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思想更解放 海南更开放

思想更解放 海南更开放

2013425日,由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承办的“思想更解放  海南更开放——纪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座谈会”在海口举行。会议围绕以思想更解放推进海南开放改革新突破进行了研讨。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新机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际旅游岛成为海南的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随着内外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未来510年,新型城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将扮演历史性角色。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扩大内需,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成为我国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这个大趋势下,国际旅游岛成为海南的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第一,随着人口城镇化带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快速增长,全国对海南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的大局已定,国际旅游岛这张“名片”的含金量越来越大;第二,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海南资源环境的升值空间巨大,综合效益日益全面凸显;第三,城镇化在整合优化海南城乡资源,提升旅游等相关服务业水平上的潜力巨大。海南做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就能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国内消费升级给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就能放大资源环境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就能走出一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路子。

2.中央对海南新的战略定位带来新机遇。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兼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面临四大新机遇:第一,中央对海南新的战略定位,为国际旅游岛注入了新的内涵与动力;第二,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支点;第三,新一轮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海南有能力走出一条跨越工业化进入小康的特色之路;第四,国内休闲度假时代已经到来,必将成为启动海南新一轮投资和消费热潮的重要引擎。海南应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全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旅游产业的新突破。

3.海南服务业转型升级迎来新机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国际旅游岛面临五个方面的新机遇。第一,我国市场规模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带来新机遇。高端服务需求和休闲服务需求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第二,我国服务业开放步伐加快带来新机遇,海南有条件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第三,海南作为国家公共外交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位势上升,将大大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品牌价值;第四,海南作为我国南海能源资源开发的保障功能增强,这将开辟海南经济发展的广阔海洋腹地,创造物流、仓储、维修、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机会;第五,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给海南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打造国际旅游岛升级版

1.海南面临“追赶”与“转型”的双重压力。王一鸣认为,海南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第一,沿海省份区位、西部省份基础,技术条件很弱;第二,岛屿经济的制约;第三,人力资本条件的瓶颈制约;第四,体制机制不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对于海南,需要“追赶”,但这种追赶又不能用老的模式,需要在“转型”中“追赶”。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近五年海南的发展非常之猛,但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也非常之快,海南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偏低,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此,海南需要走一条跨越发展的道路。但这个“跨越”得跟全国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需要转型。

2.国际旅游岛升级版的核心是经济转型。王一鸣认为,国际旅游岛升级版应该是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一体化的城乡形态,更法制化的经济环境,更开放的市场经济和优美的生态,更美好的幸福家园,更高的干部信誉度。第一,升级版的核心是经济转型,坚持走特色、内涵、质量、绿色发展之路;第二,升级版的增长形态是速度和质量的内在统一;第三,升级版的产业形态是现代服务业主导的多元结构;第四,升级版的空间形态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第五,升级版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第六,升级版的环境形态是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第七,升级版的落脚点是改善民生;第八,海南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是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3.先行先试,争取改革红利中的红利。范恒山认为,面对“跨越”和“转型”的双重任务,要求海南既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又要有超常规发展的举措。一是走特色之路,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上做文章;二是走品质之路,在精细化操作上做文章;三是走创新之路,在率先探索试验上做文章。如果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那么在改革的推动过程中,先行先试就是红利中的红利,海南一定要把红利争取到;四是走联动之路,在深化开放合作上做文章;五是走和谐之路,在协调发展上做文章。

三、新型城镇化是海南的最大潜力

1.新型城镇化蕴含着巨大潜力。迟福林认为,一是新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它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主体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如果到2020年海南的名义城镇化率达到65%,估计将新增408亿元的消费规模;二是新型城镇化将拉动巨大的投资需求。它所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需求结构的提升,将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空间。预计到2020年海南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以每增加1个市民需新增综合投资10万元来计算,就能带来3千多亿元的投资需求;三是新型城镇化将明显提升海南土地资源的价值潜力,包括潜在土地价值、平均土地价值、使用价值。例如,如果到2020年海南单位建设用地创造的GDP达到深圳2011年水平的50%,海南GDP将达到20212亿元,相当于2011GDP8倍;四是新型城镇化决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到2020年,如果海南名义城镇率提高到65%以上,服务业比重就有可能达到60%左右。

2.大力发展特色风情小镇。王一鸣提出,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和发展,加大对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的统筹力度,强化对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和合理配置,通过农业现代化和特色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一批像欧洲一样的特色风情小镇,那海南城镇化将非常具有吸引力。

迟福林提出,通过城镇化的优化布局,形成全省范围内田园城镇化的突出特点,就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走出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3.走旅游城镇化道路。吴文学提出,海南要牢牢把握引进消费、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城镇化建设的产业融合发展。要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全业态融合,把农产品的便利消费在当地,把农产品的高效益带回家。要实现旅游业与生态林业的无缝对接,由砍树护树转为看树游林。依靠主体功能分区,要实现民富岛强,丰富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为后发地区的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4.全岛按照“一个大城市”实现“四个统一”。 迟福林认为,把新型城镇化这个最大潜力发挥好,需要“全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布局”,尽快在全省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土地开发利用、统一社会事业发展、统一城乡体制机制,由此破题新型城镇化的海南之路。

