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章生态文明生态总论 四川广汉县农村综合改革情况调查

四川广汉县农村综合改革情况调查

中共四川广汉县委  张祖泽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延安解放社1944年版,第218页)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又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广汉县逐步实行机构和经济体制的综合改革,集中精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又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实雄辩地说明,党在新时期的全部工作都应当旗帜鲜明地体现富民政策,而改革正是富民的必由之路。

一、广汉县的自然概况和在三中全会前的曲折道路

广汉县是一个农业县,位于川西平原东北部,距成都四十公里,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等交通干线贯穿县境,交通比较发达。现在全县有二十三个乡、三个镇,二百六十六个村,二千四百七十九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四十九万八千人,其中农业人口四十三万四千人。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耕地四十九万五千亩,其中集体耕地四十七万五千亩。百分之九十二的面积地势平坦,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加上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六点四度,日照一千二百三十三小时,无霜期二百四十四天),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达百分之三),雨量较充沛(年平均降水九百二十三毫米),适宜发展农业,堪称富庶之乡。

但是解放前,由于“三座大山”的压榨,全县农业产值仅三千四百多万元,粮食总产一亿六千多万斤,农业人口人均仅产值一百二十六元,产粮六百零七斤。其中半数以上被地主剥削去了,广大农民过着糠荣半年粮的悲惨生活。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广汉解放,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到一九五六年,农业产值上升到五千五百四十一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三亿一千万斤,七年时间,分别增长百分之六十一点九和百分之八十九,使广大劳动农民初步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状态,得到了起码的温饱。

但是,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在较长一个时期内,盲目地在生产规模上追求“大"和“公”,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其结果经济发展速度大为减慢,有时甚至停滞和后退,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群众对当时的政策,概括为“大、公、平、穷”四个字。据统计,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六年的二十年间,粮食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二十九点五,平均每年不足百分之一点五,由于人口增长,农业人口人均产粮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六十七斤。同一时期,社员人均收入仅增长二十四元一角一分,平均每年增加一元二角一分,其中现金部分没有增加还下降了三角八分。这二十年的后十年,即十年动乱中,社员人均分配收入只增加了二角三分钱,每年平均增加二分二厘。对于这种状况,广大群众越来越感到难以忍受,造成了党群关系隔膜,干群关系紧张,县、乡干部下农村,时常碰到冷嘲热讽,甚至吃闭门羹。群众劳动热情低落,使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到十年动乱后期,甚至出现了一批每个劳动日只值四、五分钱的生产队。为了维持再生产,不得不靠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大搞“支农”,以致出现了“国家出钱,农民种田”的被动局面。

一九七七年,在省委领导同志的支持下,广汉县在金鱼公社试搞了“定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不敢用“包”字而是用“定”字,更不敢“到户”而只能“到组”,实质上不过是把“大锅饭”改为“二锅饭”而已。即使如此,金鱼公社当年就取得了粮食增产五百多万斤的显著效益。这件事在全县农村引起了强烈震动,对“左”倾错误观点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但是,“两个凡是”还束缚着干部群众的手足,除少数思想较为解放的社队干部暗中已开始学金鱼公社的办法以外,大多数社队想学而不敢动。

二、三中全会以后围绕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广汉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解开了手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根据三中全会关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从一九七九年起,县委决定实行“三个集中”,即集中领导精力、集中人才、集中财力物力,放手狠抓经济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县的主要负责同志以主要精力抓经济工作,分管其他工作的县委常委和副县长也尽量配合经济部门的工作,二是动员一批中层领导干部下乡当经理,并从各部门抽调一批有经济头脑和技术专长的干部去从事经济工作,三是从财政挤、银行贷、群众凑三个渠道集资一千万元兴办企业。

在以县委为核心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一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改革,在广汉县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土地上兴起了。改革不再是遮遮掩掩的而是大张旗鼓的,不再是试探性的而是大刀阔斧的,不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全面的。几年来,按照“经济要抓紧,改革要坚决"的指导思想,抓了以下工作。

首先,在农业生产上打破大锅饭,取消瞎指挥,普遍实行大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先是把集体耕地按人口一半、劳动力一半,全部承包到户经营,然后又把耕牛、拖拉机、公房、晒坝等生产资料分别承包、出租或折价归户,实行养、用、管合一。这样,实际上取消了农业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只保留了生产队一级对灌溉系统和少量大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社和生产大队已成为既无所有权,又无指挥权的有名无实的空招牌,因而水到渠成地取消了公社和大队两级管理体制,恢复了乡、村名称,生产队也顺理成章地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但为了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指导,避免盲目生产,各乡都成立了农业公司,村确定了农技员,负责抓好农业生产。

