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海南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海南经济和社会跨世纪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纲要》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在全面分析形势和总结建省以来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条符合海南实际、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关于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纲要》中有这样一段集中论述:“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大工业,以增强全省整体经济实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以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新兴工业、热带农业和旅游业将成为我省三足鼎立的产业基石,实现兴岛富民。”这一段论述概括了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现在已为大家所熟知的“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这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过实践不断总结和积极探索,在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其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
一、海南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经历
海南的发展走什么路,选择并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这始终是海南建省后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制定《海南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需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建省以来,对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的探讨一直在不断地进行。1986年3月至1987年10月,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在对海南岛进行了为期1年半的调查后,于1988年5月形成《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调查》的最终报告书。这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主要侧重于国土资源的规划,报告书对海南开发的基本战略与开发目标从经济布局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同期,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小组来到海南,在进行调研和评估论证后,编制了《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海南产业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这是对海南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意见。此后,关于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仍一直存有各式各样的意见甚至争论。比如在对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就有“工业主导”、“贸易兴省”、“第三产业主导”、“旅游主导”,等等。这些意见和争论,是对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的有益探讨。但另一方面,由于海南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使整个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海南建省后的发展情况看,我们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海南最初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特区优惠政策的推动,请求照顾和要政策一直是海南争取中央支持的两个主要点。“房地产热”的兴起,对推进海南的开发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当初不曾料到的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整体推进和全国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中央再给海南新的优惠政策已不现实。自1994年下半年起海南经济开始下滑,使大家认识到,加快海南的发展,就要研究海南的实际,探索出一条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确立符合海南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
二、选择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认识和指导思想
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中央对海南提出了“三五年内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到本世纪末达到国内发达地区水平,进而为赶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努力”的发展目标。在海南这样一个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省份,要加快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发展要求,沿袭常规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或将经济的加快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于国家的支持,显然是不行的。正确认识省情,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找准海南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是确定海南未来发展道路的基本出发点。海南有着十分丰富的热带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政策条件也十分有利,尤其是热带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是其他省份难以比拟的。因此,在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选择上,海南应该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一条与其他省份不尽相同而具有自己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
作出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应对海南三次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工业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技术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国内经济比较先进的地区也都具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实力。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加速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必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然而,海南的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建省后遇到国家两次紧缩银根导致海南经济波动比较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海南没有较好的实业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因此,要增强全省的经济实力,不搞工业是不行的。海南必须在产业发展战略上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海南的工业化又不能重复国内一些省区走过的老路。这是因为,海南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加之岛内市场小,工业生产用原料和产品进出岛都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在一般中小型加工业的发展方面,海南已经起步较晚,如果再搞别人搞过的东西,没有新的特点,海南的工业便适应不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发展方向上看,海南必须具备一批现代化的大工业,利用海南的比较优势,上一批高技术、高水平、达到合理经济规模的项目。这样的工业发展思路,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对海南的农业怎么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而言,提出“无工不富”是有道理的。但是根据海南的情况,这种提法又有片面性。海南的农业具有自身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地后备资源量较多,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处于全国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位置,“热”和“海”是海南农业需要做好的两篇大文章。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广阔,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资金能力等相适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海南最大、最现实的优势,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靠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致富,这是海南的特色。从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看,解决农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发展乡镇工业。但从海南的实际情况看,其基础与别的省份不一样,现实的发展条件也有很大变化,如果抛开自身农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这不是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八五”时期前4年,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连续4年超过2位数增长的事实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海南的热带高效农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基础地位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引导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
旅游业按产业划分,是第三产业的一个行业,但当今的旅游业从其特点和作用来看已非单一的产业所能概括。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其产业带动效应十分广泛。海南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未受多大污染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独特,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建省以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海南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开发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是海南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海南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考虑到海洋产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其资源开发和加工属第二产业,海洋捕捞和养殖业属第一产业,海洋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所以,海洋产业包涵在第一、二、三产业之中。
三、“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决策的形成过程
在吸收以往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汲取海南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于对海南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分析,在制定“九五”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的大体轮廊。当时对海南产业发展的提法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和发展新的支柱产业,逐步建立起资源型和加工型相结合,以外向型为特征,以热带高效农业、旅游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为基础的支柱产业群,奠定现代大工业基础。”上述提法总的方向突出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和特点、农业的特点以及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为了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认识,1995年11月29日,时任常务副省长的汪啸风同志主持召开了有省委和省府办公厅以及其他有关厅局和有关研究单位参加的一次小范围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已经过多次讨论并形成文稿的“九五”计划进行修改,特别是在如何确定海南的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产业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展开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关于海南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问题,汪啸风同志在这次会上说:“如何确定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分歧;在海南三次产业的关系中,农、工、旅的位置怎么摆,这三个产业是海南产业的主体,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工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我的想法是海南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在谈到对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的想法时,汪啸风同志总结为:从现在起,用15年的时间,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这可以概括成为“一省两地”。经过与会者两天的讨论,对海南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很快得到全省上下的一致认同。1996年2月10日,海南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得到正式确认。
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的提出,既是全省统一认识的结果,又是海南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坚决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具体体现。它正确地处理了经济结构与效益、经济规模与效益、经济增量与存量、集约经济与发挥劳动力的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以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等6个方面的关系;既充分突出了海南的优势,又体现了海南的发展为全国配套、为全国服务的精神,把海南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正确定位具体化。
四、“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产业确立以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为主。充分发挥和利用海南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按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运销加工为中心组织生产”的发展思路,在稳定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以及为其配套服务的第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农村产业化的水平。在热带高效农业方面,突出发展特种种养,重点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南繁育种和海洋水产等。第二产业确立建设新兴工业省的发展目标。提出要按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要求,大力发展和培育支柱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和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逐步建成以港口加工区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奠定现代大工业的基础。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强调规划、建设、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海南热带海岛和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并对市场开发、景点和设施建设、综合配套服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方面,提出重点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教育六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重点发展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建材和旅游八大支柱产业,并强调要大力发展信息业,使其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五、“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现状
进入“九五”开局之年,海南按照确定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实业发展为重点,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方面:一批新的特色种养项目开始实施,冬季瓜菜、水果、畜产品等生产快速增长,粮食、橡胶、甘蔗等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加大了农产品的促销工作力度,一批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带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种养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1996年海南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保持5.2%的增长率,1997年增长率达到10.3%,为海南省国民经济的稳步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发展方面:一些新的工业增长点正在形成,化肥、啤酒、聚酯切片等一批在规模、技术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提高工业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起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抓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使海南成为国内许多游客冬季首选的度假旅游目的地。1996年全省定点旅游饭店接待旅游过夜者增长34.6%,1997年增长12%,其中国际游客分别增长3.4%和21.8%。“九五”计划执行两年来,海南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填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遏制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从“九五”计划执行两年的总体情况看,存在着发展速度与原定计划有较大差距的矛盾。这主要是原来确定的一些大中型项目由于国家延迟审批,开工期推后,使制定“九五”计划的预期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也由于上述情况,在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新兴工业的形成进展比较缓慢,流通对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的制约以及旅游市场的规范发展等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中央对经济特区提出的“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引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通过“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海南省跨世纪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自1998《海南年鉴》,作者原任海南省计划厅副厅长,现任省人大秘书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