范恒山认为,3.5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完全可以做“一个城市规划”,要精细化地规划到每一个城镇,每一个乡村、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块土地。

5.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关键是政府转型。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城镇化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由过去投资出口为主转向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为主。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改变,还给服务业和新兴工业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政府一定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除了调整行政区划外,土地确权是个核心问题。通过确权把农民的宅基地给置换出来,这既保障了农民权益,也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四、争取服务业先行开放的试验权

1.建立服务业开放先行试验区。王一鸣建议,以金融保险、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航运物流、会展为重点,争取先行开放的试验权。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在海南发展不同的人民币产品满足中国境外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需求;开拓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结算与投资业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建议,加强琼台金融领域的合作。台湾银行的贷款利率要高于大陆银行,通过相互合作,降低海南企业的贷款成本。

2.服务业发展应采取“非禁即入”的开放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的开放战略给海南带来了诸多机遇。争取试点,海南就抢得了先机。建议在服务业开放的模式上作些探索,采取“非禁即入”的开放方式。比如航空业,如果把海口或三亚打造成国际航空枢纽港,将会带来更多的人流、客流;实施教育开放,吸引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海南落户;通过开放利用外部优质的医疗资源。

3.发展理财业务,建立资产财富管理中心。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随着海南自然禀赋价值的释放,海南会成为后富起来的地方,在此地理财业务应当有所发展。海南应迎头赶上,把这个业务做起来。

王一鸣建议,海南应积极发展为内地企业和居民服务的资产财富管理中心。

4.大力发展草根金融。李扬建议,应该善待社区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甚至民间金融。海南应通过搭建和利用地方融资平台,建立着眼于筹资长期资本的机构以及金融创新等方式来筹集长期资本。

曹远征认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离不开微型金融。一方面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旅游创业的机会。只有“深入毛细血管”的微小型金融,才能真正为小家小户服务;另一方面,海南传统的民间金融比较发达,规范化、阳光化后就可以构成发展微型金融的土壤。微型金融可以替政府分担旅游富民的责任,让银行腾出手来支持大旅游项目和大旅游企业。

5.在旅游业综合改革上大胆探索。吴文学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海南要依托巨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改革空间,在建立旅游资本市场、设立旅游发展银行、开展旅游发展基金和质保金增值试点、彩票发行以及旅游总部基地建设、邮轮母港、旅游企业重组、导游体制改革试点和旅游产品研发、产业融合、组建旅游合作社,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低空旅游开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常修泽建议,推进琼台旅游合作,例如,整合阿里山和五指山、日月潭和万泉河等两岸旅游资源。

五、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1.抓住机遇,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隆国强认为,海南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下一轮可能谈的是RCEP,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即“10+6”,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海南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这将给海南带来新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预作准备,充分利用。

2.海南实行更高级的“自由区”模式最有条件。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陈文敬认为,未来海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现行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安排已无法承载起这样的使命,需要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和政策环境支撑。对四面环海的海南来说,整体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更高级的“自由区”模式最有条件。因此,海南应抓住全国扩大开放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重启建立“海南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园区”)进程。

范恒山认为,国家在舟山群岛规划中明确提出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港区”,上海也已经提出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海南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好,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基础不断完善,又是一个独立的岛屿。在这么一个地理条件和其他条件都很好的情况下,现在是时候把自由贸易区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3.实施“国际旅游岛”与“自由贸易岛”双引擎战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海南搞“自由贸易岛”有一系列的条件。第一,海南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第二,海南是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如果构建自由贸易岛与省级经济特区相匹配,效果将很好;第三,自由贸易岛应该和国际旅游岛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海南的双引擎推进战略;第四,避免单打旅游牌,要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打造亚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岛,覆盖亚洲、影响世界。

六、利用特区立法权先行先试

1.深化市场化改革。王一鸣建议,经济领域改革要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将市场化进行到底。推进土地市场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同时要严格用途管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并轨。

常修泽认为,良好生态环境具有产权价值,可以进行界定、交易、保护。建议探索建立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减碳有偿制度,实行确定基数、鼓励减碳、减偿挂钩、多减多偿;研究建立环境产权的界定和交易补偿机制,可以横向交易,也可以纵向交易或纵向补偿,以此来平衡环境创造者和环境受益者的利益关系。

曹远征认为,全国在推行营改增改革,这对服务业发展是个利好,但也减少了地方财源。为此,海南可以探索开征消费税,不仅可以增加地方税源,更重要的是鼓励地方投资。海南可利用特区立法权先行试验,这对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向社会放权,推进社区自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认为,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社区组织、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改革盘活现有社会组织资源的存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民间组织扩大社会组织资源的增量。

汪玉凯提出,海南应在推进社区自治,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方面有更大的探索。

3.建立行政体制改革特区。汪玉凯提出,海南应在省直管县的纵向行政层级方面有更多的创新。海南应改革不合理的审批结构,大刀阔斧的取消、合并一些不合理的审批;争取中央支持,把海南建成行政体制改革的特区,为全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索新路。

4.建立环境保护综合改革实验区。王一鸣建议,在海南实行最严格的岸线保护制度,形成山海生态走廊,争取扩大生态补偿试点的范围。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