其次,因势利导,调整农作物布局,从单一抓粮食生产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三中全会以前,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广汉县的经济作物由五十年代十八万亩减少到一九七六年仅十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五点八下降为百分之八点三。其结果是粮食总产量虽有增加,但经济收入减少,粮食的成本也明显增高,使广汉成了一个“高产穷县”。包产到户以后,农民普遍要求在保证完成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粮食任务的前提下,多种植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对于这种合情合理的要求,当然不应该阻止也不可能阻止,而只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县委分析了本县的条件,决定引导农民多种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提出了“小春抓钱、大春抓粮”的方针。经过几年调整,油菜面积已由原来九万亩增加到十八万亩,一九八四年油菜籽总产量可达七千万斤,比一九五八年增长一点七倍。农民从中得到的直接经济利益,每年达二百二十万元以上。现在全县每年的各种经济作物面积达二十万亩左右,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达百分之二十二以上,超过了五十年代的水平。

第三,开展多种经营,由单一抓农业转变为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广汉虽然自然条件最适宜发展农业,但人多地少,单靠农业是富裕不起来的。同时,农业的大量副产物,如油饼、糠麸、蜜源、稿秆等,是发展养殖业和手工编织业的原材料,大量剩余劳动力又需要解决出路问题。为了带领农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党和政府除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外,还组织各有关部门从十个方面开展对多种经营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其中重点是信息、资金、良种、技术、饲料、防疫、设备、流通等方面的服务。经过几年努力,多种经营产值已由一九七八年一千二百三十九万元发展到一九八三年一亿零八百二十四万元,增长七点七倍。经营方式也从各家各户的家庭副业逐步转向专业化生产,一九八三年全县各种专业户、重点户达一万六千多户,占总农户的百分之十四点七,这些户人均产值都超过千元,合计产值达七千四百多万元,占全县多种经营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九。这些专业户、重点户,已经成为农村中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先进技术的示范者和传播者,发展商品生产的骨干力量,在广大群众中起着榜样作用。

第四,改革原有公社企业,大力发展新的乡村企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广汉县多数公社在三中全会前就有一些企业,但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一九七六年产值仅一千二百万元,并且普遍存在着管理、财务、用人制度“三乱”问题,对广大群众既无直接好处,也没有多大吸引力,三中全会后,各乡通过清产核资,把公社企业的资产折为股票,按人口、耕地各占一半分给全乡农业社,让农业社共了公社的产,成为企业的股东。在此基础上组成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工业公司管理机构,企业的利润,百分之八十交工业公司,工业公司再按二、二、六的比例,用于发展生产、交乡政府搞全乡福利和股金分红。乡企业由官办变成民办,使群众管得住,企业也能给群众带来好处,因而受到群众关心和爱护。特别由于党和政府在资金、税收上给以大力照顾,在管理干部和技术力量上给以积极支持,使全县乡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有六百多家,总收入一亿二千五百万元,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二千万元以上,向国家上缴税收五百多万元,并为三万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安排了出路,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五,改革供销社,成立乡商业公司,疏理流通渠道。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使流通渠道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供销社,本来是农民自己的合作商业,后来逐渐变成了官办,不能充分发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作用。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改革供销社,使其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广汉县的改革办法,群众称之为“砍三刀”。第一刀砍掉供销社系统的垂直领导,县联社是基层社的联合经济组织,对基层社只实行业务指导。第二刀砍掉基层社干部任命制,实行社员代表大会选举制。第三刀砍掉原来的利润分配办法,实行按一、四、五比例分配,即百分之十上缴上级社,百分之四十由乡政府安排用于发展多种经营,企业自留百分之五十。各乡还成立了以供销社为依托,有工业公司供销经理部参加的商业公司,以便集中力量,开拓流通渠道。经过改革,基层社的收购金额比改革前增长百分之四十三点八,销售金额增长百分之三十二点七,利润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四,并在扶持生产上做了大量工作,仅扶持农民新栽果树就达六十多万株,初步显示出供销社改由民办的好处。

第六,改革信用社,使农村信贷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主要改革内容:一是在清股扩股的基础上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并成立了县信用联合社;二是下伸分支机构,方便农民存贷,扩大信贷范围,把存贷效果同职工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三是实行新增职工招聘制和合同制,打破铁饭碗。经过改革,信用社信贷业务迅速发展,一九八三年发放贷款总额比上年增长近一倍,收回贷款增长百分之五十九。据调查,过去社员借贷通过信用社的只占百分之十九,现在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七,改革县属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为了把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引伸到县属工商业企业中去,以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广汉县对县属国营和城镇集体工商企业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一是精简、调整管理机构,减少层次,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层层落实经济责任制,实行以产值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考核,把经济效益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奖惩兑现。三是权力下放,实行人、财,物和产、供、销自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干部职工的经营积极性越来越高,第一年就消灭了亏损企业,几年来经济效益更加提高,到一九八三年,县属工业总产值已达到一亿零九百三十七万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七十二点八,利润达到九百三十三万元,比七八年增长一点O二倍,商业购销额增长百分之九十三点六,利润达到四百六十二万元,比七八年增长二点二倍。工业企业还做到了产品适销对路,大部分产品打出县境,远销省内外。

