来才知道这三个日本人是《美日新闻社》的记者。

这个时候旁边还有三个,像中国人又不像中国人,他说老板,我是《美国合众社》记者,我让三天之内,让整个地球都知道,你在这里开了饭馆,你信不信?他这样的口气,你信不信?我说我信我信!我哪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网易主持:后来开张了以后,早期到这来吃饭的都是什么人?当时工资挺低的,在外面下馆子的人挺少的?

郭爷爷:那个时候这个菜卖到什么价?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炒一盘豆腐一毛五一盘,一毛五,不是一块五。一个白菜一毛九,玉香肉丝,炒肉丝五毛六,不到六毛钱。

网易女人:挺实惠的,大部分的人吃得起?

郭爷爷:工薪阶层,职工食堂做一个三毛钱一个菜,两毛的,几分的,三毛钱是最好的肉菜。当时来讲,我老伴儿没文化,不认识字,她不会算帐,这个应该有一个成本,应该有一个比列,一个菜毛利是多少,当时这个工作来不及做了,拍脑袋一想,职工食堂卖三毛钱一个菜,别卖六毛,五毛六都赔不了,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食堂里面卖豆腐,五分钱一盘,好了,卖一毛五,一毛二都可以。

网易女人:所以当时的菜价是估摸着定的?

郭爷爷:对了,那么这个菜的饭菜的价格,后来我计算成本的时候,我跑道东来顺问东来顺,东来顺炒素菜是一块多,一块四、一块五,我这刚刚素菜豆腐才卖一毛五,跟一块几差十倍,有一个距离,这个饭菜的价格太便宜了。

网易女人:就是咱们做的家常菜,所以收费便宜菜又好吃,客又多了?

郭爷爷:老多了,当天胡同里人都满了是干什么的?是看一看的,一看私人开饭馆了,这个问题反映出人们的思想。

网易女人:对新事物还挺能接受的?

郭爷爷:这话说的太巧妙了,太对了。恐怕是人们是盼着这样一个事情的产生。这个问题一登报纸,也引起了北京的外国人,北京一百多家大使馆,都是外国人。

网易女人:所以后来很多大使馆的人也来了?

郭爷爷:美国人也来了,日本人也来了,这个国家,那个国家也不知道,他长那个模样都不像中国人,我有说他是外国人。这个时候美国大使馆都提出来,说老板,我想在你这吃饭,你能不能优惠我一下?怎么个优惠法?你能十块钱一个人吗?

网易女人:是吃多长时间呢?

郭爷爷:一个人十块钱,这个问题我都不问,我炒肉五毛六,白菜一毛九,你看看这两个菜才多少钱?才七毛多钱,他给我十块钱一个人,给我一块钱一个人都超过了我开价了。

网易主持:等于是你生意就赚了。

郭爷爷:他给我十块钱一个人,还说你优惠我一下吧,我也说不上来,好,我接待你。他事先交钱,我先把钱给你,我哪天来。

网易女人:感觉第一家餐馆,大家都不知道这个菜什么样子,多少钱,吃的人和做的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网易女人:那第一天开张下来,赚了多少呢?

郭爷爷:开张的那一天是36块钱。晚上一算50多了,赚了,赚了20多块钱,高兴的不得了,太高兴了。第二天又开业,连续开业开起来了。咱们北京外国人多,北京100多家大使馆,听说这件事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有私人做买卖的了,都跑来看。美国大使馆的,英国的,苏联的,哪一个国家的都来。当时来讲,我老伴儿她说她接待不了怎么呢?今天美国大使馆,后天英国大使馆,一二三排到第五天,再来人往后排。

网易女人:要开始预定了?

郭爷爷:对,当时来讲中国驻北京的大使馆的人,我认为没有一家不来的,说是接待了几十个国家,不对,一百多个国家的。

网易女人:那个时候赚了钱以后,会不会心里面还是有担心,会觉得被人家批判,在走资本主义的老路什么的?

郭爷爷:现在我就说没有,实际上来讲,这个问题在当时还是有的。我在没有开餐馆之前,我的小孩有同学,我小孩去他们家写作业,互相学习,他的小孩到我家来写作业,等我开了饭馆了不对了,别上他们家去了,他们家做买卖了。

网易女人:还是有排斥的现象?

郭爷爷:对,人家做买卖的。有一天我上班,推着自行车往这边走,前头走后头就有三两个人念叨,说现在咱们国家资本主义富裕了,你看这个人就是资本主义富裕的急先锋,他们家是开餐馆的,我一听就赶紧骑车,跑。

网易女人:心里觉得怕吗?

郭爷爷:不以为然,还得忙活着自己的饭馆的事。有一天我正在干活呢,打开报纸一看有一个大标题这样写着:社会主义制度做私人买卖,不伦不类。

[page]

网易女人:当时您看了有什么想法?

