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经济体制市场体系 常修泽:用产权人本协调共进理论探讨国有制改革
常修泽:用产权人本协调共进理论探讨国有制改革
题记一
老子论道,
既讲“抱阳”,又讲“负阴”;
斯密论经济,
既有《国富论》,又有《情操论》。
笔者论改革,
一则讲“产”,一则讲“人”。
产——广义产权论,①
人——人本体制论。②
如何熔“两论”于一炉,
用之于中国创新实践?
本书尝试提出:
“产权人本共进论”。
题记二
在集权体制下——
“产”死了,
企业进入黄昏;
人也“死”了,
主人变成“工具”。
在社会转型中——
“产”开始复活,
“人”也开始复活。
但,旧的奴化、新的物化,
尚未走出黄昏。
时代呼唤——
激活“产”,
激活“人”,
把黄昏变成黎明。
各位读者朋友——也许你身在商界,是一位企业一线员工或经营管理者;也许你身在政界,是一位普通公务员或负有重任的行政领导者;也许你身在学界,是一位学业有成的专家学者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也许你身在新闻界,是平面媒体或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也许你现在没有固定职业,或下岗失业,或是某一种令人关注的“自由职业者”……都可能很关注这个话题——这个与国人息息相关的话题——“中国国有制改革”。
一
你可能知道吧:上世纪80年代初,首创于中国四川的国有企业“扩权”(实则应称为“还权”)试点,曾燃起了饱受僵化体制压制的国企员工多么热切的希望;上世纪90年代,席卷于中国大地上的资产重组浪潮,曾触动了多少国人的神经;本世纪初的一天——2003年10月14日,中国决策层同时提出的“以人为本”和“现代产权制度”两大命题(一则“人”,一则“产”),曾引发了人们对国有制改革多么深邃的思考和更高层次的追求。
2008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改革三十年”系列讲座中,我曾以《国有制改革与人的发展》为题作过一个专题报告,其中讲过这样一段话:“第一个三十年,中国改革的重点——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国有制改革,国有制改革的重点——竞争性行业改革;下一步国有制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垄断性行业,特别是整个改革要把握产权人本共进。”③这里是仅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的。这段关于国有制改革的认识,既有对过去的总结,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二
谈到未来,估计中国的国有制改革将是颇为艰难的,其艰难程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④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对当前中国的国有制改革态势形成了“三个局”的观点。
一是“大格局”,即国、民、外三种资本力量鼎立格局。如同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一样,目前,无论从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大体也是国、民、外三种力量鼎足而立。分析中国的国有制改革,必须从这样一个“大格局”来考虑问题。
二是“中搅局”,即权贵资本借行政权力来搅局。本来,行政权力部门应是中立“裁判员”,但有的行政权力部门则有欠公允,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权贵资本借行政权力干预之下,经济的“托拉斯倾向”出现。在这些权贵搅局中,要特别关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中的那些以权谋私或称“权力寻租”者。从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到中移动董事长张春江;从中核工业集团的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到中煤集团的副总经理张宝山……最近暴露出来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了国有企业已成为中国腐败的重灾区之一。这少数被称为“经济军阀”的国企老总与地方的贪官沆瀣一气,相互勾结,把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演变成了一幕幕巧取豪夺的盛宴。陈同海在当董事长时曾有一句名言:“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我不垄断谁垄断!”这句话虽然是就国有企业而讲的,但其中也道出了这些权贵们与权力垄断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是“新变局”,即国有资本配置格局出现新的变化。本来,国有资本的配置包括“进”、“退”是有原则的,但是近年来国有资本却出现了不合理的扩张倾向。有些竞争性领域,比如竞争性比较强的房地产行业,近来央企国有资本进入较多,在一些城市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传奇。⑤这就使国有资本的配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局。围绕“进”、“退”问题,在两种力量——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之间出现“不对称博弈”。这是2009年出现的局部现象。当前这种“变局”如何发展,会不会演变成更大范围的“逆变局”?特别是经济的托拉斯倾向,将会怎样演变?会不会如同三国时期曹魏中了“连环计”(类似托拉斯)而在赤壁惨败一样,潜伏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呢?
这仅仅是从产权这条线引发的思考。如果考虑到人本方面存在的倾向,使我心中不免产生一种忧虑。
远的不说,2009年7月26日发生在长白山下的“通钢事件”和2009年9月发生在山东日照市岚山的“日照钢铁”拟议被吞并事件,曾经引起了国人不小的惊愕和深入的思索。
在通钢事件发生几天后,我曾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国家十二五改革战略”研讨会上指出,“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悲剧’,我们应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有组织的协调,来寻求‘劳资政三方合赢’,避免此类没有赢者的悲剧事件重演”。
在民营“日照钢铁”事件发生后,2009年9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访谈中,我也表明,“对这样一种行政系统驱动、国有资本孤军深入的重组事件,我有一种忧虑”,并随后发表《中国当前资产重组倾向引人深思》学术访谈。⑥
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我先后两次到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华西”——山东邹平县西王村集团去考察,这家拥有125亿元总资产、年销售收入15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404位),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成绩突出,广大村民从西王集团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这一典型引起我对微观经济基础的思考。有关媒体报道了我在西王集团的讲话:“常教授说,此前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只认为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否认民营经济也是执政的基础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思想借着危机在强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2009年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就是国有经济越边界的扩张和民营经济的被挤压。常教授以在西王的所见所闻为例,指出,西王的发展有力地说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他们都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⑦这只是顺手拈来的三件事。是想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该怎么有效推进中国的国有制改革,从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确实是中国应该探讨的问题。
所以,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改革智库资政丛书》,并让我专门“谈国有制改革”时,我欣然允诺。我想恰好利用这个机会,推心置腹地与各界朋友探讨,一起讨论究竟如何因应历史提出的任务、推进国有制改革的问题。
三
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与您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之作。
我是1979年春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如果从我发表第一篇有关国有制改革的论文《国营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1981年,获天津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算起,迄今已近30年。在过去30年中,我有幸经历了中国国有制改革的全过程,并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总方向,沿着“产权”和“人本”两条线索进行理论探索。产权研究方面,出版了《广义产权论——中国广领域多权能产权制度研究》;⑧人本研究方面,出版了《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⑨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产权人本共进论”的改革思想。
这一思想,既受中华传统哲学的熏陶,也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如我在题记所言:“老子论道,既讲‘抱阳’,又讲‘负阴’;⑩斯密论经济,既有《国富论》,又有《情操论》。”
正是受此影响,在探索制度创新时,我才沿“双线”探寻:“一则讲‘产’,一则讲‘人’。产——《广义产权论》;人——《人本体制论》。”并在出版《广义产权论》和《人本体制论》之后,进一步探讨:“如何熔‘两论’于一炉,用之于中国改革实践?”