第八,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财政包干。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十足的大锅饭,极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农、工、商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加暴露出这种体制的严重弊病。在上级支持下,广汉县从一九八零年开始改革财政体制,取消了“统收统支”,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这种办法的特点是在保证上级财政得大头的前提下,地方可以超收分成,钱多多用。省对县包干后,县对企业实行了包干办法,让企业能够多盈利多留成或全留,以便自主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善联工福利。包干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各级领导当家理财和企业争取多盈利的积极性,使财被收入不断增长。一九八三年财政收入比包平前的一九七九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七点一,其中上缴省财政收入增长二点二倍。

第九,改革行政机构,克服弊端,提高效率,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广汉县的行政机构,从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地在进行改革,并一步犹一步深入。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搞好党政分工,克服以党代政现象。作法是精简党委抓经济工作的办事机构,加强政府对经济工作的具体管理,使党委从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致力于抓大政方针。二是实行政企分设,克服以政代企,单纯靠行政命令抓经济工作的现象。作法是把基本属于企业、事业性质的行政局,尽可能改为企业、事业单位,同时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使经济工作能更多地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撤并重叠机构,精简人员,减少副职虚职,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经过几次改革,乡党委人数已由二百三十二人减为一百二十七人,县级行政领导干部由一百九十四人减为八十一人,平均年龄分别降到三十八.三岁和四十三岁。改革后,各部门都制定了自己的岗位责任制,把工作任务、考核指标、奖惩办法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和个人头上。

[page]

第十,改革人事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用人与管人相结合;实行招聘制度,广泛起用人才。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主要是为了解决用人和管人脱节的问题,由于干部任免权限不在用人单位而在上一级或上两级机关,以致用人单位不能及时把明白、能干、得心应手的人提到适当位置上来;也不能及时把思想不解放,工作不斗硬,经常扯皮误事的人调整下去。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的作法,是把原来由县委管理的县级公司正副经理职干部分别交主管部委和主管局任免。实行招聘制度,主要为了广泛发挥各方面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招聘的途径,一是以“离土不离乡”办法招聘农村人才,二是从离休、退休干部和工人中聘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三是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外地科技人才用业余时间来广汉进行指导。粗略统计,全县招聘的农村人才五百零四人,其中任乡农、工、商公司正副经理的九十二人,聘用离休、退休人员约有五百多人,占离休、退休人数的三分之一,聘请外地技术人才来县技术指导的每年有数十人。

第十一,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取长补短,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广汉县一无矿藏,二无能源,工业基础薄弱,科技人才少,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要想较快富裕起来是很困难的。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实行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有出路。搞关闭政策,生怕“肥水落了外人田”的想法和作法是不可取的。现在,广汉全县大一点的工厂,几乎无一不同外界联合。联合的形式,主要有:资金、设备、土地的联合,几个地区各自投资投劳统一兴办企业,企业与事业单位联合,生产部门与科技部门联合,产销联合等。这些联合,打破了地域、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界限。

第十二,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改革,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文化站、室;狠抓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指导农民按照规划建设住房和发展小场镇,依靠群众力量,全面搞好农村建设。

(三)综合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和主要经验

经过五年的艰苦探索,广汉县综合改革已经开始显现成果,一九八三年全县已实现的各项经济指标如下:

工农业总产值四亿零一百四十三万元(一九八0年不变价,下同),比一九七八年(一九七O年不变价,下同)增长百分之一百零七点八。其中工业总产值一亿九千二百一十八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一百零七点六;农业总产值二亿零九百二十四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一百零八。

乡村企业总收入一亿二千五百二十八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一百九十四点六。

粮食总产量五亿七千七百一十五万斤,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一;农业人口人均产粮一千三百一十六斤,比上年增长一百零九斤,入国库贸易粮一亿七千四百二十八万斤,比上年增长39.7%。油菜籽总产量四千五百九十四万斤,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八点一。

财政收入二千五百一十三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一。其中上解省财政一千三百三十万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点一。

五年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大大改善。主要表现为:

一九八三年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四百三十八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点六七倍;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收入八百三十四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收入六百五十四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八。

一九八三年底城乡储蓄余额达三千三百六十七万元,人均储蓄六十七元三角,比上年增长四点九倍。其中城镇储蓄余额一千三百七十四万元,比上年增长二点五倍;农村诸蓄余额一千九百九十三万元,比上年增长十倍以上。

