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率先提出工作重点转移
率先提出工作重点转移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复出后率先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重大决策的提出,端正了党的政治路线,从而揭开了我们党和国家大规模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转折。
一、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党的八大及时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然而,仅仅过了半年,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自1957年以后,党和全国人民始终不能把主要力量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经济建设几近停滞。
直到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被打倒的邓小平复出不久,就开始思考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问题。鲜明的提出“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75年,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这个大局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强调“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5月29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以三项指示为纲”的思想。其中的中心意思便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与此同时,邓小平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军队和农业、工业、科学、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全面整顿,以系统地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动乱,把党的根本任务拨正到经济建设上来。
尽管遭到严重挫折,但邓小平在这段时间同“四人帮”进行的艰苦斗争,极大的唤醒了全国人民发展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热情和希望,为后来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政局向前发展,1978年邓小平在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后,于9月13日至20日,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这些谈话,后来被学界称为邓小平“北方谈话”。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多次明确谈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他本人曾形象地称谈话为“点火”:“我是到处点火,在这里点了一把火,在广州点了一把火,在成都也点了一把火。”邓小平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现有的条件,实现四个现代化,切实加速前进的步伐。他特别强调,应该在适当时候结束全国性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从已有的材料看,粉碎“四人帮”后,明确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北方谈话”在党内属于首次,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二、转移工作重点,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而且围绕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对老企业改造、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等问题,也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问题。
9月16日,邓小平在长春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工作汇报时,从调整农村政策和改进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对于企业改革,他指出:要开动脑筋,敢于思考怎么样使生产增加,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少,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要搞好民主管理,建立企业的考核制度,等等。在谈到企业管理问题时,他指出:过去是苏联那一套,没有跳出那个圈子。那时候,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后来我们学了那个东西,有了那个东西比没有好。但现在连那个落后的东西也丢掉了,一片混乱。
邓小平不仅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一些对新时期我国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改革思路。9月18日,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人工作汇报时,邓小平提出要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他说: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他提出了扩权的改革思路,强调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阶段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还提出了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改革思路。在长春,他指出:不管大中小企业,搞得好的要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要鼓励先进。9月20日,在天津发表讲话时,他又说: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管理人员好的也应该待遇高一点,鼓励大家想办法。
邓小平把管理改革提到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在鞍山讲话中,他斩钉截铁地说: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在天津谈到引进技术要改革企业管理时,他说:凡这样的工厂,管理要按人家的方法,这个对我们来说叫革命。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阐述改革的必要性,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三、政治上也“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
难能可贵的是,北方谈话”还论及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指出,反思历史,“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说来,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要求”。9月14至15日,邓小平在哈尔滨听取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工作汇报时说: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这样。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邓小平通过对当时政治体制的批评,实际上提出了打破苏联政治体制模式的改革任务。当时接待邓小平的中共黑龙江省委主要领导李力安回忆说:邓小平结束了对朝鲜的访问后,视察了黑龙江,谈到的问题很多,当时已经在考虑如何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的转移和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了。他提出,要解决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的问题,首先是解决体制问题。他说,体制问题不解决不行。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我们决心下了,体制改革得比较适应,行动比较快,有效率了,剩下的就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问题。一个企业管理得好不好大不一样。管理也是技术”。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还初步形成了指导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即着眼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逐步改革政治体制。邓小平提出“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时,就举例说:大庆要进口一件什么设备,本来经过党委就可以解决,就是转圈子定不下来,拖了一年。9月17日,他在沈阳听取中共辽宁省委工作汇报时说:鞍钢改造以后,必须是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市政府是不是要考虑变成为它服务。第二天,邓小平在鞍山讲话中谈到企业改革时,他强调: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这些,都是基于同样的思路,实际上是明确提出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的问题。
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起门来不行”
关于对外开放问题,“北方谈话”也有深刻的论述。邓小平在东北考察,一路走,一路大谈对外开放。9月13日,他在谈到本溪、本钢的发展时说,现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老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应当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长期把自己锁在本乡本土,不了解外界,不与外界交往,闭关自守,只能把我们国家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9月16日,他在长春讲话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起门来不行”,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他强调说:“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
结束考察,回到北京之后,邓小平继续阐述要进行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主张。1978年10月3日下午,他找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谈话,请他们帮助修改自己代表中共中央在工会九大的致辞。其中谈道:现在到了这么个时候,“四人帮”当然要批,但不能老是说什么都是“四人帮”搞的。现在有些事将要考核我们自己的干部,批了“四人帮”还搞不好,总得整一下自己吧,总得问一问领导人、领导班子是不是可以吧。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工会九大的致辞中说:“我们一定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但是同样很明显,这个斗争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已经能够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战斗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地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在接见金日成时,回忆了他的“北方谈话”,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力,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还以愉快的心情表示: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对的。
来源:邓小平“北方谈话”: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 光明日报 原文时间:2011年08月31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