应该说,这一思想在我1994年主笔出版的《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一书中已有所表露。当时,我曾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我认为,应当遵循“资本”原则和“人本”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并指出,“人本”原则,“这是比效率原则更为深层的原则。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的企业中,人在生产中应当不再只是获取利润的工具,而是生产本身应当成为直接满足人的非经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工具”。“在企业组织制度设计时应该很好地体现这种人本原则。”但是,当时这一思想很不系统。近年来,沿着这一思想继续探索,使“产权人本共进论”进一步完整,这本书即是笔者新的研究结晶。
四
这是一部用新的思维——产权人本共进论的思想来研究中国国有制改革的著作,也是作者这些年研究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新成果。概括本书的思想框架,可归纳为“一个基础”、“两个顶层”、“四个支柱”。
“一个基础”,以“产权人本共进论”作为理论基础。本书突破单向度的“物本”改革思路,而把产权和人本两条线融合起来,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
“两个顶层”,在对前30年国有制改革评估的基础上,对新阶段国有制改革的战略作出了“双顶层”设计。“双顶层”之一:产权方面的设计,包括宏观——产权配置格局,微观——产权运营制度,纵向——产权监管体系。“双顶层”之二:“人本”方面的设计,强调应从多方面促进企业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针对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重点分析如何实现劳动就业权、财富分配权、社会保障权和民主管理权。
“四个支柱”,从操作层面提出新阶段国有制改革的“路线图”。一是“面”上改革——布局调整;二是“点”上改革——微观重塑;三是“线”上改革——国资体制;四是配套制度——政府、市场与社会改革,尤其强调产权、人本改到深处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上述“一个基础”、“两个顶层”、“四个支柱”,构成中国国有制改革的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按照上述逻辑框架,本书设七篇十六章。第一篇,“一个基础”,着重阐述自己的“共进”理论:用产权人本“两只眼睛”看国有制改革;第二篇,“两个顶层”,用此眼光对前一段改革进行评估并对下一步国有制经济提出总体改革战略;第三、四、五、六篇,“四个支柱”,分别从“面”、“点”、“线”和“配套制度”四个方面,对未来国有制改革的思路和方略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七篇,附录。
考虑到是与读者直接交流,所以全书采取比较轻松、活泼的“且谈且论”式的语言范式,似与友人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同时,也系统阐述自己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的一个关于中国国有制改革的“内心独白”。
既然是与朋友促膝谈心,就要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望各位朋友指正。有些理论观点,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最后,我想引用十七世纪英国“光荣革命”时期的思想家、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约翰·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的一句名言:“这个时代既然产生了许多大师……因此我们只当一个小工,来扫除地基,来清理知识之路上所堆的垃圾,那就够野心勃勃了。”如同拙著《人本体制论》和《广义产权论》一样,这部《产权人本共进论》也是“一个小工”之作,如果能为中国的制度创新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注释:
①常修泽《广义产权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②常修泽《人本体制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③常修泽《国有制改革与人的发展》,中共中央党校求索音像出版社2008年版。
④常修泽《中国下一个30年改革的理论探讨》,载于《上海大学学报》2009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0期(2009年10月)全文转载。
⑤据2010年1月国资委网站的讯息,在其分管的130家央企中,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这严重偏离了央企的角色定位,而且打乱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布局,为楼价推波助澜。
⑥常修泽《中国当前资产重组倾向引人深思》,载于《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16日。
⑦《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谈黄河三角洲发展问题》,载于《滨州日报》2010年1月21日。
⑧常修泽著《广义产权论——中国广领域多权能产权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⑨常修泽著:《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⑩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11常修泽(主笔)《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国家八五重点社科项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出版后,在接受《经济日报》理论周刊编辑采访时,我谈了这本书的立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我认为,应当遵循‘资本’原则和‘人本’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并指出,“人本”原则,“这是比效率原则更为深层的原则。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的企业中,人在生产中应当不再只是获取利润的工具,而是生产本身应当成为直接满足人的非经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工具。近年来,有些企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很深刻、很精辟的。在企业组织制度设计时应能很好地体现这种‘人[本’]原则”。(《经济日报》理论周刊第35期,1996年1月8日)。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