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社会体制就业体制 全国百家城市基本完成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任务

全国百家城市基本完成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任务

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三化"建设试点城市,经过两年多努力与探索,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劳动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在9月23-24日于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座谈会上说,试点成果的取得,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为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9年,劳动保障部在全国100个城市启动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全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网络建设、服务功能、市场管理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十项成果:

第一,抓信息: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作用。

成果之一:全国自下而上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初步形成。试点城市中,96个城市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前台服务和89个城市的失业保险前台服务使用了计算机,87个城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和局域网,其中64个城市实现了城区劳动力市场信息实时联网。17个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省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劳动保障部建立了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在江苏、山东、福建等省,包括试点城市在内的全部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都已建网,其他地区也有不少非试点城市建网。北京、上海、重庆、青岛、长春、长沙等市,已经将信息网络联接到部分街道、社区、学校和企业。有的城市还建立了互联网站,开通了供求信息查询服务和网上职介功能。为配合信息网络建设,劳动保障部统一开发了劳动99业务软件,免费向全国推广,目前已安装700多套,在24个省份的130多个城市使用。

成果之二:信息收集和发布工作全面加强。试点城市普遍建立了专兼职信息人员队伍,通过主动上门服务、开通用工热线、设立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有87个试点城市有效空岗信息量逐年递增幅度达30%以上。各城市基本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发布系统,除在服务场所内运用大屏幕、触摸屏、信息栏发布外,还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求职用工热线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方法并举,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成果之三:建立了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发布制度。目前已有9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其中62个城市分析工作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被确定为首批定点分析城市。劳动保障部从今年第一季度起,已开始向社会正式发布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这是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58个城市已经能够按要求向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上报职业供求信息综合月报数据库。各试点城市按劳动保障部要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目前已有87个城市进行了工资价位调查,并发布本地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基本反映了当地劳动力市场主要职业和工种的工资水平,使劳动力市场在"有场有市"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了"有市有价",工资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作用开始得到发挥。公开发布这两项劳动力市场信息,作为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的重要服务项目,对引导职业供求、引导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力供求双方协商确定工资水平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

第二,抓服务: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公益性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成果之四: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各试点城市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依托市、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成了功能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综合服务场所,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条龙"服务。目前大部分试点城市的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服务网络,而且大都配备了一些具有较好素质的工作人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杭州、宁波、厦门、呼和浩特等城市,已经将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贯通的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成果之五:公共就业服务形象逐步树立。各试点城市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开始在全社会树立起以公益性为主要特点的公共就业服务良好形象。各试点城市普遍开展了针对下岗职工的免费就业服务,其中91个城市还对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失业人员实行免费服务,免费服务项目从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各个方面。根据劳动保障部对下岗职工的抽样调查,超过20%的下岗职工曾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其比例接近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

2000年全年,全国劳动保障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受理招聘登记987万人次,求职登记1441万人次。全年职业介绍成功707万人次,其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占51%。各地在深入落实劳动保障部提出的"131"服务要求(即为每个下岗职工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职业介绍和1次再就业培训)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新鲜经验。如大连等地不挑不拣、保证上岗的"即时服务"、"承诺"服务;上海等地的政府出资补贴社区就业岗位,为特困就业人员提供的托底安置服务;南昌的就业"大篷车"活动(把岗位送到偏远市郊的下岗职工门上);还有其他许多城市针对下岗职工中的不同困难群体开展的免费专场招聘洽谈活动,等等。抽样调查显示,93%以上的求职者和95%以上的用人单位对试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服务表示比较满意。在加强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通过实行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标识,公共就业服务的社会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在大部分试点城市,公共就业服务的经费已列入财政年度支出预算,用以保证各项免费服务的开展。部分省市还建立了专门的促进就业基金,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购买培训等方式,实施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初步建立。

成果之六: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延伸。一是职业指导发展迅速,95个试点城市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各地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了一些有效的职业指导方法,如北京市的"金字塔式"、"情景互动式"、"换位演练"等多维职业指导模式和职业指导方法;上海市的"三五"职业指导法;还有马鞍山市的职业能力测试评估、对残疾人、大龄失业者等特困群体的一对一指导等。二是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实现了更紧密的结合。绝大部分试点城市在发布职业供求信息的同时,公开发布职业培训信息。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绝大多数城市逐步得到了落实,市场对培训的引导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已成为引导职业培训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的重要依据。三是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已成为各地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过去单一的档案代管,扩展到为劳动者代缴保险、代办退休证明、代办职称申请、为用人单位招收人员甚至代理全部人事管理等一系列代理服务。四是在搞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瞄准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其他有社会需求的服务项目。天津、南昌、宁波等城市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把各类高级技能人才也吸引进劳动力市场,将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拓展了领域,凝聚了人气,扩大了影响,为市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成果之七:失业保险管理服务日趋完善。失业保险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绝大部分试点城市较好地完成了失业保险扩面征缴任务,增强了失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并且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试点城市普遍建立了较规范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程序,失业保险金及时发放。94个城市制定了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统一工作流程。许多城市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要求在办理申领手续时先进行求职登记,并接受职业指导,同时在其领取失业保险期间进行跟踪服务。新的失业保险统计制度在试点城市得到较好执行。

第三,抓管理: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成果之八: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劳动保障部于2000年底发布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明确了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基本制度。各地普遍加强了劳动力市场管理法规建设,目前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94个试点城市出台了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办法。绝大部分城市建立了招聘广告审批制度、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录用备案制度等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建设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成果之九: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保障部将劳动力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轨道,从1999年起,连续三年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清理了9000多个非法机构,取缔了2000多家严重违规的机构。经过整顿,绝大部分试点城市投诉率逐年递减,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在清理整顿中,各地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如湖北襄樊等地的四个结合(日常管理与集中整顿相结合;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政策引导与行政执法相结合;行为规范与制度规范相结合),五个公开(公开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营业执照、工作人员上岗证、招聘录用信息与用人单位),八个统一(统一授牌、名称、标志、管理制度、印章牌匾、收费标准、职介通知书、从业人员培训)。再如浙江温州市加强对民办职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经验,福建福清市强化劳动力市场管理与劳动监察工作衔接的经验,以及辽宁鞍山市、陕西西安市成立职业中介机构协会,强化自律,加强管理的经验等。所有这一切,都对促进民办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抓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成果之十:就业服务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试点过程中,各地普遍加强了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微机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有明显提高,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敬业爱岗的干部队伍。各试点城市普遍建立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服务规范,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实行了持证上岗。劳动保障部多次举办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业务和技术骨干。2000年,2400多人通过首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2000年,劳动保障部在全国开展了首届十佳职业指导员评选活动,涌现出戚秀玉等十名全国十佳职业指导员,在全国树立起了职业指导的榜样和楷模。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工作人员激励竞争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林用三对下一步劳动力市场建设提出了要求:各地要大力推广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下一步全面推进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的工作计划,以更大的力度组织实施。百家试点城市要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实现四个突破:在就业服务机构向街道、社区延伸上有大的突破。要在街道、社区建立就业服务组织,依托这些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在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上有大的突破。为社会提供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服务,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在拓展就业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上有大的突破。瞄准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为劳动者就业和选择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要在构筑和完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上有大的突破。政府应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介机构。同时,始终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放在重要位置,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职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