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总体改革改革综合 《瞭望》文章:解放思想再出发
《瞭望》文章:解放思想再出发
按照人民意愿解放思想
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至今,推进解放思想已整整三十年。从三十年解放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规律性。
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需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以后一波一波的思想解放,都是改革开放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1992年初,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推进思想解放。这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势,顺应了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正如邓小平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然要解开并打碎违背历史发展要求的精神枷锁,思想解放成为历史的必然。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能够看清历史前进的大势,抓住机遇,适时带领群众前进,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原动力。
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方面人士,他们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处在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的第一线。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要求最迫切。他们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最懂得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办法。因此,他们最敢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他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说: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了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邓小平深有体会地说: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在历史新时期,解放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改革开放,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我们讲的解放思想,不是书斋里的哲学,而是面对广大群众的。解放思想的命题只能来自实践的需要,来自群众的要求。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必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群众积极参与,是历史新时期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明显特点。这是思想解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邓小平说,他的作用就是将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宝贵经验
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开端,三十年来,解放思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我们积累了推进思想解放的宝贵经验。
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用讨论的方式推进思想的解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不能用压服的办法,只能用讨论说理的办法。用讨论的办法推进解放思想,就要求有民主这个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就要说新话,就要对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制度、机制、办法有所评论,甚至否定。只有在民主制度的保证下、在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能畅所欲言,探讨问题,真正弄清是非,实现思想的解放。今天,民主仍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解放思想要同实事求是相结合
解放思想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失去了目的,甚至会走到偏路斜路上去。
新中国建国以来,大讲解放思想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搞“大跃进”时,口号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那一次的解放思想没有很好地同实事求是相结合,提出了不少带有空想色彩的口号和指标,结果是浮夸成风,损失惨重,教训十分深刻和沉痛。进入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肯定是记取了1958年倡导解放思想的教训。这一次,从一开始就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相统一,从而使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解放思想要同实践相结合进行
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着眼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解放思想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而是要同实践密切联系。实践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最有效途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很大的思想解放,但当时阻力很大,议论纷纷,随着这种经济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才进一步解放,各种指责也逐渐消声。创办经济特区,体现了思想的大解放。但在特区刚刚创办时,非议和指责之声很多,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指责特区的声音也逐渐消退,人们对特区已经习以为常了。
实践表明,不可能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思想的解放,达到思想的统一。
解放思想要善于抓住焦点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以新思想、新观点,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老框框、老习惯,而且往往是大破大立。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焦点,将新旧思想观念鲜明地尖锐地对立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破”和“立”。一方面,要抓准问题,并加以概括,突出焦点,另一方面,要有能够击破旧思想、旧观念的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说:“拨乱反正,语言要鲜明,含糊其词不行,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针对解放思想而讲的。
推进解放思想,必须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泛泛而论,不可能破除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倒了“两个凡是”,是很成功的实例,也是很重要的经验。
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
解放思想,破除旧的思想观念,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能说服人的判断标准。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用实践标准推倒了“两个凡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效地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观点,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标准。在改革开放的长时期中,继续解放思想,还是要旗帜鲜明地讲实践标准,讲“三个有利于”标准。
解放思想要“敢”字当头
这一点,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也是三十年解放思想的实践一再证明了的。不论是破旧,还是创新,都要有一种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要敢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借鉴”的提法就区别于“照搬”)。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就要敢于和善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条捷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很有成效,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很大的思想解放,也体现了“敢”字当头的精神。这样的例子很多。
二是要敢于创新。解放思想不但要体现在破旧上,更要体现在创新上。这一点,三十年来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比如,办经济特区、建立上海浦东新区。又比如,浙江省的资源并不丰富,但他们敢于创新,办了很多有国际影响的市场。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举出很多。以上两个“敢”,又是相互联系的。
以上这些经验,对今天继续解放思想,很有参考价值。(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原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沈宝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