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五年间城镇新建房屋二十三万五千七百平米,为三中全会前二十九年建房总数的六倍。五年间农村新建改建住房十万一千二百间,达到户平近一间新房。

据一九八二年的典型调查,广汉县每百户农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是:自行车一百辆,缝纫机四十台,收音机八十架,钟表一百六十只,电视机十台,农村人均副食品年消费量是,猪肉四十一点二斤,家禽肉三点六斤,猪酒二点一斤,菜油七点四斤,食糖二点九斤,酒十一点五斤,蛋四点八斤。

为改善人民的公共文化福利事业,五年来,广汉县党和政府还做了以下工作:

——集资新建、改建学校二百三十一所,修建面积达十四万二千八百平米,使百分之九十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一无三有”(即校校无危房,有围墙、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制课桌凳)。

——拨款新建县医院门诊大楼和住院部大楼,新建改建乡卫生院十所,并设置了精神病院和传染病院。

——集资改造人民公园,第一期工程“园艺园”已经接纳游人,第二期工程“怡园”和猴山可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前竣工,第三、四、五期工程也在设计中,并开始筹建第二个公园。

——资助各乡修建影剧院,全县已有影剧院二十二座。

——拨款改建城乡有线广播线路和播音设备,已有百分之八十的乡实现三机配套,绝大部分社员有广播喇叭入户。

——拨款进行市政建设,县城已铺筑沥青路面街道十一条,水泥路面街道六条,新建主下水道八千多米,基本普及了居民用水自来化。

——拨款修建乡村公路,基本实现了黑色路面化,并做到了三分之二的场镇有定点公共汽车。

——拨款修建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大楼,保护龙居寺壁画、常乐寺古铁树等文物古迹,并开始筹建县博物馆。

——筹款分期分批安装家用电热设施,逐步实现城镇和部分农村家庭能源电气化,第一期工程已经开始,预计今年可实现二千五百户。

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广汉县农村初步摆脱贫困,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大为改善,“五讲四美三热爱”逐渐成风,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大量涌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初步富裕起来的农民中,有捐款修桥筑路建学校的,有义务为全社农民耕地的,有逢年过节赠送衣服、食物给“五保户”和困难户的,有集资修建俱乐部为群众服务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广汉县五年的改革能够取得较明显的经济成效,县委总结有以下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把党的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的主要导,要始终不渝地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上。要把经济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作为考察、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党委的工作千头万绪,组织工作、干部工作、思想工作、党务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等等,这些工作都很重要,都不能放松。但这些工作都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才是各方面工作的中心。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实事求是,就必须深入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决不能躺在“红头文件”上睡大觉。只要有利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只要符合党中央制定的总政策,就要大胆探索,灵活变通,不搞照抄照转,生搬硬套,而要敢于冲破阻碍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

第三,要有藏富于民的思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过去我们在宣传上经常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比作大河和小河的关系,片面强调“大河无水小河干”。强调国家利益是必要的,但决不能以此来挤占集体和个人利益,要承认大河的水来自小河,“小河水足大河满”。广汉县委书记经常说。一个生产单位好象一群蜜蜂、摇蜂糖的人一定要给蜜蜂留足自食糖。使蜜蜂体质好,采蜜才多。那种不顾下面,只管把下面的钱集中到上面的做法,等于把蜜蜂采的蜜都摇走,其结果就会使蜂糖越来越少,甚至会使蜜蜂饿死。事实证明藏富于民可以调动起企业和群众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其结果是国家所得更多,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要广泛起用各种人才,特别要重视科学,重用知识分子,重视智力投资。从一般道理来讲,没有人公开反对重用知识分子和各种人才,但对于被重用的具体个人,往往出现评头品足,求全责备的现象,对此,各级党委和人事部门必须头脑清醒,切不可人云亦云。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只要在某个方面有长处,就要创造条件使其所长得到充分发挥。全才很难得,完人不会有。如果以一个人的短处否定其长处,就可能出现无人可用的状况,根本说不上开创新局面。

第五,要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不断攻善群众生活,只抓生产,不抓生活,到头来生产抓不上去,生活上欠账也越来越多。必须生产、生活同时抓,才能使群众保持旺盛的生产热情,使生产不断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但是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群众切身体会到党的政策确实是为他们谋利益,确实能给他们以好处的时候,才能调动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党所制定的总目标而奋斗。

广汉县在五年的改革中尝到了甜头,广大干部群众搞改革的劲头更大了。一九八四年的改革方案已经制定,有的已开始进行,有的正在进一步完善方案。通过进一步的综合改革,争取一九八六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达到六亿元的任务,并决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人民再办十二件好事。只要我们坚定地踏实地继续进行综合改革,走富民之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

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2期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