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综合 开放 开发 开拓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力证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开放 开发 开拓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力证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在伟大祖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刻,我们感恩于总设计师邓小平,感恩于所有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垦荒开拓的先行者。本报今天刊登了记者的长篇专访,透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滨海新区的发展,用档案见证了我国第一批特区建设者在思想观念、经济建设、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突破,见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时代意义,见证了改革开放首创者的历史功勋。

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考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馆提供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奋进开拓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一位伟人说:“伟大的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事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伟大的决策,伟大的决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经受住了历史的重重考验。”让我们翻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探究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提出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的英明和正确,并从中了解这一历史决策的实践过程。

天津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于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创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挥毫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从此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新兴的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再一次证实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正确与伟大。为了全面了解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采访组首先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金德本。这位当年国务院特区工作组成员,参与了国务院第一批特区的试验工作,见证了有关特区建设的许多重要事件。得知我们是档案报的记者,他拿出一本保存了20多年、已被他翻阅过无数次泛黄了的“特区工作文件汇编”指给我们看。他说:“咱们用档案说话。这些文件真实地记录了特区诞生前后以及发展进程的每一个细节。”循着他的思路,我们清晰地了解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相比明显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打破完全封闭的状态,中央经过多次研究决定从广东及福建两省入手,创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特区承担了这种试验的功能,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四个窗口的作用。它的发展方向是以出口为主,把中国产品打到国外去,与国际接轨。通过几年的滚动发展使特区经济飞速发展,深圳速度令世界惊叹。当时特区经济在全国来说也许不足为道,但其意义在于特区建立之前都属贫困落后的乡镇、渔村,几年间变成了现代的大都市;在很少工业基础的地方,通过对外开放,实现了瞬时的起步,工业产值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以深圳特区为例,1979年产值仅6000万元,到1984年达到18亿元,5年增长了29倍,并且大量出口。中国的土地上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因为对外开放而得以释放,瞬时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工作、生活在天津开发区的外国人。天津开发区档案馆提供

正是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旗帜,完成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转折,使得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得以确立。金德本告诉记者,经济特区的成功兴办是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催化剂。在一份纪录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视察的档案里,我们了解到他对兴办经济特区的政策给予充分肯定之后,提出:“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是对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的总动员。其后的20多年里,开发区究竟干了些什么?据统计,2007年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GDP12695.96亿元,工业增加值9199.70亿元,出口1780.84亿美元,税收收入2036.77亿元。带着对经济开发区的浓厚兴趣,采访组决定亲赴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实地采访。

档案力证泰达精神——拓荒牛开拓进取

“开天辟地,七言题词燃希望,盐城荒滩上,志士矢志图大业,不舍夜昼。将青春作犁,血汗作种,宿露餐霜,改天换地,聚五洲巨擘,四海客商,弹指间,三十三平方公里各国外企比肩,广厦迭起,绿地如茵,方知明珠耀世,渤海西湄添沃土;继往开来,三个代表照创新,崭初世纪中,今人而今铸新城,只争朝夕。以经济为本,科技为纲,栉风沐雨,革故鼎鲜,集八方俊才,十方智慧,携手处,二十万泰达居民全球文明共享,小康先居,前程似锦,更见硕果惊天,津沽东畔有家园。”这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展览大厅的一副对联。是开发区发展的真实写照。

6月10日,以王国武副总编为首的采访报道组走进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进开发区地界,一座“庞然大物”耸立在我们面前。这是以拓荒犁为造型,象征着奋进开拓的开发区纪念碑。这座庞大的卧式抽象拓荒犁,底座为灰白色,真实地告诉人们此处曾是一片不毛之地。白茫茫的盐滩寸草不生。在灰白色大理石底座上面左端,使用红、白、黑色块镶嵌的气势磅礴的犁铧,喻示着劈荆斩棘、所向披靡,底座右端是两根直插云霄般的犁柄,顶天立地、坚不可摧,上面赫然镌刻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英文缩写字头TEDA音译为“泰达”;在犁铧和犁柄间起杠杆作用的是邓小平充满遒劲豪逸的手书“开发区大有希望”。纪念碑的背后,用公正的隶书记载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始建,规划33平方公里,是以兴办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之外向型工业区。自建区以来,全区上下,坚持立国之本,走好强国之路,负中国工业跻身世界强国之重任,开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之窗口,呕心沥血,艰难缔造,奋战五载图治,创立百年基业,终使昔日盐滩展现代化新区雏形。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莅临视察,挥毫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谨立此碑,永志纪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敬立。1989年12月6日。”这份实物档案真实地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历史。在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馆长吴营向我们展示馆藏的邓小平手书档案复制件和邓小平题词时的照片时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他说这是泰达人的骄傲。

