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曹尔阶:抑制“投资饥渴症”
曹尔阶:抑制“投资饥渴症”
1979年,“拨改贷”政策推广试行,这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目的是抑制当时狂热的“投资饥渴症”。
曹尔阶受命去上海新光内衣厂做调研,询问对方对“拨改贷”的看法,当负责人听说“拨改贷”提前投产的效益可以归企业,当即表示可以马上试点。而他到了一家铜带厂时,负责人听说要“拨改贷”后疑虑重重,怕还不上钱,最后干脆表示不上了。“这让我们很兴奋,觉得‘拨改贷’的作用就是体现在这里。”曹尔阶说。
建行管贷款后,主管此事情的副行长刘礼欣提出“多种摇钱树,不建赔钱厂”,但怎么衡量是“摇钱树”还是“赔钱厂”,刘礼欣心里并没有底,于是他找到了曹尔阶:“老曹,你看这事怎么办啊?”
曹尔阶思索了一会儿,回答道:“这事只有先做调查。”刘礼欣手一挥:“你去吧!”
从哪些行业入手?是曹尔阶首先考虑的问题,思索良久后他决定从当时的“结婚三大件”入手——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上海计划会议上说这‘三大件’每件都有一百元左右的利润,这下各个省都感兴趣了,都准备上这些项目。”曹尔阶说。于是他找来这几个行业的人,发调查提纲,最后汇总到他这儿,曹尔阶最后发现这“三大件”建设都严重超标了,于是总结成报告提交中央。
五年里,曹尔阶做了40多个行业报告,这样的调查在中央各部门里是独一无二的,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的调查发现不少产品都有重复建设问题,并都与政府部门不擅于运用经济杠杆有关。”曹尔阶说,“不过当时计委坚持认为国家建设只能由他们安排,不能市场调节。”
这些报告引起了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的注意,他就此专门和曹尔阶交谈了好几次,在日后在山西召开的城市经济学会上,曹尔阶又见到了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朱镕基,他对那次见面记忆犹新:“朱总理专门过来和我握手打招呼,问怎么好久没有看到建设银行的经济信息调查报告了,那么厚的报告他每本都看过。”
也正是那些调查报告,让朱镕基觉得建设银行有实力成立一家专业的投资咨询公司。在1984年全国咨询行业会议上,朱镕基在会上强调投资咨询必须有详实的经济信息调查作后盾,他拿出建设银行的一些调查报告,说这些调查很丰富,为什么不成立一家投资咨询公司?
在朱镕基的启发下,建设银行副行长刘礼欣酝酿组建咨询公司,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建设银行内部由于复杂的人事问题,不想把中国投资咨询公司的规格定得太高,几次讨论都是议而不决。”曹尔阶说。
直到1985年初马洪亲自起草了筹建中国投资咨询公司的报告,由发展中心一位同志以毛笔恭楷直接上报国务院,赵紫阳亲笔批示同意,于是在1986年,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正式成立,曹尔阶成为了首任总经理。
上任伊始,曹尔阶就在大项目贷款的决策权上同计委发生了分歧,“上马时计委拍脑袋、拍胸脯,决策者并不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出了问题还不了钱却要银行行长坐班房,这很不公平!”曹尔阶提出大项目建设银行有否决权,小项目建设银行有决策权,计委很不满意。
最让曹尔阶印象深刻的投资咨询项目是“100套小化肥之争”,当时化工部想把氮粉厂改成1万吨的尿素,然而投资咨询公司核算下来1万吨的尿素是不赚钱的,尿素必须搞到30万吨,才叫经济规模,当时化工部算账电价煤价都是优惠价,出来还有国家补贴,投资咨询公司认为这个项目是不值得上的,于是写了一个报告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化工部坚持认为计委立了项目你们就应该放款,咨询公司的最终意见是“先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实际上暂时把这个项目挡了下来。
“不过最后这些项目地方还是都上了,毕竟还有别的银行,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项目都是累赘,都成为了银行坏账。”曹尔阶说。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