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社会体制就业体制 淮南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实施方案

淮南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遵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方案要点》精神,在淮南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淮南市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水平,完善淮南市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和失业保险制度,引导淮南市劳动力合理流动,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逐步建立机制灵活、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三年时间内淮南市达到下列目标:

(一)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工资指导价位等工作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服务网络,建立促进困难群体人员就业的即时援助制度,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初步实现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信息化。形成制度健全、运行规范、覆盖面广,联接到县区、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三)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制度,劳动力市场秩序良好。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服务。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建立起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1、每年根据淮南市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的目标,以及本地就业困难群体的状况,确定公共就业服务的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通过实现工资性补贴,提供免费服务和培训,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就业。

2、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我们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把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满足实际需要。制定按服务实绩拨付使用再就业资金的办法,制定措施鼓励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

3、公共就业服务实行统筹管理

对淮南市的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明确职能,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统一制定就业服务计划;统一设立就业服务项目,并确定服务标准;统一就业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规范;统一确定与服务绩效挂钩的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统一评估就业服务项目实施情况,使得淮南市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得到统一规范的服务。

4、推行“淮南市用工空岗申报制度”统筹管理政府各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特困对象;制定“淮南市鼓励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暂行办法”,对就业困难对象,列出名单,实行专人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对愿意接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淮南市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逐步建立起淮南市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有效就业服务和即时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援助制度。

(二)建立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1、目前淮南市9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就业服务站。力争2003年底在全市街道、乡镇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每个街道配备2—3名专职人员,社区聘1—2名专管员,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及办公服务场所,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完善;劳动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

2、在全市各社区聘用专职人员负责劳动保障工作,其工作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建立起淮南市各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台帐,形成功能完善、运作规范、服务高效、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服务网络。

(三)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1、淮南市的市级职业介绍中心已按照“三化”建设要求,在劳动力市场开设了专门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档案托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办理有关就业和社会保险手续等“一站式”服务,并实行“首问负责制”,逐步在全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推广。

2、建立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淮南市目前经批准成立的各类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职介机构33家,计划2005年底发展到80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就业服务组织作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拓展服务功能

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淮南市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大、技能单一等特点,组织实施专门的就业服务项目和开展“七天实现,就业承诺制”等灵活多样有特色的服务,开展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培训服务;计划在淮南市下岗职工较多的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建立“劳动力资源人才库”,对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组合,有针对性的收集与之相适应的用工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4、在科学管理方面,逐步实现应用IS09000标准组织开展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管理,完善组织管理和服务制度,使得淮南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成为广大群众信得过、满意度高的服务窗口。

(四)逐步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1、进一步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全市范围内坚持每月一度的企业空岗情况调查工作,了解企业当前的用工需求,确保市场用工信息基本满足求职者基本要求,达到供需相对于衡,实现有场有市。

2、计划2005年底建立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数据库,在市区职介机构联网基础上,逐步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联网。

3、完善信息公开发布系统,通过电视、广播、电信、网络、大屏幕等多渠道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进一步完善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实现综合月报上报;进一步完善淮南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

1、逐步建立起淮南市规范的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的工作流程,并与社会保险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失业登记和统计办法,建立抽样调查失业统计和登计失业统计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对淮南市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管理。

2、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

进一步加强对淮南市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劳动力需求信息的发布不得有就业歧视内容、坚持每年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介中介机构和行为;建立健全淮南市职介中介机构运行规则,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开展无虚假信息,争创文明职介活动,保持劳动力市场良好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各种障碍。

(六)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工资工作的协调机制。

1、全面落实《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力争淮南市失业保险实观全覆盖。加强基金管理,保证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对符合条件的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确保淮南市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加强失业保险基础管理和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淮南市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流程。力争2005年之前在全市建立信息网络与就业服务网络连接。在网点设置方面,逐步向街道、社区延伸。

2、通过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进行相关行业的职业培训。提高淮南市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月定期通过各种媒体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3、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引进人才,进入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机构工作。坚持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相关政策和操作技能培训,做到工作人员一律持证上岗。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能。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三化”推进试点建设方案。2002年12月底前完成“三化”推进试点的技术论证和规划。

(二)建立起淮南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03年底之前,实现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确保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满足实际需要。

(三)建成淮南市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体系。2003年3月前实现劳动保障机构向街道、乡镇、社区延伸布点工作。配备专职人员,有固定经费和办公场所。

(四)建立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2005年底前在全市发展各种专业职业中介机构50家。

(五)提高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水平。2005年底前实现在市区职介机构联网基础上与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联网,并逐步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实现与“中国劳动方市场”网站链接。

(六)做好评估验收。2005年上半年,做好检查、评比、总结、完善工作t迎接省劳动保障厅和国家劳动保障部检查验收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淮南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戴多斌

副组长:李旭

成员:杨晓冬 杨正先 李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旭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分工及职责

1、领导小组负责确定推进试点方案和决策,组织开展工作,对工作进行管理、协调、检查、指导和监督。对“三化”推进试点工作进行评比、总结,接待上级检查指导,向上级汇报情况;

2、戴多斌主持“三化”推进试点工作;

3、李旭负责具体执行工作。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