天津开发区档案馆接待大厅里络绎不绝的利用者。 王国武 摄

以泰达人为荣的何止吴营馆长。我们见到的每一位开发区人提起泰达自豪之情都溢于言表。当我们来到开发区管委会迫不及待地想采访金德本力荐的原政策研究室主任、现为副局级巡视员的王恺时,恰逢他正有一个重要会议。等待之中,见到开发区地方志编修办公室主任王迅。攀谈起来,原来10年前记者在开发区采访时,正是他接待我们的,当时他在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档案工作。(此后我们又专门来到管委会旧址,十年风雨事,旧貌换新颜,再想当年英姿焕发的青年人如今已华发初生,一时感慨万千。)他给我们送来一套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和开发区历年年鉴。这是近年来他们利用档案出版的部分编研成果。翻开装潢精美的区志,我们从中看到拓荒牛的风姿和收获后的喜悦。

及至见到王恺,我们对开放区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尽管因连续开会有些疲倦的他,一谈到开发区建设却声音洪亮、滔滔不绝。1989年进入开发区的王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经济学硕士,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此前曾是一位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和教授的经历使他的谈话思路清晰并具有总结性。回顾开发区发展,他说,天津开发区的历史使命是,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东西,迅速完成工业现代化过程,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道路,示范国内。在未来的10到20年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在33平方公里土地上以其小见其大,在最突出的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遵循这一目标,在不同于以往特区建设方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有所突破。先是资金问题。开发区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靠国家借给的3.7亿元的基础开发贷款滚动发展起来的,走的是一条不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负担,不挤占国内发展资金的创业之路。而资金的注入,必须以有合适的项目为前提,项目工作成了开发区一切工作的先导和关键。因而就有了“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指导方针。他们提出了让“帝王”尽快入区减少负债开发风险的关键——土地开发与招商引资的辩证统一。开发区早期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着“招商引资”这个中心,提出了诸如“以项目促基建,以基建引项目”等许多富有创意的工作方法和措施。倾听“帝王”呼声,尊重“帝王”意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关系的新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在当时也经历了颇多争议,而实践证明一个把投资者作为帝王的地区,其政府的职能会不改变吗?这个地区又怎么能不快速发展呢?

图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拓荒犁纪念碑。 孔素枫 摄

档案记录泰达创新发展——励精图大业

泰达档案馆保存着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开发区视察指导工作的照片和题词,保存着开发区成立前后每一份文件档案,这里既有《国务院关于<天津市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报告>的批复》,又有中共天津市委下发批建和人事任职决定的文件,还有开发区管理条例以及开发区的每一个活动纪录。这些档案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开发区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档案馆展示的,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送给开发区的对联“振兴中华,励精图大业;面向世界,众志建新城”,其主体部分后来被确立为“泰达精神”。

翻开档案馆开发区标识档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全称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TEDA是其缩写,“泰达”是TEDA的音译。1992年,天津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和运用区域识别系统,确定“泰达”为区域的特定称谓,并派生出“泰达人”、“泰达精神”、“泰达制造”、“泰达品牌”等名称。

翻开开发区档案,我们从中了解到“泰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率先上。一是在开发区率先实现了社会保障。1986年开发区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在企业实行五险合一,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女职工保障、住房公积金及医疗保险集中征缴,使企业第一次有了稳定的用工制度,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利益,也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率先建立了省级人大立法的开发区条例。开发区首次有了自己的法律地位。开发区根据国际惯例,制定了关于投资管理、劳动工资及土地使用等具体规定,实行“依法治区”。三是率先创建了资金大循环模式。创造了负债和“滚动开发”,“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区域开发模式。四是率先提出“一二三开发模式”。即投入1元人民币开发资金,吸引2美元投资资金,产出3美元工业产值。在报表档案里,显示出2007年天津开发区的经济效益是:地区生产总值93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9.9万元,工业总产值335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5.8亿元,财政收入216.9亿元,出口18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0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9.3亿美元。

