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国企教父”李荣融有关“国进民退”的辩护
“国企教父”李荣融有关“国进民退”的辩护
“国企教父”李荣融作为25人榜中宁高宁、王建宙、徐乐江等央企大佬的“老板”,李荣融在国资委六年间表现出了惊人的头脑清晰与意志坚定,颇具“隐形影响力”。2009年掀起高潮的“国进民退”,又一次把国资委跟李荣融推向了风口浪尖。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荣融辗转难眠,白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彼时,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绩单。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起,央企销售收入与利润连续三年攀升。可李荣融没想到,收获的还是骂声。“那晚我一直睡不着,你要是问我央企为什么这么红,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央企业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因为我们的工作和努力,所以央企搞好了。”李荣融说。
虽然在国资委成立的6年里,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着李荣融,压力和郁闷对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但作为中国企业“国家队”的“总教练”,作为高达5.5万亿国企资产(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统计数字)的“看家人”,李荣融对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信仰和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梦想是终有一天,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有50家来自中国,而且主要是中国的国有企业。
“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我相信民营经济还会做大做强,但它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中间会有些矛盾。”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
进退之辩“国进民退”的帽子压在他头上
在国资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个月央企的成绩单中,央企2009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扫过的背景下,它已超出预期。然而,2009年率先复苏的央企收获的不是赞赏和表扬,而是一顶“国进民退”的帽子。这顶帽子在国资委成立六年来,一直压在李荣融的头上。在2009年显得尤为晃眼: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袄”的央企,在扩张道路上远远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1.23%]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都强化了这一命题。
对此,李荣融并不认可,“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说‘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民营经济还会做大做强,但它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中间会有些矛盾。”他还特别提出,在这一轮的并购整合大潮中,也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央企进行重组并购。
与“国进民退”现象交映的另一个现象是“央进地退”。原因很简单:把国企卖给民企或管理层,弄不好就会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卖给外资则要承受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指责;卖给央企,就像是从一个口袋转进另外一个口袋,税收、就业都没有流失,何乐而不为呢?
2006年底,“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由国资绝对控制,在网上流传甚广。这一提法出炉后,即遭遇舆论强烈炮轰。后来,该说法在国资委被淡化处理,至今未有公开文件面世。
“国进”其势难挡,那么民企收购央企,有没有可能?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总体上讲,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即家族企业阶段。效率很高,但经营大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现阶段,把国有大企业退给民营企业风险很大。”
风雨六年国资进退与否在他心中并无纠结
其实,国资进退与否,如何进退,在李荣融心中并无纠结。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此也笃信不疑。“现在必须把国企当企业看,如果到今天还去纠缠国企是不是企业,社会也太不进步了!”
国资委成立六年来,国有企业业绩水涨船高、全面飘红。李荣融完成最出色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央企业国有资产从2003年的约2万亿,增加到了目前的5.5万亿,翻了一倍多。
如果像外界所言,把中央企业取得的如此恢宏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天时”、“地利”,显然不公。六年来,李荣融在推进央企业绩考核、集中主业、人事制度改革、公司治理、规范产权改革乃至国有经济的整合重组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央企负责人曾经评价,国资委成立给央企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他们有了业绩观念。“不达到行业前三名,就走人。”李荣融的这句话一直是央企大佬们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业绩导向之下,一些没有“垄断”色彩的二线央企也迅速成长,比如中钢、中国建材、中煤科工等。
从国资委成立开始,李荣融就力推央企之间的合并整合,2006年更公开提出到2010年将央企数量减少到80—100家的目标。对国有企业来说,“管得少,才能管得好。”李荣融所做的央企内部重组整合工作,虽然缺少了产权改革的终极价值,但却是无法跳跃的一步。
许多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都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商业化,即国有企业剥离政策职能,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第二步公司化,即建立起规范的董事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民营化,即产权改革。对中国而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信仰和梦想他扮演的角色有待历史去解答
央企在2009年的荣光,足以成为65岁的李荣融职业生涯的一个圆满“句点”。从一家地方国有工厂的工人,一步步走到几十亿央企资产“掌门人”的李荣融,对国有企业的信心从未动摇。
“人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说,正是以如此信仰和勇气,撒切尔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球、影响深远的私有化浪潮。作为数万亿国资“掌门人”的李荣融,虽然权力和地位难比撒切尔,却同样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当然他所信奉的理念,与“铁娘子”截然相反。
李荣融一再对外表白国企商业性质的单纯。在央企赴海外并购屡屡受挫时,李荣融在某次央企负责人大会上说,他非常想去美国的国会介绍和解释中国国有企业的真实状况,他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求得人们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样的信念,李荣融深刻影响着六年来中国国企改革发展的进程。
李荣融刚上任时,很多人都替他捏一把汗。中央企业每年都要开两次负责人会议,面对台下云集的经验老到的、与他级别相同或接近的企业家,大企业实战经验相对缺乏的李荣融必须保持镇定、从容。“他们中很多人都能给我上课。”李荣融承认。如果不是拥有简单的、坚定的信念,很难让这些央企大佬们服气,遑论推动央企的合并重组了。
不过,在他任期即将结束时,李荣融已没机会看到梦想的全部实现。目前,跻身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才20多家,离50家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它们不都是国企。
从2003年至今,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李荣融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如果说现在还是褒贬不一的话,也许只有等待历史去解答。李荣融心中的偶像是俄罗斯总理普京,“只有普京这样的强人,才能够应对俄罗斯私有化之后的那种局面,没有这样的强人的话,我们必须要稳妥地进行改革。”
据《中国企业家》
正方
国企卖了,说我们“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做才对?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
什么国进民退啊,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中国大型企业在前进,央企也由于投资者和股民的参加,进一步多元化,进一步走向市场。央企收购一些中小企业来进一步扩大它的实力,有资本的融合也有企业组织融合,这是一个双向进步。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反方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中,在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的浪潮中,明显就是采取了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的竞争原则,多是采取强制的行政手段达到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民企,民营企业大都是被迫退出的。——知名煤炭市场研究咨询专家李朝林
学界和决策层必须对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更深认识,尽量避免利用宏观调控或别的名义打击民营经济。要更深地意识到“国进民退”的趋势一旦被强化,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后果。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中立方
民企与国企具有互补性,中小企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国企合作是一种不错的途径,不能简单地用“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来定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波
国进民退不一定对,但是客观发展阶段的一个现象,从长远来看,民企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经济部分,民企的创造力难能可贵。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