郭爷爷:我就不看了,我一看这个标题,就说这是我做这个买卖不伦不类。

网易女人:心里想这就是说的我?

郭爷爷:那可不是,中国没有第二家了,社会主义制度除了苏联还有谁?那是中国发表的报纸,在北京我看到了,赶紧干活去吧。

网易女人:还是该干嘛干嘛去?

郭爷爷:嗯,这个事,十月份转眼就新年节了,春节也来临了,有几个人来拜年,一个是副总理陈慕华,还有一个副总理,还有一个北京市市长,还有一个人大的代表,是工商联的一个代表人物,这几个人来干嘛呢?给悦宾拜年来了。往年春节拜年,我是给叔叔大爷,给我爸爸妈妈拜年,今年拜年不是我给我叔叔大爷拜年,这是谁呀?国家领导人给我拜年。

网易女人:这说明了国家领导人开始认同您二老的这个饭馆了。

郭爷爷:真的受宠若惊。陈慕华非常和气,我在后边,我跟陈慕华聊天,陈慕华嘱咐我老伴儿要搞好卫生,要做工农兵的菜,要做一些冷菜,注意卫生。陈慕华还上后边厨房拉开冰箱看一看,嘱咐要把买卖做好,卫生要搞好了,亲切的很,好象不像是总理给我们来拜年,而是好象家庭人员的走访。

网易女人:当时心里怎么想?

郭爷爷:心里感到亲切,暖洋洋的。也坚定了我这个饭馆要开下去,这个影响是很大的,那些说资本主义富裕,观望着的,考虑着的,想开不敢开的,想走不敢走的就都吃了定心丸了。他不光是在采访我,而是让世界人看,他不光让我们中国人,北京人看,而且是整个的地球,所有友好国家,或者不友好的国家,保证了台湾那个时候也在看这个问题,他的号召力是惊天动地的。

网易女人:后来10年以后,刘奶奶和您开了第二家饭馆?

网易女人:您刚才说了,开了饭馆以后,家里的人,包括儿子,您老伴儿,老两口都全部忙活着这个餐馆,挺忙的,没有想过要雇个人什么的吗?

郭爷爷:脑子也在想,这么忙怎么办?雇人的事不想,因为什么?因为脑子里头有一个框框了,要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劳而获,完全从用钱上来雇人,那是资本家。我们一家子忙活,后来我这一家子都上班了,你请假得有一定的时间性,你不能长期请假,于是我把我农村的弟弟、妹妹叫来了帮我忙。

网易女人:那个时候也还是自家人帮自家人,也还不存在雇人的问题?

郭爷爷:不存在,到了什么时候就产生这个问题了?第二年,80年我开的,10月初我开的,等第二年,81年了,东城区开了几家了。

网易女人:开餐馆的人也多了?

郭爷爷:多了,人家都雇人了,我也在想这个问题,那好了,我也请一两个,第二年就请了。到第三年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东城、西城、南城、北城,百家,千家也超过了,就多起来了。这个人是一个劳动人

网易女人:我们看饭馆的菜单的话,多半都是一些家常菜,那我们饭馆家常菜的特色是什么?

郭爷爷:我们这味道好,好吃,就是好吃。做菜给人吃,吃完了他平和着,身体才是健康的。有人做菜先用水煮一下,然后再烧,我们不这样做,挺好的油菜,长的非常的营养饱满,开水一煮,顺着开水营养流失了,多可惜啊,不要开水泡,直接下锅烧,烧起来很好,有营养。

网易女人:刚才也说到一个雇人的问题,那刘奶奶和您平常都是怎么管理雇回来的这些人的呢?

郭爷爷:这个事还是以思想为主吧,就把员工当自己的孩子管着。以身作则,带动所有的员工。

网易女人:咱们的饭馆从80年一直开到现在,也一共就开了两家饭店,有没有想过再扩大规模,再多开几家呢?

郭爷爷:想过,没有开起来。

网易女人:为什么没有开起来?

郭爷爷:应该说自己没能耐,这是一个保守,具体的来讲老了。

网易女人:没有儿女来继承这份家业吗?

郭爷爷:几个儿子也在张罗这件事情,卖饭的,做菜的,搞卫生的,我这一家子所有的力量不小啊。

网易女人:那我们再说回到刘奶奶,刘奶奶年轻的时候就说想开这么一个饭馆,就干成了干到现在,还有这个饭馆,您觉得您作为她的丈夫看过来的话,觉得刘奶奶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郭爷爷:这个人是一个劳动人,开饭馆炒菜的人不多,她炒菜,年轻的时候她还去买菜。刚一开始的时候,买菜是有限量的。为了买这些限量的菜她就跑到挺远的地方买。到外地买肉她很辛苦,很劳累。她能干,本身干活,她手脚麻利,脑袋也快。

网易女人:谢谢郭爷爷今天跟我们谈了这么多。我们也祝愿爷爷和奶奶能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郭爷爷:谢谢。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