这些都是泰达人创造的历史。在泰达档案馆里保存着“感动泰达20年20人”的珍贵档案。20年里涌现一大批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里既有管委会原主任张昭若、叶迪生,又有外企公司的洋专家,也有普通劳动者。在泰达档案馆“不忘昨天-——历史与辉煌”展厅里,每一份档案都是历史的见证,虽然在空间上是一个“点”,却反映着极其辉煌的“面”;在时间上虽然只是一个时期,却昭示了感人至深的历程。档案验证了天津开发区以其成功的实践证实了邓小平“开发区大有希望”的伟大预言。他所走过的道路和成功的经验,不断丰富着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个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的居民户口。    天津开发区档案馆提供

档案服务开发区建设——泰达档案工作谱新篇

一切围绕开发区建设服务,这是我们在开发区体会最深的事情。在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遇到几件事使我们深受感触。在档案馆参观那天,当我们走进大楼,一层一个过道传来令人十分熟悉的银行排队电子叫号声。一打听原来是利用大厅传来的。循着声音走进一看,1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人头攒动,旁边的椅子上坐满了排队等候的人们。据陪同采访的马爱华副馆长介绍,来这里办事的人每天都这么多。开发区的许多企业都把档案寄存在这里,区内职工查阅工资、保险等,来利用档案的人每天络绎不绝。目前档案馆馆藏档案已有43万多卷,包括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工商登记、人事管理、环境保护、国税、地税、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各个门类,覆盖面之广在全市乃至全国都走在前面。这些档案信息资源在诠释区域历史、展示区域文明、提供凭证信息、保障公众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仅为政府公共管理、参考决策服务,而且为企业生产运营、公众维权、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信息支持。几年来,开发区档案馆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建馆目标,围绕开发区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客观要求,不断推进馆藏资源建设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在整合区域档案资源、创建城建档案管理利用模式、努力构建覆盖全体公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搭建平台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是泰达图书馆档案馆的建馆宗旨。晚上已近10点钟了,当采访结束前往档案馆附近我们下榻的旅店时,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图书馆档案馆大厅依然灯火通明,里面几乎每个桌旁还有人在读书做笔记。吴营馆长说,图书馆档案馆的作息时间也是根据开发区需要而制定的。读书、学习是开发区人的普遍要求。开发区的飞速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泰达图书馆档案馆适应他们的需求,将图书、档案、情报纳入一体化管理。2007年,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他们的图书、情报、档案事业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图书馆藏已突破80万册(件)。接待到馆读者、档案用户170多万人次,发展特证读者近3万人,阅览人次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网站浏览量年突破120万人次,档案用户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对信息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现代图书馆档案馆的功能、馆藏、管理和服务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泰达档案馆,为政府领导决策服务,他们创建了“李勇主任(原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文档数据库,即将李勇主任批示过的所有文件进行了全文扫描。会计档案为管委会清产核资服务;审计档案为解决企业经济纠纷服务。在为民生服务中,建立了如区内员工查询工资、保险等方面的规定。为开发区每一个员工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档案库房里我们看到一个精美的画册,马副馆长告诉我们,这是在摩托罗拉亚太地区人力资源总监柯清文先生退休前夕,该公司希望为其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和相关资料照片为其制作了这本精美的相册,深受企业赞赏。

自1992年之后,天津开发区经济实力在全国开发区中居领先地位。自1996年国务院对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居于首位。在成功创建了开发区之后的几年里,传统的政府角色在开发区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现在开发区又朝着新的目标向前迈进。回望着档案馆墙壁上,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的题词,耳边回荡着他的讲话:“你们已经把当初的这样一个盐碱荒滩,建设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滨海新区对于推动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大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对开发区最好的评价。

在即将离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我们又一次看到拓荒犁纪念碑上邓小平的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所有的档案都证明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就是努力实现这一“希望”的历程。历史一定不会辜负开发区人,大写的“希望”正在对开发区进行永远的感召。

本报此次采访活动,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机关党委、天津市档案局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馆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